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许昌,因三国众多名人的交集而享誉海内外为再现东汉三国时期许昌的风貌,现已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我们已去过当年曹操居住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的曹丞相府及关羽为护佑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而被俘所居住的春秋楼,关羽也因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忠义形象为世人所赞赏那么今天就去关羽挂印封金,不辞而别,以刀挑袍的灞陵桥看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简单概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简单概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开启关羽千里走单骑)

简单概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许昌,因三国众多名人的交集而享誉海内外。为再现东汉三国时期许昌的风貌,现已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我们已去过当年曹操居住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的曹丞相府及关羽为护佑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而被俘所居住的春秋楼,关羽也因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忠义形象为世人所赞赏。那么今天就去关羽挂印封金,不辞而别,以刀挑袍的灞陵桥看看。

灞陵桥,位于许昌市城西约八里处的清泥河上,此桥原名为“八里桥”。公元200年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下邳之战,俘获关羽及刘备妻妾甘、糜二位夫人回到许昌。曹操爱惜关羽的人才,加官进爵,“礼之甚厚”,但关羽不为利禄所动,忠于桃园之盟,不忘旧主,得知刘备信息后毅然封金挂印,执意回归刘备,于是保护二位“皇嫂”的车仗,斩关西去。曹操得到消息,率群僚快马加鞭追至八里桥,赐袍饯行,但单刀匹马的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头,以刀挑袍,辞曹西行,开启了让后人为之赞叹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

到了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火烧赤壁,大败曹操83万人马,曹操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于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关羽放了曹操。因此关羽挑袍断义,捉放曹的故事,既表现了关羽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许昌的这座灞陵桥就是当年“关帝挑袍处”,后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将原名“八里桥”改称为“灞陵桥”,并在桥西建关帝庙以祭祀关羽。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节点,现已开辟为“许昌灞陵桥景区”,景区包括灞陵桥,关帝庙及古典园林建筑的桃园。

原有的灞陵桥建筑年代不详,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原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现都存放在关帝庙内。

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桥。桥长121米,为单拱双柱,支顶拱体。桥栏青石栏板上浮雕为仿汉画像,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大多是反映汉代农桑狩猎、民俗天像等现实生活。桥头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高大伟岸,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中原之势。

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石碑,碑文论述了关羽辞曹挂印封金,刀挑其袍的过程,歌扬关羽“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