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中国,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古月的。
一个不是演员出身的国家一级演员,一个中国当代影视圈牛气最足、谱儿最大,连杨白冰上将见了他都得敬礼。
古月有如此造化,全因了他长得酷似毛泽东。
像古月这样和毛泽东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全中国怕是再也挑不出第二个:一米八的个头,大脸膛,宽额头,一对很有精神的大眼睛,还有那宽宽的双眼皮。不用化妆,也活脱脱一个毛泽东的再版。
古月原本姓胡,叫胡诗学,原籍汉口。抗战期间,父母带着他们姐弟俩流落到广西。
某一天,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父亲被当场炸断一条腿,因无钱医治,得败血症而死。后来,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他们姐弟俩又和母亲走散,成了孤儿。
古月和姐姐从此流落街头,后来侥幸进了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女士开办的孤儿院,一待就是近十年,直到桂林解放。
面对神兵天降的解放军,古月最初和其他孩子一样,眼神中充满着戒备,碰到就远远躲着。
当时驻扎在孤儿院附近的是十三军的文工团。
闲暇时,文工团的战士们日常训练,又是提琴,又是二胡地吹拉弹唱,引得好奇的孩子渐渐没了戒心,都上前凑热闹。
没多久,孩子们便和这些当兵的混熟了,不怕他们了。
在古月这些孩子们看来,眼前这些兵们,看上去真没什么好让人怕的。看他们的衣服五花八门,西装、长袍马褂、补丁摞补丁的百衲衣,穿什么的都有。看他们的年龄,四五十岁的有,十四五岁的也有,要不是他们头上都戴顶一色的黄帽子,说是马戏班子也有人信。
孤儿出身的孩子较早明事理,他们觉得这些解放军有吃有喝,还经常吹拉弹唱挺好玩的,于是便都要报名参军,部队挑了几个年龄大点的收下了,古月的姐姐胡敏也在其中。
古月也跟着献殷勤想参军,开会帮人家搬搬凳子,烧水时蹲边上给人吹吹火什么的,但人家不领情,死活不要:“我们还要向云南进军,你走不动路,还得找人抱你背你,再说,打起仗来,谁有工夫给你擦鼻涕呀?”
当时古月只有十二岁,虽然打小个头就高,但看上去仍然是个小孩子。不过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优势,他见献殷勤行不通,就采取了眼泪攻势。
后来成为全国作协副主席的冯牧,当时任十三军文化科长。他刚准备带队开拔,就看见古月一直跟在队伍后面。
他摸着古月的头,故意板着脸训斥道:“部队要行军打仗,你总跟着怎么行?”。
古月蓄谋已久的眼泪恰到好处地流了出来,“我姐姐就在队伍里,她走了我怎么办?”
说完一边透过指缝瞄他的反应,一边夸张地哭嚎道:“我不和姐姐分开,不和姐姐分开!”
哭声震耳,一声比一声富有感染力。
冯牧听了,直以为自己是黄世仁在逼喜儿,他没辙了,心一软,把古月抱上了马。然后转身命令:“把他收下。”
算起来,这是古月一生中最得意最成功的-一次表演。没有人提示,完全根据角色需要,自己把握表演火候,一哭一叫都正落在点儿上。
这次成功的表演改变了他的命运。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古月将会在文工团一直干到退休,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贡献。然而后来出差途中的一次见闻,让他从此与毛主席扯上关系。
那还是六七十年代,,在昆明军区文化部当干事的古月出差去外地。
他坐在硬座车厢里,脱下军帽往衣帽钩上一挂,习惯地捋了捋头发。那时他挺瘦,因为搞文艺工作的缘故,头发也留得长。
这时,对面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盯上了他,眼光总在他身上游来荡去。
古月被看得浑身不自在,便问道:“同志,你为什么老看着我啊?”
“解放军同志,我发觉你特像一个人。”
“谁呀?”古月疑惑不解。
中年人回到座位上,拿来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画,指着华中的毛主席,默然不语。
旁边的旅客们见状,也纷纷围了上来,不看不知道,一看纷纷惊为天人,直夸古月长得太像了。
我怎么会像毛主席呢?古月不信,下了车,他特地找了家新华书店,买了张《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对着招待所的镜子反复打量起自己来。
看到后来,他自己也乐了,别说,还真像,就是下巴缺颗痣。
当时古月正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玩心也大。回到部队后,他把发型有意识地改成毛主席的大背后,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抽出一根烟,点燃后夹在手中,然后模仿伟人抽烟的姿势,问办公室的同事:“你们看我像谁?”
“毛主席,毛主席,太像啦!”几位同事惊叫起来。
没过多久,古月长得像毛主席这件事就传遍了整个昆明军区,这时他才感觉到事情闹大了,不禁后怕起来。古月的这种行为可大可小。往大了说,他这是冒充伟大领袖,如果借此招摇撞骗,后果严重;往小了说,这是他童心作祟,批评一顿了事。
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难保这件事不会被上纲上线。古月抱着亡羊补牢的心态,主动去找领导承认错误,得到一句“立即改正,下不为例”的回复。
古月悬着的心这才落下地,他吸取教训,再也不敢模仿伟人了。然而他长得像伟人这件事却被领导们记在了心上。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老一辈领导人相继离世,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文艺作品便应运而生。这个时候文化部门就遇到一个困难——上哪儿去找那么多特型演员?尤其是饰演伟人的特型演员。
1978年,有一部电影叫《大河奔流》,里面就有毛主席的角色,是由于是之饰演的,但是在影片里,“毛主席”要么是只有远景,要么是只露个后背,没有正脸镜头。
当时毛主席离世未久,观众们都想在电影里看到伟人,以寄托缅怀之情。结果看来看去只有背影和侧影,顿时不乐意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给制片厂,强烈要求给“毛主席”正脸镜头。
导演知道了哭笑不得,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于是之仅仅只是体型像毛主席,长得并不像,露出正脸就要露馅啦。
这件事传到中央,引起了领导层的重视。中央领导亲自拍桌子:“偌大的中国还找不出一个像毛主席的演员?我看是你们工作没有做到位!”
挑选毛主席特型演员的事被当成文艺界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下达下来,全国全军各大文艺团体层层推荐,报上来三十多个毛主席特型演员的名单。但是这些人都不能让人满意。
负责挑选特型演员的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胡可苦恼不已,不禁感叹道:“十亿神州尽舜尧,外形像毛主席的大有人在,会演戏的更是多了去了,可既像毛泽东又会演戏的上哪儿找去?”
没过多久,有人向胡可报告:“昆明军区有一个冒充过毛泽东的,长得极像,不过没演过戏。”
来人把古月的相貌描述了一遍,胡可没动心,等他讲了火车上的故事,胡可终于动容:“不会演戏可以学,关键是要真像。”
他自个儿是艺术行家,他爱人也是演员,《槐树庄》里演郭大娘的那位便是。演戏这一套,胡可心里明镜似的。
一定得亲自去考察一下,胡可决定暂时放下手边的事,去一趟昆明。
在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刘志坚得知胡可此行的目的,都大力配合支持。
由于事情要严格保密,胡可专门找了个古月开会的机会,来到会场坐到古月的对面。他冷静地观察了一阵,发觉古月已不是“毛主席去安源”的年龄,但却很像长征时的毛主席,尤其像当年斯诺拍的那张人尽皆知的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
“不错,就是他了!”胡可一拍大腿,这趟差出得值!能够挑选出形神兼备的毛主席特型演员,这一辈子也值了。
但胡可不是最终拍板者,饰演毛主席,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得提交中央领导亲自决定。他把古月的定妆照放大冲洗了几套,分送中央有关领导,请他们定夺。
古月和其它十几个候选者的照片被送到了叶剑英的办公桌上。叶帅拿着放大镜,也是好一阵比较,最后,他提起红笔,在古月照片的背面画了一个圈。
事情就此敲定。
为了让古月能够全身心的带入到毛主席这个角色当中,有关部门大开绿灯,为他提供了许多特殊权限。
为了培养古月的气质,有关部门像苏联培养演列宁、斯大林的一样,专门为他模拟了当年领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除了不能真正处理国家大事,其余的生活待遇和当年的毛主席一般无二!
古月原来只是团级干部,为了让他开阔眼界更方便扮演,中央领导特批他能够阅览军一级的文件,中央的一些会议他也可以列席旁听。
而古月也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他每天如饥似渴地浏览关于毛主席的资料,观看尚未对外公布的毛主席纪录片,拿着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仔细观察。
他在房间里摆了七八百张毛主席的照片,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着照片模仿毛主席的表情动作。
除此之外,古月还专门跑到韶山,学习当地的方言。
为了能够有更深的领悟,古月来专门找第一代毛主席的饰演者于是之登门请教。
面对这个抢了他“风头”的后生,于是之一点也没有耿耿于怀,而热情接待了他。
于是之最早饰演伟人是在五十年代,那时候毛主席还健在。有关部门多次安排他去毛主席的住处、办公地点,近距离观察毛主席。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当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创造的。于是之将自己的独家感悟和饰演经验倾囊相授给古月。
古月除了勤修内功之外,还拿着相关单位开的介绍信,大量走访了毛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
李银桥从1948年起就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员,是与毛主席朝夕相处的人之一,掌握红墙内外很多鲜为人知的秘闻。
古月拜访李银桥时,李银桥倾其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为古月勾勒了一个活生生的毛主席形象。
李银桥的爱人韩桂馨也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俩的婚事还是老人家一手牵线的,韩桂馨见了古月非常激动,拉着他就将毛主席生前的事情,经常讲着讲着就潸然泪下。
古月还去拜访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毛主席的儿媳刘思齐。从伟人的亲人们的追思会议中,他开始真正的明白,伟人除了是伟人之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丈夫、父亲、愤青。
1923年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第一次分别时,离愁别绪满腹,心中既有对新婚妻子的不舍,又有对革命前景的坚定,挥笔写了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别友》。
1939年平江惨案发生后,当时正在开会,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怒发冲冠,将老蒋臭骂一通,说到激动处,更是拍起桌子,把茶杯都震到地上。
1958年毛主席观看《白蛇传》话剧,当看到许仙和白娘子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时,跟个孩子一样情不自禁地呜咽痛哭。当看到白娘子最终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毛主席不禁愤然起身,怒声说道:“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从这些伟人生活点滴间的小事,古月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着力表现出具有烟火气息的毛主席,观众才能接受,自己才会成功。
在拍摄《开国大典》时,古月根据对伟人性格的理解和揣摩,向导演提出了为自己“加戏”的请求。
《开国大典》中有一段戏,本来是被导演删掉的,古月看剧本时就很欣赏这个情节,便向导演建议恢复。
结果,这段戏放出来,观众反响强烈,纷纷叫好。
在银幕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战士给毛泽东送来一包刚缴获的高级香烟,断烟好几天的毛主席如获至宝,这时,恰好周恩来过来,毛主席赶紧把烟藏到身后,但还是被发现了,周恩来遵医嘱没收了毛主席的烟。
毛主席烟被没收后不甘心,追着周恩来讨要:“恩来,没有烟我作不好报告,你可是要负责任的。”
战士们看着这两个决定中国命运的伟人像孩童一般打闹,都笑作一团。
在领袖的身上,终于有和凡人一样的生活细节。艺术需要这个,老百姓更爱看这个。
影片上映,各界一片好评,当时的主要领导评价道:这是以史实为依据的、有一定艺术性的巨片,古月的表演准确、细腻。
1990年11月3日,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揭晓,古月因在《开国大典》中的出色表演,捧走了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饰演毛主席获奖后,古月接到了国庆四十周年招待会的邀请,这在文艺界是很高的待遇。
古月走进会场,气场比参加宴会的许多领导同志还足。首先是服务员们借着端菜上酒的机会来到古月跟前,嘴里喊着“毛主席”,找他要签名。
然后是参加宴会的海外华人华侨也发现了古月,他们比较含蓄,不敢贸然打搅,只是走上前来“蹭合影”;后来有一些胆子大的年轻人上前搭讪,请“毛主席”站在他们中间合影。
华人华侨的举动带动了在场的外宾们,他们喊着国外对毛主席的专属称呼“Chairman Mao”,也上前要求合影。
不止华人华侨和外宾,就连参加宴会的中央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加入“粉丝”的行列。
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直接拿着请柬走过来,说:“古月,帮我签个名吧”,古月受宠若惊,连忙签好名字,然后拿出自己的请柬请总长签名。
军委秘书长杨白冰上将来到古月面前,双腿并拢立正,用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给主席敬个礼。”
对于自己享受到的殊荣,古月事后说道:“我是沾了毛主席的光,他老人家的光辉都折射到我这儿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