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网上买书之后,已经很久没有专门去逛过线下的实体书店了。

读书时代校园门口随处可见各种租书、卖二手书、卖教辅、卖各类小说畅销书的书店,如今只能在一些大型商场、商业街才能觅得一二连锁网红书店。

前段时间小图出去办事,路过了一家久闻其名的小众网红书店,进去转了转。

早盘提示进可攻退可守(进则越囤越多退则越想越亏)(1)

店里的每一本书,都是老板精挑细选回来的,每一本书,他都知道书的作者、出版社、价格以及所在位置。

当天正好赶上他做分享,他说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那些畅销书不需要我再去为它们背书。我希望能发掘更多小众的好书,带给同样爱书的人。”

早盘提示进可攻退可守(进则越囤越多退则越想越亏)(2)

你最爱的书是什么?你在阅读中找到心中的理想世界了吗?

有些书是穿着校服坐在讲台下读的书,比如郭嵩焘;有些书是罩着轻松晨衣靠在躺椅上读的书,比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高中时读到的《基督山伯爵》,被书中的宏大世界所震撼,多年后重读还画了其中的人物关系图;工作后偶然听朋友安利的《三体》,熬过前几章的枯燥后、沉迷其中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三部曲;刷新了我的理财观念的儿童读物《小狗钱钱》,看 听书不下10遍,安利给了身边的每一个好友。

早盘提示进可攻退可守(进则越囤越多退则越想越亏)(3)

《基督山伯爵》人物关系图(请忽略当年的丑字)

正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三本书,有的是找朋友、图书馆借的,有的是读书APP上找的电子书,至今未买纸质书。

自从迷上买书后,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想看未看的书单越来越长,长到甚至会忘记自己曾经买过某本书。反正书是自己的,什么时候想读都可以,阅读速度反而放慢了下来。人呢,总是会间歇性发誓,不读完手中的书再也不买书了。

时效是书籍最重要的元素,与它相遇时就是该读它的时机。为了不错过这个瞬间,建议手边不要囤积过多书籍。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囤书越来越多,读得爽、迫不及待想安利给身边朋友的书,反而越来越少了。总是喜新厌旧,发愁书何时能看完?发愁万一要搬家买的书该怎么办?如果抵御不了诱惑又买新书了该怎么办?

早盘提示进可攻退可守(进则越囤越多退则越想越亏)(4)

图片来自网站pixabay

其实,常看常新的书,最多二十本足够,书太多容易变成负累。

为了让2020年的买书进度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小图根据书籍的类型做了一个简单的区分,希望能借此守护好自己的钱包。


1 一见钟情型

马上买。喜欢版式装帧设计,买它!不买会伤心一整年,直接买它


2 因价格犹豫型

(1) 能找到平价替代品吗?(2)缺这种类型的书籍吗?(3)实用吗?买回来会经常看吗?

是真的喜欢,还是美颜加持?如果仅仅是作者、出版社品牌光环加成,可以再想想。


为了减缓自己的剁手速度,小图为自己制定了“三不买原则”:

读书app能找到电子书的不买,图书馆能借到的书不买,不会读第二遍的书不买。


3 没那么喜欢但不买亏了型


如果一本书最吸引你的仅仅是它的价格,又有点儿犹豫,不要买,很容易后悔。

早盘提示进可攻退可守(进则越囤越多退则越想越亏)(5)

图片来自pixabay

如此买书规划之下,仍有不少新书闯进来。《董桥小品》就是这样一本因装帧吸引了我的书。

去了解作者的历史,有人说,你一定要读董桥;有人说,你不得不读董桥;也有人说,你一定不要读董桥。

想看看一个人怎样的文字,能引起读者这么极大的反差,爱它的人爱死,讨厌它的人恨死。

收到书时甚是惊喜,小32开仿皮精装,书籍装帧质量很好,摩挲很有质感;随手翻开一篇文字,都甚是有趣。

比如舍不得花大价钱买书的纠结。


他先让我失望,然后一下子把整个世界交给我,希望我得意忘形,把整笔财产都交给他。我舍不得买。他跟我聊了很久,我还是舍不得买。此后,我几次进这家书店看书,看旧画,看这本《红楼梦探源》,我总是找不出更好理由让自己出四镑钱买这本书。


——《觅书偶记》


又比如,自认为逛了十几年书店、觉得书店没什么了不起,却被世界最大的书店震惊。


福艾尔斯真大得看不到整个店的尽头。我一提起高尔斯密斯的名字,说出书本的内容题材,店员就要我到文学批评部去。文学批评部的店员一听是英国作家,马上又要我上二楼的英国文学部一查。我穿过食谱部,我穿过传记文学部,我穿过儿童读物部。然后上了升降机,然后看到二楼又是一片汪洋的书海。我整个人真有点儿昏了。


———《世界上最大的书店》


因为几篇文章,喜欢上一本书;因为一本书,喜欢上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