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各类网络平台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关于“风险提示”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在国外,诸如推特、脸书等平台,时常会更新一些提示功能,帮助用户免受极端言论、谣言等负面信息打扰。
在国内,当我们检索一些特殊关键词,或刷到某些可能引发不适的视频图片内容时,往往也会看到类似的提醒。
不过,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平台的风险提示针对的多是那些典型的危险内容,仍有许多盲区仍待加强提示。例如,在8月彭州山洪事故发生后,就有许多网友提出质疑:去龙槽沟的游客们,或许也有不少是被某平台上的种草攻略所吸引,但平台此前并未关注到这个网红打卡地在夏季的危险性。
事故发生后,平台在“龙漕沟”搜索结果中增加了风险提示。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关注网络平台的风险提示功能,从重要性等方面出发,谈一谈如何在网上冲浪时多增加一道安全提醒。
风险提示为何重要?
赛博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新媒体语境下,全民狂欢的信息热潮随时可能上演。
面对复杂的社会信息环境,网络平台主动对特殊搜索结果进行警示和提醒,是保持信息良性传播分发的重要一步。
以社交平台为例,当下的社交网络内容大多是以UGC为基础,用户基于兴趣爱好以及行为适用习惯而形成了群组结构。
博主在社交平台种草分享的帖子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精准定向推送,进行传播,不论是小众旅游地还是危险模仿行为,形成参与式文化后便容易产生“病毒式的分享”,引来大批用户的“铤而走险”,甚至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危险性。
图片来源:Pexels
而且,许多病毒式分享以及用户的模仿行为,源于网络上有影响力的KOL的传播,这些内容通过社交平台链接人际传播圈和营销团队的造势,可以在互联网上产生持久影响。
有些内容在大多数语境下甚至是安全的,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风险。比如夏季的龙漕沟游玩指南,如果缺乏风险提示,就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同时,很多指南类、模仿类的信息往往是在网络社群中传播,群内聚合程度高,成员信任度高、互动性强,信息易产生裂变式传播。如果内容里包含错误的引导,且缺乏风险提示的话,就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负面后果。
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提示?
网络平台的风险提示设置,主要可以分为这三类内容:未经官方发布证实的信息或地点、明显主观引导性的行为或言论、AI合成的视频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平台应该设置审核规则和前置风险提示。
首先,未经官方发布证实的信息,经网络平台发布后,如果不进行及时求证和打标签,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现象。
图片来源:Pixabay
使用后期技术和未经证实而传播的推广信息,也是平台需要注意提醒的。
例如龙漕沟事件中,当地有关部门在龙漕沟附近立了警示标牌,但网络上的“种草”内容却有意不去谈山沟游玩的危险。因而对于未经证实的推广消息,网络平台应警示该地点存在风险,请勿轻易模仿或者前往。
而部分使用滤镜来制造虚假网红打卡地和网红美食的内容,更是在迷惑了用户的同时,伤害了平台的可信度。
那些具备主观煽动性的偏激言论,同样是风险提示应该多多关注的对象。其多指带有威胁生命安全的字眼与诱导犯罪的言论内容,以及挑拨消极情绪的信息文字。
如外网信息在国内灰色网站进行传播,信息杂糅后流通到用户的信息场域中,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悲观情绪与不当言论。平台需要及时研判和管理,避免用户受此类消息侵扰。
引导性的行为则指的是危险动作模仿。如“龙吸水”、杂技动作或是废弃楼宇防空洞探险等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呈现此类内容时,平台应该尽可能匹配对应的风险提示标签。
另外,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一些AI合成的虚假内容如今逐渐常见起来,视频抠图、换脸等行为也容易引发侵权行为和误导用户。
如经典剧目片段通过技术手段更换为恶搞效果的人脸形象,人类脱离引力效果倒立在天花板上自由行走等内容,平台都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提醒,以供用户辨别真伪。
如何呈现风险提示?
对于特殊搜索结果的前置性提醒,是当下的重要议题,从国内外社交平台的不同做法中,我们可以发现,风险提示的呈现其实也有讲究。
图片来源:B站截图
首先,在错误的信息获得信息引力即流量推送之前,进行自动检测。
如重大新闻报道或事态仍在发展进行中的信息,但却未得到官方或当事人证实,缺乏高质量的证据与声明佐证其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自动检测并分类、数据库的信息筛查等,加入风险提醒。
除此之外,对信息源的判断也尤为重要。对于发布内容的创作者来说,信息应来自于权威渠道,并标记信息来源的途径。
其次,是要对已经筛查出来的风险内容进行转载限制、减少曝光等。
但这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也对第三方内容生产平台的数据有所影响,平衡创作自由度、用户体验感与平台严谨的审核,是社交平台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此前提下,可以借鉴贴片广告或者弹窗插播广告的形式,进行风险提示。
比如针对血腥暴力的有关剧情,可以在片头加入引言:禁止未成人观看或是未成年人在家长陪同下观看;相关文章则在转载或是点击阅读时出现风险提示的弹窗提醒,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操作自由度有所保留,同时平台也设置了前置性提醒。
再次,把一部分提醒的权限交给用户,让用户通过自我检测或标记的方式进行风险提示也不失为可举之措。
推特在2021年末推出了Self- Reporting Option这个设定,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可以在发布内容或转载图片时对其认为存在潜在风险的敏感信息进行标记,再分享至主页时,会对图片进行模糊处理。[1]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优的选择,如在不少帖子中,标记的图片会显示“该图片内容引人不适”或者直接挂掉。
这种“警告屏显”的方式不仅对敏感内容进行了限制,还减少了在社交网络中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对于多人标记有问题的内容或者图片视频,可以采取平台直接下架处理或限流。
搜索一些特殊关键词,会优先展示平台设置的正向内容。
最后,新时代的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对于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搜索结果展示,前置性提示只是第一步,行稳致远的还应是不断改进安全提示功能。
例如一些危险挑战和模仿视频,是典型的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多以轻松化、简易化、煽动模仿性为主要特点。平台应对内容进行研判,在必要时警告其内容不具可信性,减少相关推荐内容,并且开发青少年防护版本。同时可尝试与青少年专家进行合作,专门开发针对模仿诱导性的危险挑战的风险提示版本。
总之,针对网络上的潜在陷阱,海内外诸多网络平台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针对性优化。风险提示这项功能,或许在未来会越来越常见。
来源:全媒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