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1)

大刘又一次和提拔、调整失之交臂了。

原因可能有很多,得到大家公认的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大刘运气太不好了,好像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

另一条则是大刘太老实了,只知道默默无闻地死干活。

有好心人就劝他,“难道你不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大刘找到了老乡马少校,就想问问他,是不是该改变一下,学会“哭”呢?或者说,怎么才能吃到奶呢?

马少校倒也很是实在,就拿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给出了四个方面的解释。

从主语上看,身份是“孩子”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主语是“孩子”,根本也在于孩子,而很多人的误解其实也来源于孩子。

首先,自己要把自己当成“孩子”。

孩子是什么特点呢?孩子的特点是依赖,依赖的前提是忠诚。

如同某网友说的,“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爱你!”正因为孩子很爱父母,所以才能得到父母的特殊照顾。

其次,领导要把你当成“孩子”。

当成孩子有两点:

一点是亲近,几乎每个人看到孩子都会有亲近感,因为孩子没有威胁。

另一点是有发展,孩子是能长大的,对孩子好其实也是一种投资。

再次,领导要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个是最重要的,自己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婆,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哭的话就是熊孩子了!

从谓语上看,主要动作是“哭”

《道德经》有言,“无为则无不为”。

哭,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宣示,也是一种弱者的标榜。

哭,是一种弱势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在领导面前示弱,其实就是一种“哭”。

千万千万不要在领导面前呈强,想想看韩信是怎么死的,蓝玉是怎么被灭的,还有关羽为什么等不到援军,武松为什么断臂离队,不都是因为太强了吗?

哭,还是一种依赖的体现。

一般人会向谁哭呢?当然是向自己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哭了。

所以很多孩子在父母亲不在的时候,往往忍住了不哭,等到哭有用的时候才开始哭,就是这个道理。

哭,更是一种无奈的呈现。

装可怜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哭就是一种装可怜。都已经哭了,实际上相当于已经没有办法了。

从宾语上看,核心需求是“奶”

孩子哭了之后,通常有三种结局。

一种是父母迅速满足需要,通常是孩子饿了,要吃奶。

另一种是父母把孩子揍一顿,让他不要痴心幻想,通常是孩子要的东西太高端,比如有孩子哭着要高铁,有孩子哭着要月亮,最后的结果通常是被痛打一顿。

还有一种是父母会哄着让孩子等下去,通常哄一哄就没有了。比如孩子想要个很贵的玩具,父母觉得不值得,先蒙过去再说。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实际上说的是,光靠哭能得到的只有“奶”。

哭的时候,要搞清楚,你要的东西,在领导和组织的心目中,到底是属于该给你吃的“奶”,还是属于不值得给你的“高档货”,或者是根本不可能给你的“梦想”呢?

搞不清楚的话,很容易就会变成熊孩子或者傻孩子的。

从状语上看,关键还要“会”啊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善于哭的大领导,比如刘备,老百姓都知道,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西游记》的唐僧,《水浒传》的宋江,都是哭的高手。领导都要哭,更何况是下属呢?

会哭,一要哭在关键时候。

哭早了,奶还没有出来呢,等等就忘了。哭晚了,奶已经吃光了,想给也没有了。

二要哭出自己特色。

那么多孩子都在哭,如果你只是跟着哭,泯然众人矣,相当于没有哭啊。

要么要哭得特别大声,要么要哭得特别有力,否则的话,也等于白哭。

三要哭到领导心坎上。

刘备长坂坡哭的时候,狠狠地摔了阿斗,哭到了赵云的心坎上。火烧新野时的哭,站在山坡上放声痛哭,让全体民众都看到了,哭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宋江在青风山哭时,感叹的是“可怜宋江死于此处”,让强盗都觉得他死得不值。这才是会哭的榜样。

马少校总结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说明白一点,是哭得让人心动的自己家的孩子能及时吃到原本属于他的奶,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不会哭,或者不是哭,以及想要除了奶之外的东西,都是不适合这一条的。

“大刘啊,你对比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哭”马少校拍了拍大刘,“别成了熊孩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