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的一天,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杨虎城将军,突然接到一份难得的报纸。被关押期间,杨虎城历来接触不到外界消息,只有客人来“拜访”——实际就是探监时,才能打听到一点消息。

杨虎城久经风浪,知道这份报纸份量不轻,这肯定是蒋介石有意让他看到的。

拿起来仔细阅读一遍,果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如铁汉一般沉稳坚强的杨虎城将军,身体突然颤抖起来,面部表情也变得僵硬起来。他年方5岁的幼女杨拯贵(又名拯国)在身边玩耍,见父亲久久不说话,就过去抓父亲的手。

杨虎城将军突然回过神来,紧紧搂住了女儿,眼神里流露出罕见的惧意。

一、杨虎城自投罗网

杨虎城看到的报纸,之所以让他感到恐惧,是因为他的老部队起义了。

有人不免要说,杨虎城早就脱离了西北军,老部队起义与否,和他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是他暗中指使的?

这其间的关系,三言两语还真说不清。需要略略回顾一下杨虎城将军被关押的由来。

其实杨虎城本可避免被关押的悲惨命运。

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后被扣押。杨虎城留在西安,人身安全并没有受到威胁。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暂时不敢拿张杨二将军怎么样。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1)

一开始,蒋介石出于面子上的考虑,宣布杨虎城撤职留任,以示惩罚。

杨虎城原是十七路军总司令,撤职留任,意即允许他继续掌握十七路军,但已是无职之人,随时都可以停止其权力。

杨虎城也觉得需要给蒋一个面子。西安事变虽说初衷是好的,为了逼蒋抗日,但蒋介石毕竟当时代表的是政府,部将扣押元首,于道义不合。而且在当时强调全国一致抗战的态势下,有必要照顾一下蒋介石所谓的尊严。杨虎城便逐渐产生了出国考察的想法。

所谓出国考察,是当时政治人物遇到困难或尴尬处境时,出国暂避风头的一种通行做法。

蒋介石听说杨虎城有此想法,正中下怀,假作宽容大度地宣布,可以由政府出面联系美国、法国等友邦,为杨虎城提供方便。

1937年6月29日,在蒋介石的连番催促下,杨虎城将军携家属出国,相继到美国、英国进行了所谓的考察。

但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了。杨虎城在海外听说,满腔报国之志沸腾了,他要立即返回祖国。

难道他不怕老蒋杀他吗?其实在出国前就听说了针对他的两桩暗杀阴谋。

那还是出国前三个月,杨虎城奉命到杭州谒见蒋介石,为兵谏扣押一事向蒋认错。

在蒋介石授意下,中统特务找到了正在江苏镇江任职的褚龙吟,要他想办法暗杀杨虎城。这个褚龙吟的父亲褚小毖在杨虎城坚守西安时,因暗通刘镇华、主张投降而被杨枪毙。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又有公义大于私仇的原则。杨虎城杀褚父乃是出于公义,不完全是个人恩怨。

褚龙吟也很聪明,杨虎城是当时中国抗日的招牌,如果死在他手上,他岂能有好果子吃,于是拒绝了中统。对他们说,如果委员长要杀杨虎城,那么大大方方地明正典型,公开处决,以示党国不容篡逆之人。偷偷摸摸地杀算什么本事。

褚龙吟几句话说得堂堂正正,入情入理,中统也就不好再勉强他。

中统特务们不甘心,又找到杨虎城入陕时曾下令枪毙的地方武装首领甄士仁的女儿甄芝彦,可大概出于同样的考虑,甄芝彦也拒绝了特务们的策动。

蒋介石也感觉此时不宜杀杨虎城,便中止了暗杀计划。

杀人之心一旦播下了种子,便再也清除不掉。杨虎城也是身经百战之人,焉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为抗战救国之大事计,也为自己的政治名誉计,不想既担着扣押领袖的罪名,又脱离自己主张的抗战事业,还是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坚持要回国。

结果不出世人所料,1937年11月底一回国,就被扣押了。

事情变化如此之剧烈,连杨虎城自己都觉得有点太快。出国、回国,其间还不到半年,半年前蒋介石忌惮他的名声,现在就不忌惮了吗?半年前公开支持杨虎城出国,半年后就这么做?

作为一个领袖、政治家,这点基本的信誉都没有吗?

不得不说,杨虎城毕竟是个职业军人,他想得有点简单了。

从提出回家之请,到回国的各种操作,他至少有两点触了蒋介石的忌讳。

二、南昌被扣

哪两点呢?

第一,没听明白宋子文的暗示。

第二,要从苏联回国。

杨虎城出国,蒋介石指定大舅哥宋子文充当杨虎城的联系人,有什么事情可以通过宋氏转达。杨虎城给宋子文发电报,说想回国参加抗战。

宋子文不敢自专,马上报给蒋介石,得到的答复是什么?不许。但宋子文没有直接照转蒋介石的话,而是委婉地说,卢沟桥事变我方有把握处理,暂不需回国。

杨虎城没有琢磨宋子文背后之意,乃是蒋介石拒绝。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2)

杨虎城不听,开始联络回国事宜。蒋介石闻讯更加厌恶。不过这还不至于让蒋介石起杀机,只要略加阻挠,让杨虎城永远漂在国外,眼不见心不烦倒也不是不行,没必要非得肉体消灭。

杨虎城与苏联发生联系,才是令蒋介石动了杀机的关键原因。

杨虎城当时人在法国,考虑到如果坐轮船回国,经法国、入地中海再过红海,沿途大洋浩瀚,没有几个月回不来,没有飞机快捷。当时蒋介石正派员在莫斯科联系购买飞机事宜,如果能搭上莫斯科的军机,就能以最短时间回到中国。

杨虎城因此向苏联方面请求借道回国。

事情本来很简单,但传到蒋介石耳朵里变了味。有人说,杨虎城意图借助苏联与中共的交通管道,直接返回西安,重新掌控十七路军,与陕北共军联成一气。

蒋介石大怒。

去年年底他亲自到西安,为的就是逼张学良、杨虎城打红军,结果反实扣押。如今又放杨虎城回去,重新和共军联合。事情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这岂不是啪啪打蒋介石的耳光。

消灭朱毛,消灭共军,是蒋介石的一大可以想见蒋介石有多痛恨杨虎城。

后来经过国民党政府的干预,苏联方面没同意杨虎城借道回国。杨虎城无奈,只好坐船返回,在海上漂了两个月,才回到香港。

违抗蒋介石命令,和中共有说不清的关系,本来就够尴尬了,谁知杨虎城一到香港,发生的事情再度雪上加霜,让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

当时杨虎城回国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十七路军旧部派出许多代表到香港迎接,一些抗日青年志士也组织热烈的欢迎团到场,甚至一些知识界名人也来欢迎,例如七君子代表史良、沈钧儒和女作家孙志杰,学者邹韬奋等知名人士。

杨虎城激动莫名,当众向大家表态要致力于抗日斗争,把日寇驱逐出中国。

欢迎场面有多热烈,对蒋介石的政治威信打击就有多大。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3)

归国时的杨虎城一家,中间小孩是杨拯中

蒋介石对杨虎城的怨气就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再也没有消散。

1937年11月30日,在蒋介石授意下,戴笠亲自挑选特务,在香港包围监视杨虎城。杨虎城接蒋介石之令到南昌进见,他坦然不疑,于是先让妻子谢葆真带儿子杨拯中回西安,待他面见蒋介石之后再去西安。

可怜杨虎城将军,此时还怀着与蒋介石尽弃前嫌的美好愿望,希望尽快奔赴抗日前线。

12月2日,杨虎城一到南昌,便被戴笠关了起来,从此失去与外界的联系。杨虎城气愤地责骂军统特务们,每天气得踹门大骂,还不断地给蒋介石写信。但他的的信根本递不出去,每写一次信,特务们就把他的生活待遇降低一些。

杨虎城发现硬怼不是办法,开始变得沉默下来。

杨虎城夫人谢葆真到西安后,得知杨虎城被关押,气得五内如焚,四处奔走营救杨虎城。谢葆真是个烈性女子,激动之下,带着儿子杨拯中不顾一切地奔赴南昌。十七路军杨虎城的旧部、好友们都劝说谢葆真不要去,但她心念杨虎城安危,毅然奔向了龙潭龙穴。

结果不出意料,母子二人在副官张醒民陪同下来到南昌。戴笠等军统特务们正巴不得他们前来,一来也抓了起来,而且还是单独关押,谢葆真没法见到杨虎城气愤莫名,动辄怒骂特务。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4)

后来直到日军威胁南昌,蒋介石怕杨虎城万一趁乱逃走,便令戴笠把杨虎城一家迁往长沙、桃源,在长沙杨虎城家人终于团聚,愤怒的心情才稍稍平复。

1938年10月到11月间,武汉战事异常紧张,蒋介石又令戴笠将杨将军一家转囚贵州省息烽县玄天洞。

就在杨虎城离开桃源的前一天晚上,军统特务将临时监狱里囚禁的2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枪杀了。杨虎城一家人都听到枪响和一阵阵凄惨的喊叫声,谢葆真紧紧搂着杨拯民,一晚上不曾入睡。

第二天早晨,杨家人临上汽车时,看到特务们正忙着挖坑埋尸体,他不忍目睹,一语不发地上了汽车。

迁移到贵州息烽后,杨虎城一家暂时得到了稳定。

但特务们对他态度很不好,住宿、吃穿条件都很差,杨虎城以国民党军二级上将之尊,向戴笠提出改善一下住宿条件,不要住在阴冷潮湿的玄天洞,戴笠不肯。

杨虎城便提出自己出资在外面阳光能直射之处盖一所房子,戴笠才勉强答应。

关押期间,蒋介石不断派人来劝说杨虎城,要他公开悔罪。来得人身份都相当高,一个是国民党大才子戴季陶,一个是曾任甘肃省主席、与杨虎城私人关系不错的朱绍良。如果单是悔罪,杨虎城也不是不答应,但这两人决不止为了让杨虎城悔罪,而是叫他出面揭发共产党欺骗他、伙同他一起扣押蒋介石。

这等于是翻西安事变的案,把张杨二将军纯乎发自内心的救国理念,变成所谓的共党阴谋。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不是翻案,而是彻底毁灭张、杨二将军的政治人格。

为人焉能无耻如此?哪怕失去自由的代价也绝对不能。杨虎城断然拒绝。

这么做的下场可想而知,杨虎城一家人一直被关在息烽玄天洞。

蒋介石面子上还允许杨虎城保持将军的尊严,允许杨虎城在玄天洞附近散步。只不过这也是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只能白天出来,只许在玄天洞附近的小村子转一转,严禁向外透露自己身份。

不过他这样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将,又怎能掩得住行藏,后来附近的村民还是知道了,这里关着一个国民党大官。

三、十七路军起义

以上经历,大家大致能看得出来,蒋介石还不敢痛下杀手,只是对杨虎城大加折辱,让他生不如死,苟活于世。

真正促使蒋介石态度转变的,是杨虎城背后那支十七路军。

十七路军在蒋介石眼里是标准的杂牌军。虽然当年中原大战支持过蒋介石,蒋介石投桃报李委任杨虎城为陕西省主席,但暗地里各种使绊子。又是往十七路军里派干部掺沙子,又是在陕西省府里派员抢权力。

就连十七路军赖以生存的军饷,老蒋也找各种借口扣发。当时胡宗南的部队也在陕西,兵精粮足,钱要多少有多少。

十七路军没军饷,军队怎么活?只好向当地老百姓征粮派饷,这么一来又加剧了老百姓的怨言。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5)

胡宗南那时就指责十七路军和中央不一条心,专门干祸国殃民的事。杨虎城帐下大将孙蔚如骂骂咧咧地说:“中央要是给够钱,我们一粒麦子都不找老百姓要,乌龟该死王八蛋才去害老百姓。”

江南方言里介石发音类似该死,十七路军这么骂老蒋,中央军听说了也不敢给蒋介石报告。

杨虎城深受中央军欺负,思想上逐渐向中共倾斜,他的夫人谢葆真就是共产党员。杨虎城装不知道,但他实实在在地支持妻子在西安开展地下工作。有时国民党特务盯得紧,谢葆真便招呼地下党的同志们到家里来,杨虎城就装作有事故意躲开。

杨虎城十七路军中也有不少共产党员,1935年成立的陕西绥署特务第二团有中共党员近300名。

军统国民党特务宋志先曾说:“当年江西是共产党集中的地方,但那里红是红,白是白,红白分明,工作比较好办。西安这鬼地方是红白不分。不少人做的是国民党的官,吃的是国民党的饭,却说的是共产党的话,甚至做的是共产党的事。”

可见,蒋介石对十七路军有多么头疼。

杨虎城被关押后,十七路军番号被蒋介石撤销,部队缩编为第三十八军,共22个团,约4万兵力,孙蔚如任军长。但出于习惯,大家还都称其为老十七路军。

老十七路军牢记杨虎城将军抗日救国之夙愿,在粮弹不足的情况下开赴山西河北迎战日军,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打得十分顽强。

1938年夏到1940年冬,老十七路军死守中条山区,日军久攻不下,哀叹“中条山是日军的盲肠炎”,国内舆论界盛赞十七路军是“支持中条山抗战的铁柱子”。

就是这样一支英雄部队,一支为国家、为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部队,一支让日本人又恨又怕的部队,蒋介石仍然千方百计地限制、打击。

全面抗战爆发时,老十七路军(也就是三十八军)有4万多人、22个团,但到了1945年7月,经历了伤亡、拆散、分调、缩编,只剩下9个团不到2万人。

老十七路军上下悲愤莫名,欲哭无泪,无不思念杨虎城将军。

蒋介石还把孙蔚如调走,让中央军张耀明任三十八军军长。张耀明与胡宗南狼狈为奸,想进一步拆散老十七路军的老底子,一些官兵基础好的团、营长都被撤换掉(其中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

1946年5月,内战全面爆发前夕,胡宗南和张耀明密谋将驻在巩县的三十八军55师调往郑州附近,准备全体缴械、打散重编,然后派往内战前线当炮灰。

五十五师爱国将领孔从洲星夜赶回巩县,与副师长孙子坤召集紧急会议,宣布起义,投奔中共。5月15日拂晓,部队开始行动,准备渡黄河,向解放区开进,结果被胡宗南部队阻住,孔从洲便率队向豫陕边界山区转移。8月,终于辗转进入解放区,受到中共方面热烈欢迎。

孔从洲将军后来屡立战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遗憾的是,副师长孙子坤将军在转进途中不幸牺牲。

杨虎城看到的报纸上,报道事件的就是巩县起义。

四、将军遇难

巩县起义跟杨虎城有关系吗?是他或者他的亲属指使的吗?

可以肯定地说,不是。

谢葆真被关押时,曾给家人写过无数封信,但一封回信也没收到。问杨虎城怎么回事,杨说,你不要再写了,你写的信都被特务烧了,一封也出不去。

仅有的几封后来转到杨虎城弟弟手中的,也是请前来探望的国民党大佬带出去的。

试想,在这么不方便的通信条件下,杨虎城怎么还能和旧部有联系,遑论指挥他们反蒋起义。

那杨虎城为什么突然产生了危机感呢?

从1937年被关押,到1946年,九年了,杨虎城别得事没干一件,唯一持续干的事就是琢磨蒋介石的心思。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6)

玄天洞

他琢磨的透透的,起码蒋介石对自己的态度,他绝对掌握很准确了。

抗战八年没杀,那是顾忌自己当年抗日的态度,杀了会影响人望。现在抗战胜利了,蒋介石重新对中共开战,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可能了。

之所以没立即拉出来杀掉,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

现在老十七路军开始起义,而且是师长级别的高官率队起义,这笔账找谁算?无论如何,杨虎城躲不过去。

被囚九年,杨虎城虽然全无自由,朝不保夕,但杨将军虎瘦雄心在,千磨万击不改其志,从不向蒋介石屈服。

但将军心中也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

夫人谢葆真长期关押,饱受特务们言语攻击,谢葆真的性格大概是吃不得亏的,特务们一辱骂她,她就激烈地还击,久而久之,精神上便有些不太正常。加上常年被困于息烽,与外界不通消息,思想上倍感苦闷,后来便有了精神病。

儿子杨拯中(生于1929年)自9岁时被关在狱中,当时正是求学的年纪,因为被关押,丧失了所有机会。杨虎城不得不托人在息烽县买了一套百科全书,自己教儿子学习。

最令杨虎城感到愧疚的是小女儿杨拯贵。

她于1941年生在狱中,杨虎城得此女时,又喜又忧,总期盼着哪天能得到释放,哪怕自己出不去,让两个儿女出去,回到西安和哥哥姐姐们在一起。

杨虎城曾有一次抱着一双儿女,苦笑着说,万一哪天我死了,不知道谁能来抚养你们。可是将军哪能想到,心狠手辣的特务们连孩子都会害死。

1946年时拯贵刚刚5岁,虽然狱中缺乏营养,她长得很瘦小,却也是可爱至极,童真之心完全不知道她和父母、哥哥,身处在这活地狱之中,一声声奶声奶气的呼唤,让杨虎城稍感温暖的同时,也更感到命运对自己的惨痛折磨。

杨虎城每每抱着可爱的女儿,心里总是愁思万千。

特务们也看出来杨虎城对家人的感情,时不时地拿这个刺激他。可怜杨虎城英雄一世,却总被特务们刺激得痛不欲生。

杨虎城看到老部队起义后,先是想到自己性命难保,又联想到女儿的悲惨命运,悲痛一发不可收拾。

杨虎城一家人后来被转移到重庆,继续看押。杨虎城断绝了被释放的念头,身体状况也开始变得不好。起初,他总感到胸口下面疼,不能吃饭医生误诊为胃病。

每当杨将军疼痛不止时,医生就用一包健胃的药或“大健皇丸”让他服用。后来实在疼痛难耐,才送到中美合作所特务们办的“四一医院”治疗。

经过检查化验,确定杨将军患了“胆结石”症,这种病完全是因为在息烽玄天洞长期饮用不干净的泉水所致。

一位姓高的大夫为他做了手术,从他的胆囊中取出了一把结石,并割去了胆囊。杨将军这时的体力已明显地一天天衰弱下去,他的头发也被这些年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

据看守人员回忆,有一次,杨将军在看守所驻地附近散步,无意绕到杨家山的背后,他发现有一座刻着“杨氏佳城”的墓碑,他环视四周,还发现两边立有华表,上面刻着“龙蟠虎踞”,他仰天长叹道:“我的姓名这里早都有了。我今天住在这里,无疑将来也必死在这里。”他不愿再看到什么,马上回到房里,从此,就更少到外边走动了。

1947年2月,谢葆真不幸病逝。

1949年9月6日晚,保密局特务徐远举、周养浩奉蒋介石之命,终于对杨虎城将军痛下毒手。杨虎城和儿子杨拯中、女儿杨拯贵同死于戴公祠。杨虎城时年56岁,杨拯中20岁,可怜的杨拯贵才9岁。

杨虎城被关押细节(杨虎城看完一份报纸)(7)

一同被杀的还有杨将军的秘书宋绮云一家三口,宋绮云的儿子宋振中,就是“小萝卜头”。

杀害杨虎城将军等人的主谋是毛人凤、徐远举、周养浩等人,当然,他们奉得是蒋介石的命令。

毛人凤后来逃往台湾,逃脱了正义的制裁。徐远举、周养浩在昆明被卢汉将军擒获,徐远举后来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关了20多年,1973年病死。

周养浩改造后,于1975年特赦。

直接动手杀害杨将军等人的六名刽子手,除白公馆看守杨进兴一人被我军俘虏外,其余五人都逃到了台湾。

解放后,人民政府公审了罪大恶极的刽子手杨进兴,并立即处以死刑,为死难烈士报了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