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子按:风起之时,人类命运的骰子开始滚动翻转。

世界是一个联动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古人云:风起于青萍之末;今人说:蝴蝶的翅膀扇动了一场龙卷风。风起之时,由贸易、战争、艺术构成的人类命运之骰,开始滚动翻转。

中日贸易回暖(极寒模式下的日本贸易)(1)

▲ [法] 西蒙·雷纳德·圣安德烈《劝世静物画》,约1650年,布面油彩

私人收藏

“虚空派”(vanitas)主导了16、17世纪的荷兰艺术风格。这个拉丁语词出自圣经《传道书》里的箴言——“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虚空派的静物画就是要提醒世人生命的短暂、欢愉的空洞、衰亡的必然,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想要表达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意思十分接近。在虚空派劝世静物画里存在着种种象征:鲜花和水果——速朽,髑髅和枯骨——必死,沙漏和钟表——苦短,乐器和奇珍——享乐。我们在上面这幅静物画里看到的日本漆匣正属于“享乐”这个隐喻范畴。

中日贸易回暖(极寒模式下的日本贸易)(2)

▲ 在迪美博物馆里我们发现了和《静物画》里极其相似的日本漆匣

日本金银肉合莳绘嵌象牙切金漆匣,约1640年,22.9 x 28.3 x 18.8 cm

美国波士顿 迪美博物馆藏

为什么偏偏是日本漆器会成为奢靡享乐的典型象征呢?这还得从“明清小冰期”说起。17世纪整个地球开启了极寒模式。有学者认为,此次绵延日久的小冰期与印第安人的大量灭绝有关。印第安人的耕种方式相对原始,伐树烧荒、刀耕火种,因此产生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全球一直处于温室效应之中。然而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对美洲的开发,印第安人无法抵挡的陌生病毒和种族灭绝式屠杀也接踵而来。大量美洲土著居民死亡,土地荒芜,森林重新生长。树木本身就有固碳能力,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全球的温室效应迅速减弱,于是旧大陆的各文明陷入饥寒危机。

中日贸易回暖(极寒模式下的日本贸易)(3)

▲ [荷] 老弗兰斯·范·米里斯《串珍珠的少女》,1658年,木板油彩,23 x 18.3 cm

法国蒙彼利埃 法布尔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中国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在酷寒和干旱连番袭击下疲于挣扎,在攘外和安内之间首鼠两端。日本趁此良机崛起,取代了中国在东亚的贸易地位。与此同时,日本联手荷兰,一起把维持海洋霸权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葡萄牙挤出了东亚漆器的贸易行列。然而好景不长,日荷双赢的局面只维持了四十多年(1640-1684),随着1683年康熙收复台湾和转年的正式开海,日本的风头不再,中国重新夺回了东亚贸易的头把交椅。

中日贸易回暖(极寒模式下的日本贸易)(4)

▲ 油画《串珍珠的少女》所用的漆盒原型

日本黑漆莳绘香盒,17世纪

丹麦哥本哈根 丹麦国立博物馆藏

我们可以试想:三四百年以前,在那个“开门三尺雪,闭户一盏灯”的小冰期时代,不论是东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是西欧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都试图逃离寒冷与黑暗,拥抱温暖和光明。那时,一户殷实人家若能在客厅里摆上一只莳绘漆柜,看着漆面上的远方山水和珍奇异兽,该是何等幸福啊!

中日贸易回暖(极寒模式下的日本贸易)(5)

▲ 日本明漆肉合莳绘贴金柜,1665-1685年,106 x 113 x 67 cm

法国第戎美术馆藏

摇曳的烛光掩映下,宝柜的主人仿佛感到了春澌初绽、篙水涨漪的澎湃,仿佛听到了好鸟时鸣、呦鹿食苹的声音,仿佛回到了东风再起、物我同春的时代。——人们在生存恐惧中一掷千金地购买奢华,真地只是为了炫富吗?也许是徒劳地想挽留那点儿转瞬即逝的生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