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大家都可以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句话,很简单,也就是所谓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中庸处处充满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原创孔子修身)(1)

很巧这跟一位名为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极为相近。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有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实现的超越倾向。人的需要由最简单的生理需求,即吃喝拉撒,往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尊的需求,最后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一步一步实现。

中庸处处充满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原创孔子修身)(2)

众所周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且孟子解释“仁者,人也”和“人者,仁也”,这不也就说明了孔子提倡的也是人本善吗?人本善,生而学为人,再齐家,一步一步做到自我实现。

虽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不尽正确,比如有时候我们可以饿着肚子去学习,但按孔子的递进关系来看,有的人齐不了家也可治国,连错误点也都是那么的相似。

耶克斯道德森理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也印证了另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就是耶克斯道德森理论。耶克斯道德森理论阐述的是动机强度和目标难度、完成效率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当目标实现难度较低时,动机越强则越容易实现,而如果目标很宏远,那动机中等或者稍微偏低一点,则更有可能会成功。

举个例子,今天我打球回家,非常饿,刚好餐桌上放了一碗豆腐花,我非常心急地把它给一口喝完了,凉的豆腐花,吃起来非常爽。

第二天,我依然打球,还是昨天那么饿,餐桌上也放了一碗豆腐花,我非常心急地又要把它一口喝完,可是吐出来了,因为是烫的。这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很明显,喝冷的豆腐花相对于和热的烫的容易实现多了,如果还是那么心急,肯定是吃不到的,我们需要慢慢来,需要沉淀,一步一步循环渐进。

中庸处处充满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原创孔子修身)(3)

而孔子给我们阐述的道理也是这样,目标宏远的时候需要沉淀,先“克礼复己”才能成为“仁人”,走路的时候不要总是仰望天空,要注意脚下,不然会掉坑里,虽然事实证明,低着头走路也会掉坑里(看手机)。

詹姆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 自尊=成就/抱负,这也是解释为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能获得的成就在某一个阶段往往是一定的,倘若抱负过大,又不能得到相应的成就,人们的自尊难免会受挫,自信心降低,而自信跟成就感又是相互影响的,自信的人很容易有成就感,从而获得更高的成就。这样就会慢慢地接近更远大的目标。

这其实也就是心理学里边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把一个大目标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这样看起来会让人感觉容易实现很多。整个人得到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多很多。

中庸处处充满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原创孔子修身)(4)

所以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话语往往能道出生活的真谛,虽然也许他并不自知。无论我们做什么也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