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吗?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1)

疑惑

2017年5月18日,罗胖开了个得到“001号知识发布会”,会上的第4号知识产品很特殊。它不是新的专栏,而是开源的《得到品控手册》。

《得到品控手册》是什么?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2)

几天来,我一直在反复阅读和琢磨这本手册。所谓琢磨,大多数情况下,我就是对着屏幕发呆。我不解——罗胖干嘛要把它发布出来?

罗胖他们声称,知识服务的赛道上面,只有自己这一家在狂奔。开源品控手册,可以帮助同行同业明确知识产品的制作标准,快速提升知识产品的质量。

这解释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这就像奥运会径赛场上,跑在前面的选手回头看着后面气喘吁吁的追逐者,给对方指点“你步伐过大了,上身倾斜角度不对……嗯,这就对了!你看,跑起来快多了,也轻松多了吧?”

这是不是疯了?

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竞争难道不是越少越好吗?竞争对手的水平越低,对自己不是越有利吗?企业的战略,难道不应该向着有利于自身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吗?

即便是在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也会知道,许多东西我们是不会拿出来分享的。有核国家会向全世界分享核武器的制作流程工艺吗?可口可乐会分享自己的产品秘方吗?

老子不是说过,“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吗?

一开始,这种想法让我很困扰。因为跟疯子打交道,我并不擅长。

然而,当我强迫自己,认为罗胖拥有理性的时候,许多事情一下子变得明朗和有趣起来。

这里,我愿意把几天中的思考结果分享给你。

不就是比着分享吗?谁怕谁?

知识

得到品控手册如此实用,为什么一开始不列为公司的核心机密,秘而不宣。而是在公司内部流通,人手一册呢?

因为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管理是什么?你可以上维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查询,上面都是很阳光和正能量的定义。

但是一般的教科书或文章并不会告诉你,站在企业的角度,知识管理还有一个不那么阳光的用途——降低员工个人的重要性。

由于工作岗位的特点,有的员工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取得独特的认知。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本来都是好事儿。然而时间一长,悄悄积攒下的“窍门”知识(know-how)如果私有化,就可能导致该员工的租值不断提高。

所谓租值,就是员工的重要性。一旦发展到了“离开我,公司玩儿不转”这个阶段,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风险了。古语形容这种状态,叫做“尾大不掉”。

为了防患于未然,企业会使用制度约束和激励,迫使员工把自己日常工作中积累的认知表达出来,存储在特定知识库,或者分享给其他人。

这种事情在咨询企业里面司空见惯。许多顶级咨询企业都设置了内部的“内容库”(content library)。针对不同行业,只要之前做过相关项目,都会有相应的文档(PD)可供后来者查阅,从而快速上手。每个咨询师在项目结束的时候,都必须创作这种文档,否则无法结项。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3)

知识管理不仅降低了老员工要挟公司的砝码,而且还有利于新员工快速学习知识和进入角色。一般来说,企业并不会把全部知识管理成果共享给所有人。根据层级和部门,每个人应该有独特的访问权限。

然而得到品控手册不同,它没有统一收缴知识,然后按权限发放,而是采用了分布式的知识管理策略。同样的整体知识,分散到每一个员工。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得到怕规模的扩大,导致部门山头林立和体制僵化,所以尽可能地做扁平化管理。公司里面专门设置了“挺胸而出奖”,就是奖励那些完全抛弃“事不关己”观念,跨界帮忙的人。这种导向,就需要每个人都得能从总体和细节上,了解别人的工作该怎么做,否则只能添乱。

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迭代升级。参与协作的人越多,从不同角度提出见地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品控手册的版本才能不断更新。做一个成熟的行业,只需要萧规曹随就好。巴菲特就一直羡慕那些傻子都能管理的传统企业。但是开拓一个新领域,无章可循,任何一点认知资源都不该被浪费。

因此,这个手册不得不做。做了还得全员使用。

噪声

然而,即便内部人手一册是必须的。却为什么要公开发布呢?

请倒过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开源,得到品控手册有没有可能成功保密?

在情报学里,这属于“反竞争情报”范畴。

我的答案是,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是很难,做起来成本高到离谱。

因为这种文档记载的是操作流程,所以你需要防止的并不是别人抄袭剽窃,而是别人的浏览。

想让别人看不到内容,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制度上防止拥有浏览权限的人散播,二是技术上增加复制传播的难度。

得到这家企业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邓巴数字(150人)。公司大了,少不了会出现商业间谍或者卧底。要保证人手一本品控手册,又需要时刻防止所有人散播,从制度上来讲,成本过高,而且这种严密的内部监控很可能导致信任感崩塌,人心涣散。

技术上,要想完全避免复制传播,基本上不可能。所有能在屏幕上或者纸上看到的东西,都是可以复制的。即便软件防止你截屏,你照样可以用手机或者相机拍照。对于高值内容,甚至可以采用全文抄录的笨办法。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4)

因此,很不幸,这样一份品控手册,根本无法杜绝传播。

既然防守是不现实的,那干脆采取进攻方式。实际上,在保护隐私领域,这样的做法不乏先例。

TED上曾经有这样一位讲者Hasan Elahi,介绍自己是如何保护隐私的。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5)

因为自己的名字跟情报系统里的某个恐怖分子名字雷同,他回美国的时候被FBI给盯上了。FBI不仅详细盘问了他的去向,甚至追问他某年某月某日在做什么。

他非常反感自己的隐私被这样践踏,轴劲儿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Hasan应对的方式出人意料。他把自己所有的行程,接触到的事物全都拍照并且上传到网络上。

例如他发布了自己近期到过的所有地方。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6)

这是他一段时间里面吃过的全部菜肴。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7)

FBI再也没有来找过他的麻烦。因为人家已经把你想知道的全都告诉你了啊,还有什么好问的?!

提供过多的信息,其实就是在保护隐私。因为对方需要从大量的噪声里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这种认知负荷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承担的。

得到在做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事。你们不是想偷窥我们在干什么,然后好“借鉴”吗?好,全都摆出来让你看。不仅发布,还不断更新。至于此次更新跟上次版本的差别在哪儿?呵呵,自己找吧。

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到。得到不是不想保密,而是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不必遮遮掩掩,干脆大方一把,顺便增加竞争对手的认知负荷。

识别

大大方方发布品控手册,还有一个副效应(side-effect),就是提升自己的可识别度。

罗胖天天说得到是知识服务赛道上孤独的跑者,这简直是幻觉。知乎、果壳、36氪、喜马拉雅……互联网时代,哪个行业热,能吸引投资,那人肯定来得乌泱乌泱的。

在这种人满为患的赛道上竞争,必须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让用户能够一下子识别出自己。这不是什么新事物,它传统上的名字叫做“品牌”。

得到品控手册里面就写道“我们争夺用户的认知带宽”。

怎么争夺用户的认知带宽?如何树立品牌?你需要让别人了解到——我们做这个事情,是很认真的。

百年老字号在描述“我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都是很有心得的。

例如药店是这么说的: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8)

《人类简史》里,尤瓦尔·赫拉利一语道破“想象共同体”机关。人们只需要相信这种故事,你就是名牌了。你就再也不必跟其他药厂陷入价格战了。

得到争夺的是头部用户。他们愿意为知识付费,不过只愿意为头部内容付费。品位高的人难以糊弄。你比别人便宜,他们是不买账的。唯一让他们心动的,是你的质量。

打开这本手册,看其中繁复的流程和细致入微的规定,你就知道什么叫做“认真”二字了。认真做出的产品,质量才更可能有保障。

得到虽然把品控手册开源了,但是并没有放弃它的版权。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9)

任何人如果打算使用这本手册中的内容,都必须通过标注来源的方式给得到打一次广告。

当外部人员获得这份手册的时候,他们会在合作之前有所准备。例如打算在得到开专栏的人会对将来的工作量有预期,避免后面沟通的障碍。而那些准备加入得到的员工,也会预先熟悉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流程。这样得到在招人的时候会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比起被动泄露,主动开源品控手册可以给得到带来更多的声望和合作机会,提升品牌价值与可识别度。

理性

经过上面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得到开源品控手册绝不是疯狂或自负,而是理性而精明的行为。

顺便说一句,开源这种动作,不是得到的首创。

仅举一例。Google为了做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消耗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却将之免费开放给了全球开发者使用。许多人利用该框架做出了非常优秀的人工智能产品,收获了声誉和经济收益。

罗胖供应链清选(罗胖为什么开源得到品控手册)(10)

Google为什么要这么做?

希望你通过与得到的例子对比,自己找到答案。

讨论

得到开源品控手册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得到例会的透明化,在你看来是噱头还是诚意?你看好得到未来的发展吗?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