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1)

明故宫遗址公园

今天,对于大部分南京人来说,明故宫或许仅仅是一个地铁站名或公交站名而已。谁能想到,这里不仅曾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紫禁城”,也是整个东亚的权力核心所在。1594年,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参观游历,其后在书中感慨:“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那么,历史上曾经金碧辉煌的明故宫,究竟经历了什么,如何被湮没于世间了呢?

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

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南京明故宫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南京明故宫乃明朝的皇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曾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帝王的皇宫长达54年之久,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据《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秋八月庚戌,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初称“吴王新宫”,后称“皇城”。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2)

南京博物院里的明故宫模型

皇城共有两重,外重六门,正门为洪武门,与都城正阳门直对;东南为长安左门,西南为长安右门,外为长安街,直达大中桥。西为西华门,东为东华门,北为玄武门。建有吏、户、礼、兵、工五部,以及太庙和社稷坛,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的所在地。皇城之内为宫城,有护城河环绕。南面三门,为午门、东掖门、西掖门。西面三门,为西安门、西上南门、西上北门。东面三门,为东安门、东上南门、东上北门。北面三门,为北安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3)

明初皇城图

不过,历时二十余年建成的“世界第一宫殿”,却因选址在燕雀湖上,没几年,宫城便因地基下沉,出现了“前昂后洼”的严重后果,对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凶兆”。加之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在七年间相继死亡,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恐惧。从朱元璋《祭光禄寺灶神文》:“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疲。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可以看出他对已建宫殿的无奈和江山社稷的担忧。

02

燕军南下焚毁奉天殿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燕兵进京。混战中,皇宫大院起火。这是明故宫建成以来第一把大火,大火烧死建文帝(一说出逃南方),烧死后妃,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是年七月十七日,燕王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即皇帝。重建奉天殿,封赏靖难功臣,诛戮建文诸臣。并将“天下读书种子” 方孝孺车裂、灭十族,今明故宫遗址内有血迹石,传为其鲜血所染。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4)

方孝孺“血迹石”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实行两京制。南京依然保留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又置南京守备,掌节制南京诸卫所,及南京留守、防护。皇宫内也留有亲信大臣、太监和宫女,朱棣与太子朱高炽分别住在北京与南京,平时朱高炽则作为监国在南京,当朱棣到了南京,朱高炽就被派到北京。这也就是朱高炽自登基时起,想迁都回南京的原因,只是这一计划还没实行,朱高炽便死去。此后,在其他自小在北京长大的皇帝眼里,南京皇宫显然没有朱高炽那么重要了。

据《明史 · 五行志》载:明故宫在洪熙、宣德时进行大修后,经历了多次雨雪、大风、雷击及火灾侵害,但并没有停止营建与修缮。即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眼里,它仍然是世界上最为雄伟壮观的皇宫。利玛窦后来在他书中写道:

(南京)为三重城墙所环绕。其中第一层和最里面的一重,也是最华丽的,包括皇宫。宫殿依次又由三层拱门墙所围绕,四周是濠堑,其中灌满流水。这座宫墙长约四五意大利里。至于整个建筑,且不说它的个别特征,或许世上还没有一个国王能有超过它的宫殿。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5)

03

清初被改为军营部分大殿被拆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的消息传出。四月,南京诸臣皆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史称“南明”。明故宫于是在223年后又迎来了一位新君。是年除夕,弘光帝独坐兴宁宫中,郁闷不乐,只因“梨园殊少佳者”。次年正月,又下令修奉先殿、午门及左右掖门,姑且算是明故宫的一次出新。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6)

奉先殿复原图

五个月后,这位弘光帝还没来得及享受,清军就已进入南京,不久,改明故宫为八旗兵驻防城,将一些大殿改成将军和都统衙门,并拆毁部分大殿,改建成居民住房,供旗人居住。据《江南通志》载:江宁驻防营编制40甲(每旗5甲),马兵4000名,步兵800名,炮手30名,弓匠铁匠164名,余兵600名。顺治二年,设左翼四旗时,有满州蒙古兵2000名,弓匠铁匠各56名。

康熙二十二年,增设江宁驻防右翼四旗,左、右翼八旗,计骁骑兵4000名,其中设前锋184名。康熙二十三年,裁步兵300名。康熙三十年,在骁骑额内设鸟枪领催56名,鸟枪骁骑744名,领催280名,骁骑2720名。雍正五年(1727年),经兵部奏准,照天津水师例,江宁驻防满州官兵设立水师操练,组成水师营,分为5班,每半月依次轮换操演,春秋季各合练一次。驻防营为了进出方便 ,对皇城加以改造,自太平门南皇城角起,沿旧皇城至通济门,添造城垣,辟二门以通出人,将皇城糟蹋的不成样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十月甲子,皇帝南巡,作《过金陵论》,对已成军营的明故宫这样的描述:“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路旁老民跽而进曰:若为建极殿(即谨身殿),若为乾清宫,阶磌陛级,犹得想见其华构焉……顷过城市,闾阖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次南巡,过故宫,作《怀古》诗云:“一代规模成往迹,千秋兴废逐流波。宫墙断缺迷青锁,野水湾环剩玉河。”可见,此时的宫阙已经破败不堪了。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7)

十年后,也许是康熙觉得明故宫的保留价值不大,又诏准拆了南京明故宫宫殿琉璃瓦、九龙藻井、丹陛等物发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建成九龙大殿,今法雨寺中还保留了原本为明故宫的物件。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有《过明故宫》:“六朝崇构早摧残,基剩明宫烟草寒。木风已闻翔北阙,石鲸无恙枕春澜。胡宽巧思真重睹,邹缉忠言信不刊。周鉴在殷殷鉴夏,凛然动念惨然看”。嘉庆年举人陈文述亦有《明故宫遗址今为将军驻节处》一诗:“当年帝子宫槐柏,今日将军细柳营。”至此,明故宫真正成为一野草寒烟的练兵场。

04

太平天国为建宫殿拆用残余建筑材料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南京,其时,南京八旗驻防营共4666人,江宁将军祥厚率旗兵死守满城。次日,太平军经激战后夺取满城。城中八旗官兵、家眷等3万余人,大部分战死或被屠杀,只有约800余人突围生还。经此一役,作为军营的明故宫遭到彻底的破坏。

太平军定都后,拆用旧官署的残余建筑材料,建天朝宫殿和大小王府官廨百余所。据《上江两县志》载:为解决天王府建筑材料,“堕西华门一带城,自西长安门至北安门南北十余里,穷砖石,筑宫垣九重,毁祠庙,坏衙署,夷坛璋,攫仓库,圮桥梁,砍竹木,堙洼峻高,拆上下数百里宫室陵墓坊表柱础,作为宫殿苑囿。”也就是说,这一次连宫城的墙也都拆掉了。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8)

1880年拍摄,明故宫午门、奉天门遗址鸟瞰

同治三年(1864)7月,湘军攻破天京,进行屠城。据清人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载:“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经此杀戮,南京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城中甚至连一颗完整的树都没有,更不用提明故宫有多么狼藉不堪了。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9)

明故宫五龙桥

光绪七年(1882)10月,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次年,即在五龙桥北为明初在靖难之役中死难的方孝孺等四位忠臣建四君子祠。这组中式建筑群使明故宫遗址又有了一些生机。在祠旁还建有血迹亭,亭中立有血迹石和血迹碑,左宗棠亲题《明靖难忠臣血迹碑记》。清宣统三年(1911),下关开埠通商后,法国人法雷斯来到南京,在宝善街路口兴建西洋式“法国公馆”, 并从明故宫遗址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大小石狮子,用来装饰,专门为商埠地区洋人群体服务。

05

民国时期再遭劫掠破坏

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经多日浴血奋战, 终于光复南京。其间曾发生一场惨剧,使明故宫之满城再遭浩劫。据当年申报记者《记新南京三日之见闻》报道,民军入城后,派士兵入满城收缴军械。因一八旗协统乘士兵上门时,以炸药同归于尽,引起民军报复,纵火烧屋,肆意屠杀,满人死者甚众。午朝门之北方正学祠同时被毁,只有极少数大门贴有“大汉同胞”或“汉人”字样的房子得以幸存。《鲁迅文集·杂文集·坟》对此亦有所描述:“南京是革命政府所在地,当然格外文明。但我去一看先前的满人的驻在处,却是一片瓦砾;只有方孝孺血迹石的亭子总算还在。这里本是明的故宫,我做学生时骑马经过,曾很被顽童骂詈和投石,──犹言你们不配这样,听说向来是如此的。现在却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几间破屋,也无门窗;若有门,则是烂洋铁做的。总之,是毫无一点木料。”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10)

明故宫遗址公园鸟瞰图

1915年6月,在江苏省民政厅长、爱国名士韩国钧的倡议下,位于明故宫五龙桥北侧的方孝孺祠旧址上,又一幢坐北朝南的二层五楹楼房拨地而起,这就是南京古物保存所,该所面向社会陈列展览后,很快便成为普及民众教育的公共场所。1927年底,国民政府航空署在明故宫遗址清理瓦砾,修建明故宫机场。机场面积120万平方米左右,可供“可塞机”起落。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炸毁古物保存所,亦对明故宫文物进行劫掠。粗略估计,仅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共损失文物26584件,其中包括殷墟发掘团所藏商代青铜器、玉器等诸多举世公认的珍贵文物、字画7720幅,书籍459579册。1947年6月,国民政府在还都南京后,又对明故宫机场进行扩建,拓长跑道、新建候机室,还增加了夜航灯光设备。

1934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作散文《南京》,对明故宫有这样一段描述:“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11)

午朝门公园

时至今日,在原先遗址上早已建起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仅存的沧桑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如今,漫步在明故宫遗址上,仍能感受到明故宫建成时气势磅礴的繁华与衰败后残垣断壁的凄凉。正是“破碎何王殿,犹余故瓦黄。空梁巢燕雀,荒草牧牛羊。王气东南尽,客星西北光。凄凉前代事,莫便说兴亡。”

故宫中从未被人发现的一个宫殿(曾经是世界第一宫殿)(12)

作者简介:金毓平,安徽太湖人。工作之余好舞文弄墨。曾发表论文、科普、诗词、杂感等各类文章数百篇。著有《政协工作理论与实践》《诗居秦淮》《郑和文化研究资料辑录》等多部书籍,主编《秦淮夜谈》《物语花露冈》等。兼职江左诗社社长、南京郑和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秦淮慈善书画院副院长。

作者 :金毓平

来源 :方志江苏(fangzhijiangsu)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