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开展了一个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运动。尽管那时候我年龄尚小,还不到十岁,刚上小学,但是除四害运动中所经过的个中片段,还是记忆比较深刻的,每每回忆起来,还是令人回味无穷。

每日故事苗青捉鬼(草根春秋第一章)(1)

除四害宣传画

每日故事苗青捉鬼(草根春秋第一章)(2)

毛泽东主席对于卫生工作的提词

每日故事苗青捉鬼(草根春秋第一章)(3)

四害

除四害,刚开始指的是;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后来有的动物学家提出来说是麻雀吃害虫,是益鸟,就把麻雀去掉,加上蟑螂。 那时候关于四害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吸人血,传病害,偷吃粮食搞破坏。

而且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发表的《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还指出:“还有一个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这四样东西,我是很注意的......要来个竞赛......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注重讲述了除四害的重要性。

记得那个时候,村庄里大人们热火朝天地开展除四害活动,学校里孩子们也都有任务。上交老鼠尾巴,上交麻雀数量,以及苍蝇,蚊子数量都有登记。而且孩子们还在村头,街头检查过往行人,看行人拿不拿的苍蝇拍,那个时候苍蝇拍就是出入通行证,如果没有就不让你进出村子。

对于老鼠,那真是应了那句成语老话;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而且捉老鼠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首先大人们运用铁夹子夹老鼠,铁夹子也有很多种,不过大同小异功能是差不多的,有小的夹子,还能给老鼠一个全尸,如果有大的,或者特殊的铁架子,那老鼠就活受罪了,一个个都被夹的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还有用铁笼子捉的,还有用水缸捉的。就是屋中间放一个浅水缸,里面放上少半缸水,水上撒上一些米糠一类的东西,再在地面与水缸之上铺上一块木板,这就大功告成了,往往一捉一个准,而且有时候一捉就是几个。

最有意思的是,跟大人们到地里捉田鼠,那个田鼠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物,可是它的建筑设计还是非常有特色,鼠洞的设计和建筑还是别有洞天。有专门的老鼠住处,有生产小老鼠的洞道,还有逃生的洞道,就是迷惑人的洞道。而且还有专门储存粮食的洞道。

如果没有经验,往往是费了劲,也挖不到田鼠的。而有经验的人们,根据田鼠打洞的惯例以及老鼠洞的走向,判断,也是一挖一个准,有时候还能捉到小老鼠。最开心的是,还能挖到粮食,那时候粮食紧缺,挖到粮食,就是大家高兴的时候,老鼠洞里主要是玉米,黄豆,有时候也有一些其他粮食,一个田鼠洞里,有的时候能挖出三四斤粮食来,好的时候能挖出来六七斤粮食来。

但是那个田鼠洞是潮湿的,所以粮食也是泡胀的。特别是那个黄豆,更是膨胀的圆滚滚的,而且比平常的黄豆大几倍。我们将黄豆洗一洗,晾干,放到火上沙鏊(我们当地土话叫山鏊,就是那个用做沙锅的原料,做出来的一种可炒,可烤东西的一种炊具,形状像浅铁锅没有锅把一样)上炒出来吃,炒的时候放上一些盐,那真是脆生生,咸咧咧,好吃极了。特别是冬天,把那个黄豆放到室外冻上一晚上,炒出来,那就更是好吃极了,又脆,又咸,还有香。那时候觉得那炒黄豆吧,就是世界上最好吃得美味了。而且,也不讲究什么卫生不卫生,也不怕鼠疫什么的了。

每日故事苗青捉鬼(草根春秋第一章)(4)

网络图片 除四害时候惊扰麻雀

说道麻雀:那时候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1955年,毛泽东主席接到农民的反映,说是麻雀祸害庄稼,于是批示:麻雀是害鸟,能不能消灭它们?毛主席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刘瑞龙。  

麻雀究竟是不是害鸟?为了慎重起见, 刘瑞龙特地找到动物学家钱燕文。钱燕文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在他的印象中,麻雀是吃植物种子的,植物种子多半不是粮食,况且麻雀还吃害虫。钱燕文思 忖再三,提笔在报告下边写道:“我不敢肯定是否应当消灭麻雀。”鸟类学家郑作新提出要辩证看待雀害。 1959年,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上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麻雀不要打了”。这样,才将麻雀从四害中解放出来。

而说到逮麻雀,人们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花样众多。人们有用火枪打的,那时候的麻雀就是多,一飞来就是一片,哗,来了,哗地又飞走了。大人们用火枪往往一打一片。有时候一抢就能打下十几个来。也有的用网逮,用酒泡粮食,麻雀吃上酒粮食就飞不起来了。还有敲铜锣,捣脸盆,扎草人等等。

每日故事苗青捉鬼(草根春秋第一章)(5)

那时候的麻雀就是多,一飞来就是一片,哗,来了,哗地又飞走了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孩子们拿着破脸盆在谷地边上使劲地敲脸盆的情景。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拿草筛子逮麻雀的事情。将场地,或者院子里,空地上撒上一些谷粒,草筛边上拿一小木棍支上,小木棍上拴上细绳子,人躲到麻雀看不见的地方,等到麻雀钻到草筛下面吃谷粒的时候一拉绳子,便将麻雀扣在草筛下面了。特别是到了冬天下了雪,更是一逮一个准。还有一个就是掏麻雀窝。掏麻雀,我们特别在行。屋檐下,墙洞里,发现麻雀毛,或者是毛草露出来,一观察,保险没有错,一掏就是好几个小麻雀,好像那个麻雀还是按月哺小麻雀的,比如,三月,是三个,四月,是四个,到了五月吧,就是五个了。

麻雀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小动物,但是,老麻雀爱护小麻雀的行动却是非常感人至深的。有时候你如果掏出小麻雀正好赶上老麻雀采食回来,发现你掏了它的孩子们,它就会叽叽喳喳的好像骂你一样,甚至飞来飞去攻击你,愤怒的用它那小小的嘴巴钳你(钳,当地土话,指啄),好半天它还是不依不饶你。

关于除四害掏麻雀,我们小时候还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几个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去掏麻雀,掏麻雀也是得有一些经验的,有经验的一看,就知道这个窝里有没有麻雀,如果没有经验的看似有露出来的麻雀毛和草一类的麻雀窝,但那是空的,那是已经出了窝的空麻雀窝了。

话说几个孩子到了一个屋檐下,一个孩子指着一处露出麻雀毛的麻雀窝说,那个窝里肯定有麻雀。于是,孩子们架码起来(架码,我们当地土话,就是搭人梯),但那天那个屋檐高,两个孩子搭起来还是够不着,只好三个人搭人梯了。于是,最强壮的那个孩子在最底下,蹲下来,第二个人踩到第一个孩子肩上,也是蹲下来,第三个孩子再趴到第二个孩子身上,也是踩到第二个孩子肩上,慢慢使劲站起来,就这样,三个孩子的人梯搭成了。

于是正式工作开始了,开始掏麻雀了,偏偏那一天那个孩子看走眼了,那个麻雀窝是已经出了窝的空麻雀窝,一个鸟蛋也没有。掏了几下,什么都没有,孩子非常沮丧,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怎么的,感觉一阵头晕,于是赶紧叫道;“眼黑哩,眼黑哩,赶紧下吧!”而最下面的一个孩子也不知道是没有听清楚,或者还是别的什么,连忙叫道:“什么?两个哩,两个哩,才两个,两个咱们一人一个吧!”而中间的那个孩子一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叫道:“什么?一人一个,你们一人一个,那就没有我的份了。”故事情节虽然不是那么好笑,但个中也反应出了孩子们的无忌,童趣。

还有是除四害拍苍蝇。说起来苍蝇可能是那个时候卫生条件太差吧,那时候的苍蝇就是特别多,到了夏天你如果在苍蝇多的地方拿你的手一挥一握,包准一握一把,你握住用力往地上一摔,如果是大人们最起码能有一二十个,小孩子们手小,也能逮五七八个。但是,那个时候也感觉不到苍蝇有什么害处,可能就是污染食品,传播疾病吧。可是,风水轮流转,五十多年过去了,原来的害虫也变得身价百倍了,人们通过科学方法,将苍蝇开发成了动物的高蛋白饲料。可见世界上的事情什么都不是绝对的,好的可以变坏,相反,坏的也可以变好。 很多事情都是辩证的。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至于蚊子,好像概念不是很深。但是有几种比四害还厉害,比四害还害人不浅的害虫,却没有立为四害,它们是跳蚤,臭虫,虱子。那时候居住条件不好,卫生状况也很糟糕,加之人们生活,营养等等方面使得这几种害虫泛滥成灾,人们家中普遍都有这几种害虫。

先说一下跳蚤(当地叫圪蚤),一种小昆虫,没有翅膀,后肌飞达。据说跳蚤是世界上跳高极限(就是跳过自己身高比例的)最高的冠军,它能够跳过自己身高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跳蚤传播鼠疫,痢疾,登革热等疾病,寄宿于老鼠,猫,狗,等动物身上,可以用敌百虫来防治。关于跳蚤,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一句歇后语;裤裆里捉圪蚤——没法子下手。

还有那个臭不可闻的臭虫(当地叫壁虱),臭虫也是一种小昆虫,棕黑色,身体呈三角状吸人血,也吸食鸡,兔等动物的血液,臭虫成虫腹部有一对半月形臭腺,能够分泌一种特殊臭味,真正是臭名远扬。臭虫是群居生活,昼伏夜出,晚上出来吸取人血。那时候,记得差不多家家都有臭虫,墙壁缝里,炕周围,床板缝里,到处都是臭虫活动的天下,人们往往拿手一抿,那真是血肉模糊,臭不可闻。所以人们往往拿六六六粉,撒在炕周围,床板上,甚至摸在墙壁上。家里面也充满了六六六粉的气味,可是人们还是酣然入睡。你说那时候人们的那个抵抗力,忍耐力是多么的大呀!

回头再说一下虱子;虱子也是一种小昆虫,在那个时代,虱子更是一种差不多人人都有的寄生虫。那时候人们曾形象地说;皇帝还有几个御虱子哩!说明了虱子的普遍存在。成语里也有很多描写虱子的成语和歇后语。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虱多不咬人,债多不压人;裤裆里捉虱子,没法子下手。 上点年岁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冬天如果遇到太阳特别好的天气,太阳照的大地暖洋洋的,你看吧,暖洋洋的太阳下面,墙根下都会有几个老汉家坐在那里翻转衣服捉虱子,遇到有一些老人虱子多的,离得老远就能听到“叭叭叭”的指虱子的声音。有的人为了消灭虱子,甚至将衣服和敌百虫药一起煮,就那样还是去不了根,隔上一段时间就又有了。

半个多世纪说过就过去了,四害还没有绝迹,说明了除四害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除完的。

而一甲子六十年倏忽而逝,那些挥汗如雨“除四害”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如今都已是垂垂老者,在这场时代的运动中,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有怎样的记忆和情感呢?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单纯,人们的卫生意识和自觉性很强,(除四害)只要上边一号召,家家户户闻风而动,而且常年搞。城市里、农村里经常进行评比,做得好的还奖给红旗。不像现在只管自扫门前雪了。那些依稀的怀旧心态,隐含了怎样的时代密码呢?

恐怕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够体验出来那个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