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这句话在武侠小说流传甚广,虽然还比不上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却也差不了多少。
如今,金庸已逝,《英雄志》这本武侠小说却还没有结局。渐渐的,也没有多少人在念叨“江湖唯有英雄志”了。不少英雄志的书迷离开,却也有不少英雄志的书迷在等待。
有人说,时间能够看清事实。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英雄志》的评价,似乎仍然是毁誉参半。
喜欢这本书的书迷把这本小说捧到天上去,称赞为“第一奇书”,甚至认为《英雄志》超越了金庸小说。
讨厌这本书的读者对这本小说嗤之以鼻,认为这本小说只会蹭热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如果要拿一本书来当参照物,我觉得应该是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
《雪中悍刀行》在网络小说界的位置,恰恰是《英雄志》在武侠小说界的位置,有许多人喜欢,也有许多人讨厌,还留下了巨大的争议。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看武侠小说20年的武侠迷。今天我准备和大家聊一聊孙晓的武侠大作《英雄志》。
《英雄志》是一本架空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虽然采用了明代背景,却又有许多与历史不同之处。小说以“观海云远”杨肃观、秦仲海、卢云、伍定远四大主角为主线,篇幅浩瀚、人物繁多,写出了“朝廷与江湖”的牵绊,体现了“英雄与天命”的主题。
整本《英雄志》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也许不应该称为悲剧,而应该称之为悲悯。小说气氛是压抑的,沉重的,深入人心的,因而具有了与之前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气质。称之为《英雄志》,恰如其分。
自然,要说《英雄志》毁誉参半,首先要来看看《英雄志》的一些缺点。
首先,《英雄志》太过张扬,印证了“捧杀”的老话。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当年这句话流传太广,直接将《英雄志》与金庸古龙的小说相提并论,使得武侠迷慕名来看。
结果,习惯了金庸和古龙风格的武侠迷,很难接受《英雄志》的风格。我身边有许多武侠迷,兴高采烈来看《英雄志》,看了几章就摇头叹气:“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应该说,“江湖唯有英雄志”的流言蜚语,让《英雄志》的名气提升巨大。但也是因为这句话,《英雄志》遭遇了太大的反噬。
如果你不是《英雄志》的铁粉,而是一个博览百家的武侠迷,那么你应该会承认《英雄志》无论是文字、结构还是剧情,都还是比不了金庸与古龙。
毕竟,主题的宏大与否,从来不是武侠小说的最重要因素。要不然,也无法解释当年卧龙生、陈青云等武侠小说的流行了。相反,很多人认为的一流作者“司马翎”,反而成为了“蒙尘明珠”。
第二,《英雄志》的开篇套路太老,文笔水平实在不高。
一本网络小说能不能吸引人,要看“黄金三章”。武侠小说同样如此,如果开篇不够精彩,很多人就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反观《英雄志》,前期有浓厚的《水浒传》和《笑傲江湖》等书籍的影子,什么灭门啊书生小姐相会啊,真是老套。关键孙晓那时候的文笔还不好,真是让人难以下咽。这大概是孙晓要推出新版《英雄志》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英雄志》出现了超自然或者超武侠的力量。
习惯了金庸和古龙小说的读者,也习惯了传统武侠的设定体系。但是《英雄志》的力量体系是有许多创新的,甚至创新得让人难以接受。
比如,伍定远进入神机洞,得仁心、治义肝、发信肾、取智脾、获勇胆,获得“披罗紫气”,成就“神胎宝血符天录,一代真龙海中生”。这种写法简直让人无力吐槽,一下子无法接受。
比如说《水浒传》中有九天玄女、公孙胜道法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大家都能够接受。因为小说一开篇就点出了《水浒传》是“魔星降世”。
但是《英雄志》的超自然力量就显得很突兀,让整个力量体系显得很别扭。说难听点,武功那么强,都是“一代真龙”了,还用那么多算计干嘛呢?直接像玄幻小说那样无敌天下不好吗?
第四,《英雄志》故事太沉重,太残酷,太不幸福。
看武侠小说的多数读者,都是来消遣的。要看深邃的思想,干嘛不去看名著呢?这一点,金庸和古龙就做得很好。
金庸和古龙对于人性都有很多深刻的描写,很多“出人意料却情理之中”的桥段。但是,金庸和古龙在剧情上是很满足读者的。
有人说,黄易不是网络小说鼻祖,金庸才是。这话有一定道理,诸如韦小宝骗尽美人心、萧峰聚贤庄大战、张无忌独战六大派、杨过独臂灭蒙哥……太多情节,都是爽文鼻祖,让读者看得很舒服。
武侠小说,自然可以讲究深度,但作为通俗小说,首先还是要“热闹”与“团圆”。萧峰的死只可以偶尔为之,杨过十六年后还能够与小龙女重会,才是武侠迷想要看到的桥段。
第五、《英雄志》的底蕴不足。
虽然《英雄志》写朝堂写众生,写各种深沉的内容,但是细细读来,还是感觉作者缺乏文史的积淀。很多内容,属于是“现代作者”加给“古代人”的“照本宣科”,终究差了一些味道。
第六、《英雄志》挖坑不填,多年没有结局。
不少人曾经是《英雄志》的粉丝,但是一等十多年,还是等不来小说的结局,很自然“粉转黑”,脾气好点的对《英雄志》不闻不问,脾气差点的就直接对《英雄志》冷嘲热讽。
话说回来,孙晓多年来多次跳票,确实让读者不开心,很难受。本来孙晓说9月份有大动作,很多人以为是结局,没想到是推出《英雄志》新版。看到这消息,不知道多少人失望呢?
到底啥时大结局,这是一个大秘密。有网友吐槽说:“更有追书二十载,满头青丝成白鬓。鸽子一年复一年,劝你野狗莫再贫。盼你尽早出结局,莫学前人曹雪芹。”
说了这么多《英雄志》的缺点,可能以为有人认为我是专门来吐槽的。其实《英雄志》确实水平不凡,才能够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
首先,《英雄志》是武侠小说中难得的四主角配置。
一般武侠小说,不管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都是单主角。像《大唐双龙传》那样的双主角配置,往往吃力不讨好,没有高水平无法搞定。比如凤歌《沧海》也是双主角,但是陆渐始终没有谷禛讨喜。
像《天龙八部》是难得的“三主角”配置,但是也因此被不少人认为“结构松散”。虽然陈世骧认为:“要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叫结构松散?”但事实上确实就是“结构松散”,金庸虽然花了大力气,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而《英雄志》是“观海云远”四主角,加上众多的配角群像,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增加许多。但如果耐心阅读,就会是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发现其中的深刻与震撼。
第二,《英雄志》是网络时代的武侠小说,其中的互动感是实体书武侠小说无法比拟的。
像金庸、古龙、卧龙生等人的武侠小说,我们多数是在实体书上阅读的。就算是风靡网络的黄易,真正流行也要靠遍地开花的租书店和各种黄色封皮的“黄皮书”。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阅读金庸、黄易等人的作品,但是他们的作品本来就是为实体书(纸质书)读者服务的,那种感觉显然与《英雄志》不同。
对于众多《英雄志》的读者而言,他们首先是在网络上接触到这本武侠小说。由于网络的联系,导致了他们“容易而且频频”表达读后感、分析小说的行为。
这种互动感十足的阅读模式,正是网络小说最吸引人之处,使得《英雄志》的网络传播与传统武侠截然不同。
之所以会出现“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说法,恰恰是因为年轻一代读者通过网络鼓吹的结果。
倘若这些年轻网友前去四、五十岁的老武侠迷面前赞美《英雄志》,估计要碰一鼻子灰。
网络读者最擅长的就是联系现实与想象,于是,《英雄志》便成为了一本可以不断讨论的小说。每个人的发言讨论,其实也是《英雄志》的补充和阐述。
换言之,《英雄志》是具有时代感和网络感的武侠小说。这一点既是缺点,又是优点,读者可以无限挖掘小说的内涵,使得“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网络上形成合力,将《英雄志》的声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与此相比,喜爱凤歌《昆仑》的读者,多数是在纸质版杂志上阅读的。这一批读者很少在网络上发声,声音自然没有《英雄志》大。
第三,《英雄志》把江湖武侠和庙堂权谋结合在一起,比较符合武侠创新的新要求。
总之,深度也好,人物也好,“昆仑剑出血汪洋,千里直驱黄河黄”等名句也好,《英雄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朋友们看过《英雄志》吗?你们对这本武侠小说什么评价呢?反正我还是期待这本书早点结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