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对周围人的关注度这么高,应该不是自闭症吧!”这是很多家长对凡凡妈妈说的话。
自闭症孩子的核心是社交,以及不会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至于周围人的对话,哪怕对话的内容有提到他,自闭症的孩子也会听而不闻。
可是凡凡的社交没问题,妈妈平时带他去游乐场,他会主动找小朋友玩,只是,在和小朋友对话的时候,存在着不听小朋友回应的问题。
周围人的对话如果涉及到他,他也会抬头去看看。
如果老师和妈妈在沟通的时候,说到他上课期间表现不好的地方,他还会反驳。
上团课的时候,有些能力不太好的孩子,家长会在背后给孩子加以辅助。
往往其他家长教的话术,自家孩子没模仿,凡凡却听见了,还在恰当的场景运用出来。
老师让孩子们画小动物,凡凡不会画,可是他看其他同学画的图案,就也跟着模仿,不过会稍微改变一些地方,足见他的聪明之处。
以上种种表现,都让很多见过凡凡上课状态的家长觉得他应该不是自闭症。
“如果不是的话,他的理解为什么会那么差?”凡凡妈无可奈何的解释。
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很简单的游戏规则,比如“贪吃蛇”的游戏,蹲在地上的食物不能吃,需要假装“清洗”、“播种”、“浇水”,等食物成熟之后才能吃。
假装吃完食物之后,排在队伍后面的人要去“食物”跟前,消化掉食物。
凡凡在这个游戏中,比较懵,当“食物”的时候很简单,站着不动就可以。
但被“贪吃蛇”吃掉,需要等“尾巴”来消化的时候,他既不知道提醒其他小朋友,也不知道自己过去跟在后面。
当“蛇”的时候,会假装吃掉“食物”,可是什么样的“食物”能吃,什么样的“食物”需要等待,以及“播种”之类的,他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忘记了。
类似的这些理解和运用,其他孩子玩一次两次就明白的游戏,凡凡可能要很多次,甚至游戏结束,都不太明白。
其他家长见凡凡妈这样举例子,会说:“那可能只是发育迟缓而已!”
凡凡妈摇摇头说:“如果只是发育迟缓,干预一段时间他的进步应该会很大,你看我家弟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凡凡弟弟快4岁了,之前应该是语言发育迟缓,因为不但语言出得晚,说话的时候吐词也一直比较模糊。
在其他家长的建议下,凡凡妈给弟弟也报了语言课,虽然每天只有一节课,但弟弟的进步有目共睹。
没多久,弟弟可以说大段大段的句子,无论是理解还是描述,都比同龄孩子还要好。
很多时候凡凡妈带着弟弟在一边围观凡凡上课的时候,弟弟的专注力比凡凡还高,老师讲解的内容凡凡没听懂,弟弟倒是听懂了。
相比较而言,凡凡的课从早上到晚,但各方面能力却比不过小自己两岁,一天只上一节课的弟弟。
所以,凡凡是属于发育迟缓还是自闭症,凡凡妈一清二楚。
大多数的自闭症孩子都存在着眼神飘忽,语言缺乏逻辑,不愿意或者是不懂得如何和其他的小朋友进行长期有效的社交。
在和人对话的时候,持续的时间特别短,或者经常问同一个人同一个问题,即使对方回答了,也会反复地问。
可是就我在很多机构见过的孩子来看,很多被评估出来的自闭症孩子并没有这些特质,那么他们又是以何种原因被下这样的定论的呢?
不过医生的话术都是“疑似”,在心大的父母眼里,那就是“不是”。
只有等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在认知、理解以及大小运动方面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才会着急。
焦虑的父母则是一听到这样的评估结果,就负面情绪满满,想带着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心都有。
再理智的父母,在没有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表现的自闭症孩子之前,听到这样的评估结果都是绝望的。
无论是家庭干预还是机构干预,或者两者相结合,只有等孩子干预了一段时间,当父母的看着孩子一天天进步,他们才会稍微松那么一口气。
现在的很多被评估为自闭症的孩子,只要智力没有受损,学东西都是很快的。
尤其是在年龄小的时候就做好干预,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融入人群是完全没问题的。
而在不明所以,或者不在圈内的家长看来,那个孩子可能只是沉默了一点,内向了一点,不会往孩子是自闭症方向考虑。
就凡凡妈看来,即使凡凡不是自闭症儿童,但他理解能力偏弱,综合能力比不上同龄孩子,她一样会乘孩子年纪小,针对孩子的弱项去提升。
总之,发现了孩子有哪方面的问题,去想办法解决就好,至于孩子是自闭症还是发育迟缓,就先不考虑了,问题解决了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