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是什么学院(竺可桢:妻与子死了来不及看)(1)

提起历史上有名的校长,我们就会想起北大的蔡元培,但其实还有一位大学校长凭借一己之力用了十三年把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了名校,他的名字叫做竺可桢,那所学校就是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

现在我们眼中的浙大是“211”和“985”,是C9联盟的成员,但1936年以前,它只是一所平凡的地方大学,设施破败,人员稀少,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直到政府派竺可桢来当校长。

一、究极学霸,事业有成

竺可桢可不是一个平凡人,他从小就有着十分优秀的成绩,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不仅如此,他还有着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甚至为了学生的利益和学校发生争执,最后被学校取消了学籍,但竺可桢却凭借着优秀的资质又考上了复旦公学。

但学霸就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他嫌学校不给力,他学不到新东西为由,又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在这个学校他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但有一件事让他很不满意,那就是英文授课的老师的授课姿态让他很不舒服。

竺可桢是什么学院(竺可桢:妻与子死了来不及看)(2)

因为他们为了方便都给每个中国学生用编号记名,他对此很不满,觉得这有辱中国人的尊严,于是他把这种耻辱记在心里,发誓要做出成绩给洋人们看,而他也很争气,最终取得了赴美留学的资格,这一去就是8年,而学成归来后,他已经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一心研究气象学,并且成为了中研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二、几经推辞,无奈上任

而就在这时,已经46岁的他收到了蒋先生的邀请,让他出任浙江大学的校长,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件事,因为他不想与官僚打交道,而且官方给他的任期只有半年,他认为半年也做不出什么成绩。

最终他在众人的劝说下还是答应了这件事,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第一,必须要有金钱接济,用人造物都要花大价钱,第二,对用人方面,政党不能干涉他,第三,他只任期半年。蒋先生最终答应了他的这些要求。

竺可桢是什么学院(竺可桢:妻与子死了来不及看)(3)

三、费尽心血,终成气候

竺可桢到任后面对浙大简陋的设施和稀少的人员十分惊奇,它的图书馆藏书仅有清华的六分之一,而许多院系甚至都没有讲师。见此状况,竺可桢火速开始了对浙大的改造,买书,请人,盖教学楼。

他甚至把上海交大的物理系的胡刚复“借”来了,胡刚复和他一起留过学,对于他的本事,竺可桢十分清楚,硬是“无赖”地把他挖过来留任了十三年,而浙大的物理系也在他的带领下欣欣向荣。除此之外他还在学生身上下功夫,现在浙大校园中石头上刻的那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就是他对学生发出的灵魂拷问。而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求学,训练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人生目的应该是服务,而不是享受。他以“求是”作为校训,主张提出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

但是伟大的事业路途注定不是那么平坦,他出任校长不久战争就开始了,为了安全,他开始带领师生西迁。在途中,他为了全校师生的吃穿住行四处张罗,甚至无法顾及家人,儿子和妻子都先后病逝,而他甚至都没来得及看他们一眼。

竺可桢是什么学院(竺可桢:妻与子死了来不及看)(4)

他带领着全校师生经过两年半的迁移,途径多个省市,最终把他们送到了安全的根据地贵州省遵义和湘潭。而在这里,浙大开始了它飞速发展的历程,许多知名学者的加入诸如苏步青,涂长望,贝时璋等人壮大了浙大教师团体,也提高了它的教学质量。

在这里的七年,浙大的学风越来越正,浙大的师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谈家桢在遗传学上的成就引发世界轰动,苏步青在微分几何方面的突破获得“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的称号。

在这7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出现了一批影响巨大的世界精英,为中国的科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4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来到中国访问时被浙大的学术氛围折服,称浙大是东方的剑桥。

后来,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在1946年重新迁回杭州,这时候的浙大已经焕然一新,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破败不堪,不入流的学校了,它成为拥有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从籍籍无名的二流大学变成了中国四大名校之一。

竺可桢是什么学院(竺可桢:妻与子死了来不及看)(5)

四、一十三载,鞠躬尽瘁

而做到这些花了竺可桢十三年的时间,十三年间,他为这个学校做出了无数牺牲,对于学校里的学生,他不仅抓他们的学习,还带头保护他们。在那个政治纷乱的年代,学生运动时有发生,他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

但当他们真得上街表达自己的抗议时,他则走在学生的前面来保护学生,如果有政府想让他开除学籍的学生,他则拒不受命,因为他是真的爱护青年。曾有一个浙大的党员于子三被秘密杀害,而国民政府却说他是自杀,竺可桢听说后便在报纸上公开了这个案子的疑点,公开为他讨公道,而他亲自发声也引起了众人的热议。

竺可桢是什么学院(竺可桢:妻与子死了来不及看)(6)

蒋先生知道这件事后要求他更改声明,他们既是老乡,当初蒋先生又提携他为校长,按理说他应该卖他个人情,但竺可桢坚定自己的做法,一定要报道事实。如此尽心尽力地爱护青年的竺可桢也获得了浙大学子的爱戴,在他60岁生日时,学生们自发为他举行晚会,虽然他没有到场,但参加的人数之多让人瞩目,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浙大保姆”。

1974年,竺可桢因病去世。他的一生是闪亮的一生,自己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继而又担当起教育事业的开路人,为中国教育界做出了特有的贡献,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文/羽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