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提到,后稷诞生本是《诗经》里独立的祖先传说,与五帝的关系是战国附会上去的。周人起源与西北地区,甘肃泾水、陕西渭水、山西汾水都可能是周人诞生地,但具体发源于何处则不得而知。这样一来,我们重新读《史记·周本纪》就似乎出现了问题。

根据《周本纪》的说法,后稷是帝喾之子,在虞夏世代为农官,但到了夏代后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一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时,又“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似乎周人从开始就是华夏,但到不窋时变成了戎狄,到公刘时才恢复了华夏。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质疑:既然周人与五帝的关系是后来才攀附的,那么周人是否一开始就不是华夏,只不过攀附上五帝才把祖上美化为“奔戎狄之间”呢?

在《尚书》中,周人多次以夏人之后自居,比如在《康诰》中称“肇造我区夏”,在《君奭》中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在《立政》中称“我有夏式商受命”。王玉哲先生认为这是周人为夏人一支的证据,不过沈长云先生对此提出质疑,只能表明周人来自夏人的区域,而未必就是夏人之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卫成公祭祀夏后相,大臣宁武字认为“鬼神非其族类,不歆祭祀”。可见,周人认为其与夏人并非一族。

周朝简短的历史(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1)

另一方面,“华夏”的称呼与夏人也未必有关系。我们在商朝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商人没有自称过“华夏”,他们自称的是“大邑商”“天邑商”“中商”。甚至甲骨文根本没有“夏”这个字,这涉及到夏朝是否存在,此处暂不展开论述,而比“夏朝”更早的炎黄则更缺乏与“华夏”的关联。总之,“华夏”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周朝的塑造,而在先周时并无“华夏”的称呼,那么自然就不能说周人源于华夏了。

如果周人的族源不是华夏,那么他们应该源于哪里呢?

徐中舒先生提出“周人出于白狄说”,指出周人本是黄土高原地带的粗耕农业民族,公刘时渡过渭水制作石器,与姜姓高等农业民族接触;后来太王开始与姜族通婚,周人接受母系的经济技术,才迅速发展成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之后周人以姜嫄、后稷为始祖,实际上是继承母系的传说。至于周人,本身应该是出于白狄,春秋时期晋文公的母系是姬姓狐戎,狐氏出自晋祖唐叔虞,与晋国同祖;但又说白狄是晋文公母国,可见周人实际上就是白狄。

我们还知道,姬姓与姜姓世代通婚。在《诗经·大雅·緜》中,太王亶父与姜姓之女结合,那么姬姓与姜姓并非一族;而在《生民》中,周人始祖后稷也是姜姓之女所生,那么姬姓有可能出自姜姓。总之,在先周时期就属于一个大集团。我们最熟悉的周代姜姓人物,当然就是齐太公吕尚,也就俗称的姜子牙。虽然《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吕尚是“东海上人”,似乎出生就是在山东。不过,当时山东是东夷的地盘,吕尚是周公东征时才分封的。

周朝简短的历史(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2)

傅斯年先生在《姜原》中,指出“姜羌为一字”。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还提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说明一直到南北朝时,仍有人认为姜羌同源。至于姜姓的地望,傅老也指出当在河南西境,春秋时期这里仍有“姜戎”,曾配合晋国袭击秦将孟明视。姜戎虽然是戎人,但也自称四岳之后。《国语·周语》说“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可见,周人认为四岳最早的封国就是吕国,而吕尚正是出自吕国。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羌方”的记载,这是分布在秦、晋、豫交界一带的部族。羌方是商人在西方的劲敌,商王有一次曾派遣五族讨伐过羌方,还有一次出动了一万名军士,被俘虏的羌人在祭祀中被作为人牲屠杀,或者成为商朝贵族的奴隶。虽然从地望看,渭水流域的姜姓部族尚在羌方以西,但相邻不远,大约是同族。故周人以“姜”来命名姜姓部族,而“羌”的概念却一直随着华夏版图扩大而往西不断漂移,所以羌方与今天的羌族也并无关系。

综上,可以发现,春秋时的姬姓、姜姓均分布在华夏与戎狄,但他们彼此认为是有血肉联系的。但就此认为周人出自戎狄,实际上也还是不妥。我们前文说到,商朝只有中商和方国的区别,当时既没有“华夏”,同样也就没有“戎狄”。周人的经济文化本不如商人,但自从灭亡商人发达之后,就开始自称为“华夏”,而把穷亲戚贬称为“戎狄”。所以无论说周人出自华夏还是戎狄,实际上都是以后世塑造的名词去反套早期的形态。

周朝简短的历史(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3)

这里谈一下远古时代的族群划分。如傅斯年先生主张西方之夏、东方之夷、南方之苗,徐旭生先生主张华夏、东夷、苗蛮,林惠祥先生主张华夏族系、东夷族系、荆吴族系、百越族系。这几种观点均指出西方、东方、南方为几大族团,但均存在用周代称呼命名远古的情况。杨宽先生主张东系民族、西系民族,蒙文通先生主张海岱民族、河洛民族、江汉民族,以地域来称则相对客观。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没有把戎狄与华夏区分开来。

总之,说周人起源于“华夏”,或者周人起源于“戎狄”都不妥当。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周人是来自西方部族,与商代的羌方、周代的戎狄血缘更为密切,而与商人、周代的东夷则较为疏远。其在入主中原之后自称“华夏”,而以“戎狄”去命名西北部族,后世又被分析为“西戎”和“北狄”。实际上“华夏”和“戎狄”都不是血缘部族,“华夏”是周人政权主导的政治文化共同体,而“戎狄”则是周人政权对异族笼统的定义。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8)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百家讲坛》、《北京晚报》、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