三支柱,为什么是“三”?
当时我们在做三支柱进行学习或者研究的时候,我们就提了一个问题,是否加一个第四支柱,战略支撑这样的一个支柱?我们也一直在想,需不需要加这个四支柱,如果加了第四支柱,是否还会有第五和第六支柱呢?业界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型,像有精益屋的七大支柱,TPM的八大支柱等这些,我们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它为什么是三支柱,而不是其它数字的支柱呢?
然而我们发现一点,不管是六大模块也好,三支柱也好,其实这两者之间就是一个内容和模式的问题。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讨论六大模块,转型到三支柱,其实这个“HR转型”,这样去定义,我觉得不是太科学。六大模块就是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内容可能会有七大模块,或八大模块),那么三支柱呢,它是一种工作模式,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叫“队形”。这个意思就是说六大模块跟三支柱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说我们在推进三支柱的时候,推进变革的时候很自然地去否定原有的东西,其实内容上它并不传统,三支柱人力资源服务的内容也还是原来的六大模块,而作为人力资源的工作方式,我用“队形”这个词来定义三支柱,那么什么是队形呢?
我们还是来看华为,它其实也有“铁三角”,销售端的铁三角,是为了拿单,形成组织的这样的一个队伍,然后去争取和实现这样业务的目标。在项目管理领域,它也有队形的,我们叫项目“金三角”,在项目的过程管控里面关键是进度、质量和成本。
那么我还要告诉大家,其实在制造管理领域,它也有“四大金刚”,那就是PMC,制造(车间),设备和质量。制造管理,PMC在上面,我们叫生产管理;然后制造管理,或车间管理,是执行,制造执行;另外两个就是质量和设备,它是整个制造的稳定性的管理。关于制造管理水平高不高,比如说我们质量,我们可能会来看它合格率或直通率,其实这不太说明什么,制造管理的重点首先是它不波动,或管控它质量水平的波动,并把这个波动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不波动,波动比较小,这才是制造管理的水平,合格率及直通率的高低,那是后话。我举个在我们手机的一个部件的例子,从树脂的镜片到玻璃的镜片,现在智能手机摄像头大部分是树脂的镜片,那当你能够做出玻璃的镜片的时候,你只要从1万个里面,几万个里面你能够做出一个良品,客户都会接受的,而且是不计成本的,那么它的直通率可能才是万分之一,这种能做出来,与不能做出来,这已经是水平之差,然后我们如果能够保证在每1万个里面都能做出一个,那也是可以的。制造管理,就是把这个产品的直通率稳定在一万分之一,那就是你的管理水平。另外,设备的故障,然后才是设备的能力利用率,这也就是同样的道理。制造管理它首先要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个是制造管理追求的目标,我们把这四个要素,四个角色,及角色的一体化协同,叫做制造的“四大金刚”,PMC生产管理,制造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
我们在其它的很多的业务管理的领域,都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队形的搭配及组合。所以,三支柱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的内容,专业体系如何在业务上去呈现,我们用三支柱这样的一种“队形”,去服务客户,这样的理解就OK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