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父母戴着大眼镜,孩子戴着小眼镜……时下,这样的家庭似乎越来越常见资料显示,去年我国近视人口已经超过6亿人,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大学生更是高达90%以上,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近视会遗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近视会遗传
□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
父母戴着大眼镜,孩子戴着小眼镜……时下,这样的家庭似乎越来越常见。资料显示,去年我国近视人口已经超过6亿人,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大学生更是高达90%以上。
不少人因此担忧起来,近视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遗传吗?自己的高度近视,会不会影响下一代?就此,记者采访了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杜颖华。
近视与遗传存在关联
“近视属于多因素的遗传,父母近视与子女近视两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近视一定会遗传。”杜颖华说,相比之下,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占的分量较重,但对于中低度近视,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用眼习惯与之更密切。
高度近视是指屈光度为-6D(D指屈光度)或以上的近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600度以上的近视。杜颖华介绍,人之所以能看清目标,是因为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大脑会根据目标距离的远近,自主调节眼内肌肉,改变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减小或增强眼的屈光力,使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表现,对于高度近视的人来说,这种自主调节的能力会不足。”杜颖华说,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女患高度近视概率较大。如果父母亲都不是近视眼,但他们都是高度近视基因携带者,那么当他们的致病基因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具备了两个近视基因时,也会形成近视眼。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环境因素同样是导致近视形成的重要因素。”杜颖华说。
资料显示,去年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视力变化情况做了调研。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被调查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从59.2%上升到70.6%,其中13.2%的学生近视程度加重,高度近视率从8.9%上升到9.1%。
“疫情期间视力不良发生率明显升高,与学生们户外运动过少和电子产品使用过多有关。因此,相较于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杜颖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也是影响青少年是否近视的重要原因。
“近视的家长本身用眼习惯就不太好,比如喜欢躺着看电视、看书,喜欢晚睡等等,这些生活上的细节容易被忽略,但往往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杜颖华说,这些也是人们容易形成“近视遗传性很强”这一观点的原因。
多参加户外活动可减少近视困扰
对于近视的危害,我们需要更为科学的认知。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近视的观念还停留在“看不清了就去配眼镜”,或者“长大了作近视手术”等阶段,杜颖华说,这种观点并不可取。
“近视可以让眼轴增长,导致看不清。尤其是高度近视,可以引起晶状体和眼底等的病变。这些病变不能只靠眼镜和单纯的手术解决,处理不当甚至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视觉障碍。”杜颖华说。
调查发现,6岁前儿童的屈光状态正常情况下基本为“远视眼”。然而,近视却越来越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又是为什么?
“因为在远视眼状态下不适合进行近距离长时间注视。”杜颖华说,0到3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孩子正常发育的屈光状态,眼睛调焦的能力,以及大脑协调整合信息的能力,都需要在一个开放的空间进行。有些孩子出现揉眼、过多眨眼、斜着眼看东西等,多是过早过多近距离注视后,眼睛不舒服的表现。“我们应遵循此年龄阶段的视觉发育规律,增加他们的户外活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长时间待在室内和大量从事“近距离工作”活动,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有近视问题,增加户外时间可降低这一风险。
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寒假中小学生和幼儿护眼要诀》中建议,在疫情低风险地区,应坚持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尽量做到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以上,幼儿每天3小时以上。
“近视是一种多因素影响、具有遗传性的常见病,现在更成为一种不得不重视的社会现象。遗传因素有,但后天的环境影响更重要。”杜颖华说,“因此,增加有光照时的户外运动,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用眼习惯,可以有效预防或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来源: 河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