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读透了整个世界)(1)

我想读书是近来全民喊得最多的事情,自古以来,阅读从未有如今之普及。我的爷辈、父辈,几乎都是不读书的。我爷爷终其一生,一字不识,但他懂得道理,他的道理我现在想来,比所谓的公知还有力量。我父母亲都是那时候的初高中水平,没什么专业的知识,识字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于是,后一代的读书,简直在我们那村子里是共知。

我爸妈鼓励我读书最大的力度就是口头表示决心:好好读书,只要你能考大学,砸锅卖铁也供你。其他的一概不问,连检查作业都没有过。冬天农闲时,大风呼啸,雪花漫天,热炕上的人闲得转圈。我妈就让我读诗,翻来覆去就是那首《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人来鸟不惊,春去花还在。

用手指头指着,一个字一个字读,反反复复,能把人读吐了。一卡壳光屁股上就挨鞋底。

但这也是极少的时光,我能记起来的也就那么一两次。其他时刻,一概不管。

嘴上说你好好念书,家里活干不完,你敢拿书,等着挨揍吧。我妈心情好,可以反驳一下,问你不是让我好好念书吗?这么多活,咋念?

我妈理直气壮,把你送学校吃干饭去了?那么长时间不够你念?

所以,我那时候对读书的认知就是上学。上学就是读书,读书就是上学,二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也没计划,迷迷糊糊。我考上我们那里最好的高中的时候,心里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大学这回事儿。

家里人很兴奋。我爸到处吹嘘,主要是我的成绩确实值得吹,连政治都能考满分,有啥不能吹的。

我爷说话了,娃,人要拿住了。

拿住了说得文一点,就是人要稳当,败不馁、胜不骄。

切,老头子知道什么。我直接反驳我爷,语气里狂得没变。我爷说,你这辈子千万不敢当官,你要是当了官,别人没活路了。

希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读透了整个世界)(2)

我一向是家里的好脾气,从小跟我弟打架,基本都是我挨揍,不是打不过,是不会真下手打弟弟。家里大人骂我,也是咧着嘴傻笑。

可是就是在那个秋天。我跟我弟打架,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弟的一颗门牙齐根打断。我弟气得背过气去。接着跟我大伯大干了一场,理直气壮的怼人,把我大伯气得直流泪。他是当过兵的人,性格很坚硬,脾气很火爆,从来都是他骂人,在家里说一不二,村里小孩子看见他躲着走,吓哭的都有。竟然被我气成这样。所有人都惊呆了。我大妈对我说,这么多年了,还没见你大伯哭过,你还真是个人才。

有个问题是我后面一直思考的,按照我大伯的脾气,谁对他那样,一定是被打趴下了。可是他虽然气得全身发颤,就是没动我一个手指头。

这很让我震撼。

我妈也翻脸了,以往我弟打了我。我妈说,再打你你就往死里揍他。结果,这次我真的揍了之后,我妈回去揍我,不让我吃饭。我说你说了我可以还手,她说,你滚你娘的脚,我就说说,你还真下手,你把门牙给打断,这辈子多难看。

这个也让我很震撼。因为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亲眼见到我弟因为缺了一颗牙而带来的诸多不便。

我也是从那时起思考另外的问题,我至少清楚了,成绩好或者很多东西会让人张狂,就是我爷说的拿不住。能让一个人内在上有“拿得住”的气质,绝不是学习成绩。

后来我也明白,读书和学校里的学习还真不是一回事儿。我读了很多学习之外的书,非知识性的书。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简直都是垃圾。可是,就是因为那种东西,我的那种毛病没怎么犯过。最顺的境况下,我也很淡定。最苦的时候,我也没觉得怎么。有次我从县城回家,爬上山顶之后,大雨瓢泼,黄泥滚滚。我站在山顶,毫不犹豫,鞋子脱了提在手中,大声唱着歌,往山下冲。没一丝抱怨,连咒骂天气的心也没有。反正很达观。有一次被小混混围攻,我直冲进河里跑到对面,当时是北方的冬天。有人追过来,他手里拿着一把刀,我捡起一块石头,他吓得蹲在地上。我扔掉了石头,他又追上来。我可以跑,可以用拳脚打他,但绝不会用石头之类的。因为我心里想得很多,他砍我一刀,问题不大。我收不住手,把他打出毛病,我就完了。我爸妈第一个得气死。

希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读透了整个世界)(3)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三思没有,两思我是有了。我相信这是一个成熟的人。我后来回忆,我觉得我大伯当初就是这样想的,我跟他怎么对着干,他都不会动手,他犯不着没轻没重跟孩子计较。能压制心中冲动或者那些不计后果的想法的人,都是成熟的人。我大伯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

我是靠读书得来的。当然,绝不是学校里教我的。也不是课本上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模糊的一个概念。很多喊读书的人,分不来读书和学习的事情。学习技能知识,知识让人有了很多生存技巧,工作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手段变多了。但绝不会对你的内在有多大帮助。

所以,我把读书分得很清楚。凡非知识性的,我才叫读书。

当然,这不是说不能去学习。学习是一直可以有的,但是读书未必一直有,有些人一直在学习,而以为自己在读书。

因此常有人问我,你读啥书,或者让我开书单。这种事情我一般不去干。世界上的书多了,你爱读啥就读啥,你不爱读,谁说都没用。我说了你也不会读我说的书,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干脆不说。

但我的原则可以说一下,就是炒的越红的书,我不读,至少当下不读。除非这书是几百年前的。这跟你去网红店吃东西、买东西是一样的,东西未必就是好,你只是跟风。上当而不自知。凡营销都是研究人性,让人从重的。老子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跟在别人后面溜。名人传记不太读,凡是传记,哪怕是自传,中间瞎扯、添光添彩的水分太多,你能把你活到现在的事情,一件件完全还原吗?你不能,名人也不能。名人我也当不了。名人可以让自己更出名,是名人一生的努力。古代帝王,无论出生多卑微,一旦上位,他妈必定有过一段外遇,不是跟龙就是跟神,这种故事比名人传记精彩多了,至少看着好玩。

再其他的一无禁忌,啥都可能去读。数着字读,我把《金瓶梅》里面那些精童欲女们的艳事可以专门挑出来读,也就两千多字,读多了也没意思,也不觉得《金瓶梅》是黄书。只要你能回归到书就可以,不能光看春宫图。

有时候读书,你可以单纯为了好玩。我还读了很多看相算卦的书,里面乱七八糟的啥都有,只是觉得好玩,我从来不给人看相算卦。我有次上课,讲了一个故事,后来瓶子对我说,她听到那里差点笑死在路上。故事很简单,说是古代有个道学家,是研究房中术的那一派,他控制自己的性行为,所以把每次上床啪啪啪做了细致的分解,分步骤,按部就班完成。他跟妻子上床,只有三个动作,三进三出。第一次进入是为人之繁衍,第二次的用力是为了国家强盛,最后一次用力是为了自己的子孙的繁荣,这样动作三次后,就宣告结束,所以被人叫做“三冲先生”。

故事当然好笑,但我觉得很多人读书也变成这样的“三重先生”。第一步想着怎么快速读完,第二步强找一个观点以表示自己思考了,第三步大肆发表议论,要让别人同意,或者不断卖弄。

其实读书不一定需要有观点,现在很多人以观点代替思考。实际上培养了一堆自以为是实则狗屁不通的玩意儿。

希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读透了整个世界)(4)

我也经常去微信读书之类的软件读书。读多少书也无所谓,我别叫爱看很多人对书标记和评论的地方。各种傻子层出不穷,但总归多数人是奔着学习去的,所以,里面遇见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经常有人复制百度百科的解释过来。这固然是个好事情,但这跟读书无关。有些人的思维也比较奇特,有人说王思聪一定是个好男人,理由是他有那么多女朋友,分手了竟然没一个人在网上撕王思聪,所以王思聪一定是个好男人。我不知道王思聪是不是好男人,再好也不是我男人,更不是你男人,但这个逻辑真的让我觉得你是个笨蛋。有些人的主意也很现代化,很能暴露现代的问题,小说里乱世的人散家财救济灾民,就有人骂败家子,你以为你是救世主呢?杀出重围的战友返回去救还在包围圈的战友,有人骂这人是笨蛋,为救几个伤员又搭上几条命。语气里全是对生命的同情,我觉得可以让他穿越回去,让他断后,然后都别回去救。

现在很多人读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利益。凡是有利的——哪怕是想象出来的对自己有利——一律支持,没好处的一律反对。这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危害,但我觉得可以看到一丝丝危险,是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危险。不少人沦为了聪明绝顶的笨蛋。

我发现中国读书软件的设置是研究过人性的,总之目的不是读书,它不是干净的读书软件,跟你朋友圈步数一样,要排名,要对比,要邀请,要组队,似乎是为了社交。这跟学校里搞成绩排名也没什么区别。我也知道很多人为了排名,开着软件,自己干自己的事情。

读书不是作秀。

一本书里也没那么多的知识让你学。凡书之出,是作者对于世事人生的一种思考。这种东西只能去悟,不是去学的。读书也要从大的地方看,不仅仅局限于一词一句,《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一起读书,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是全局观书,以胸怀读书的,所以他比其他人都强很多,他读的书,可以直接实施,治国强军。

中国人说读书,说耳濡目染、熏陶等,从词里面就看出这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也说浸润,就像你泡咸菜,要把菜放到里面去浸润,才有那个味道。

所以,读书是多种书把人熏出来、浸润出来的。

世上也绝无一本书的观点或者思想,就够你打遍天下无敌手,不必完全拘泥。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在那个犄角旮旯读了一本不知名的理论,以为天下事就是这样的,除此之外都是错的。

他们把自己置于二元空间,他们的认知世界里只有黑白。这也怪不得他们,他们会长大的。但我说了以后,还是如此,那只怪你自己作死,谁也救不了你。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尤其是读书时,应该是多元的。你才能接触到很多东西。你也知道少林派的武功虽然天下第一,但别的派别也有存在的理由。老子虽然厉害,庄子也不差,孔子也不是没地方,墨子还有你想象不到的超前。

多元世界里淬炼自己的认知、心胸、气质,才能得其精髓。

读书也不是要你赞同或者反对。最首要的是你读懂它,读懂它必须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去,先搞懂作者的意思,再去判定。不能一上去,就以自己那点少得看不见的思维去判定。得分得来轻重缓急,分得清自己和世事。作者写一个疯子骂国骂党,不代表作者就是反动的。施耐庵写了潘金莲各种体位的出轨,你不能说施耐庵看不起女人,或者施耐庵本身就是放荡的。

仔细揣摩,印证生活世事,对自己或有帮助。所有人都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但没仔细想过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指向是对自己的,是说纠正自己,让如今的自己知道兴替得失,做正确的事情。

但现在的情况是,读书者只嘚吧过去人的衣冠正偏、对错得失,骂得兴高采烈,吃瓜的吃瓜,气死的气死。这何必呢?那都是些死了不知道那去的人了,谩骂怨恨无所谓,问题是,你能否能避免你所憎恨的、谩骂的事情出现在你身上。

如若不然,你所嘚吧的都是你将来自己要承受的。

与世事印证,也未必就都是有用的,或许是个无聊的现象。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拿我们最熟悉的那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看,他就是在说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白了就是,世上无拉拉和基友,男人就喜欢姑娘。

那你看后面几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说透了不就是男的想姑娘,想得吃不下睡不着,又发微信又骚扰的。但有趣的是,他没有一笔去写淑女,淑女到底咋样子,美不美,是不是大胸大长腿都没说,就写这傻小子想这个淑女想得难受,憋得发慌。又是睡不着又是打滚的。所有的文字,都在写这个男子。怎么想姑娘的,想姑娘的样子很不雅观,在床上打滚。怎么追姑娘?又是给人家弹琴唱歌又是敲鼓跳舞的。

但你脑子一定是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姑娘到底有多好,有多漂亮,让一个人受这样的折磨,跟神经病一样。你觉得这姑娘肯定很美,甚至脑子里出现了你喜欢的姑娘的样子。

这跟我们现实的情况是一样的,那种追姑娘发痴的人,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眼前都是那个姑娘。

这个诗就写得很像生活中的状况。

不写姑娘,却让人眼前全是姑娘,所以这首诗写得很好。随便换你们谁上去写,一定是放几张这姑娘的图片,胸有多大,腿有多长,脸有多白。嗐,姑娘老子见得多了,看着还真无趣。

不如这首诗有趣。那个憨憨的傻样我就觉得好玩。

但不管怎么样,他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重点就是“好逑”,如果不“好逑”,这憨憨回去就打游戏去了,用不着这么难受。

这样读也许没用,既不教育人,也没知识点。但就是有趣好玩呀,生活也确实就是这样的呀。几千年前的情况,跟现在也没啥差别。你还能说以前都是老思想?

同样,你由这首祖宗诗就可以知道中国诗文甚至人的情况,你会明白,有些话不是那个意思,明明写君子,其实说的是淑女。这也在生活中存在的,生活和世事不是直来直去的,有些弯弯绕。

我们自己可以直,但得明白弯弯绕是存在的。

读个《诗经》一定要读出个观点来吗?看来是不需要的,我就这样读,没观点,但你也反驳不了。

世上有很多书,我们可以慢慢读。只要用心读,你得到绝对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内在的一种变化。世上的各种可能,存在于世上,也存在于书里。你若愿意,《归去来兮辞》我能说得让你哭出来,一篇祭文能说得让你笑出来。重点就在于,那些我们应该发现的东西,其实不是在文字里,而是你心感觉到了没,你的人生融入了没有,你的胸怀容纳了没有。所谓读书改变人生,其实首先改变的是你的内心和胸怀,影响你的气质和思维,从而对你的行为认知有影响,最终影响了人生。而非读了书,一本书把你的一切决定了,那不可能。

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你看透了整个世界,可是你仍然爱这个世界。因为你知道众生值得如此对待,包括自己。我觉得我那没读过书不识字的爷爷说得最对,你能不能拿得住自己。读书就是为了让你拿得住自己。拿得住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拿住很多事情。使你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从而拿住你的人生。至少,你能拿住自己基本的选择,在众人吃瓜时不瞎吹捧,在事情反转时不落井下石。就算是你拿住最基本的自己了。

无论你读与不读,书就在那里,不悲不泣,但你所拥有的时间只会少了又少。

希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读透了整个世界)(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