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广播电视台 天天鹰潭

东山书院公益大讲堂(象山书院心学之源)(1)

东山书院公益大讲堂(象山书院心学之源)(2)

作者:王立斌

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市,亦名“象山精舍”,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其创始人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象山书院作为中国心学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东山书院公益大讲堂(象山书院心学之源)(3)

谈及心学,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王阳明,其实,王阳明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经甬上四贤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到饶鲁、吴与弼、吴澄、娄谅再传王阳明。王阳明在继承象山心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心学发扬光大,形成比较完备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王阳明在《陆九渊文集》序中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自是而后有陆象山氏,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传。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其言辞充分肯定陆氏心学。

(一)

东山书院公益大讲堂(象山书院心学之源)(4)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九渊沿着贵溪彭湾乡西南部的应天山路蜿蜒向上,“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他见山形似巨象,环境清幽,欣然乐之建象山精舍,在此“音读清响”,从容授学,终日不倦。  陆九渊创办的象山书院,不仅建筑“气象万千,格调益伟”,而且教学和管理都颇具特色。陆九渊规定象山书院的办学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其“做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  有趣的是,象山书院不建斋舍,不供饮食,不立学规。全凭象山先生本人的精神感化、影响学徒。正如其所说“有本自然有末”“可略略顺风,随时建立,但莫去起炉作灶”。天气畅和之日,象山先生带着弟子登上山之高崖,与白云平视,大声诵读经训,或面对瀑布,逸兴遄飞地吟诵楚辞和古诗。  陆九渊在象山书院的教学活动,后人概括有如下形式:其一是严肃认真的升堂讲说;其二是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其三是切己自反、迁善改过的修养;其四是重专精、勤创新的读书指导;其五是寓教于乐的优游山林。  禅师入静,在松静自然中清洗倒空自我,心就澄明洞开,陆九渊很看重这种状态。心智之光纯净如烛,万物回到原初的本性,让人看到事物的真谛,寂静也到了最透彻的状态。  陆九渊教学授徒贯穿着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精神,融艺术于人生,使人生艺术化,从学者逾数千人,使象山书院有了“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盛誉。清人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将象山、白鹿洞、岳麓、丽泽并称中国四大书院。

(二)

陆九渊一生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教学与学术活动,但为什么说“心学”是他在象山书院教学期间形成的,其中有何机缘,这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正所谓“古今自有易简理,经注皆同日月明”。  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陆九渊出生于青田村道义里。虽然家庭经济不宽裕,但陆家宗法伦理却很严整,因而受到南宋孝宗帝的赞扬:“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三四岁时,他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其父笑而不答。从此,陆九渊就一直苦苦思索这个哲学难题。13岁时,他在典籍中读到关于“宇宙”二字的解释时,觉得茅塞顿开,忽大省曰:“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于是书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青年时期的陆九渊,是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特殊体验阶段,这时期,他促进了儒家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作为儒家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根源提出新的论证。不同于汉代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即“天”是最后根源。也不同于北宋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理是最后的根源。陆九渊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心学”,提出对这一根源的论证,切问近思。  陆九渊基于对充塞于宇宙万物之理即在心中,发自心中的认识,别出心裁地提出“心即理”,即认定“心”是最后的根源。既然“心即理”,因此求知修养更要“立心”“尽心”“明其本心”。何谓本心?在陆九渊看来,就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伦理道德品性和是非观念。  晚年,在贵溪象山书院讲学期间的陆九渊,提出了“明理、立心、做人”这个心学的最终目标,以及“辨志”“剥落”“优游读书”“反求深思”等一整套修养方法。就这样陆九渊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心学”。因他姓陆,故称陆学,陆学作为南宋理学的主要一翼,和程朱理学共同构成中国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可以说,陆九渊在象山书院的五年,是非同寻常的五年,它不仅是陆九渊一生讲学授徒的最盛时期,也是陆学成熟和确立、象山心学形成和奋起的重要历史阶段。

(三)

象山心学,着眼于心,立足于人。在陆九渊看来,人是与天地并生、与天地等才的强大主体力量。圣人与凡人是一样的,尧舜的大道,并不是什么高难行的事,圣人做得到的事情,凡人同样能做到。他期待人们认识自己、看取自己、“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昂扬奋发,自强自立、堂堂正正地做人,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有作为的事业来。象山看取人,在于看取和肯定人的巨大心理潜能。这就是象山书院心学教育的灵魂。  陆九渊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朱熹曾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陆九渊不仅对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象山学派秉承陆学,在贵溪办学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据初步统计,仅陆九渊一人就培养了33名进士。南宋抚州太守叶梦得,南宋民族英雄谢枋得,明朝著名的水利专家徐贞明都是象山的数传弟子。陆九渊在办学方面诸如因材施教、尊师重教、注重品德教育、倡导学术辩论等等,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绍熙三年(1193年)十二月,陆九渊去世。但直到三年之后,陆九渊的门人如彭世昌等还在象山坚守阵地。庆元二年(1196年),时任贵溪知县的刘启晦,在象山精舍的“方丈”建造了象山先生祠,春秋致祭。官方的行为也激发了学生的激情,于是象山门人约定每年正月九日登山会祭,场面十分壮观。绍定三年(1230年),江东提刑赵彦悈又重修象山精舍。绍定四年,江东提刑袁甫在三峰山建造了象山书院,专门在书院里祭祀陆九渊三兄弟。据史料记载,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贵溪人祝氏又建祠于山间精舍遗址,聚徒讲学。  昔日的象山书院旧址,今日是贵溪一中的校园。校园的正中心地带,象山先生陆九渊手执一卷、诲人不倦的塑像竖立于此。当地莘莘学子经过此处,仿佛都能看到先生衣袂飘飘,迎风诵读,望之如神;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先生博大智慧的润泽与精神的感染。贵溪为弘扬“心学之源,象山书院”,将恢复修建象山书院,精心打造心学之源的文化品牌,使中国心学发源地发挥出更大的文化作用。

东山书院公益大讲堂(象山书院心学之源)(5)

(作者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

东山书院公益大讲堂(象山书院心学之源)(6)

新闻爆料:0701-6221122

邮箱:yttvnews@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