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傀儡让木偶活起来(指掌春秋悬丝傀儡)(1)

指掌春秋展览,提线木偶笑生,质地:木。(王建安 摄影)

悬丝傀儡让木偶活起来(指掌春秋悬丝傀儡)(2)

木偶的结构造型简介与图示。(王建安 摄影)

悬丝傀儡让木偶活起来(指掌春秋悬丝傀儡)(3)

指掌春秋展览,近代提线木偶头。(王建安 摄影)

悬丝傀儡让木偶活起来(指掌春秋悬丝傀儡)(4)

指掌春秋展览,提线木偶老旦,质地:木。(王建安 摄影)

悬丝傀儡让木偶活起来(指掌春秋悬丝傀儡)(5)

指掌春秋展览,近代掌中木偶兵器。(王建安 摄影)

一根木头从天而降,老木匠将其雕刻成了一个木偶,取名匹诺曹,仙女的出现让木偶匹诺曹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顽皮男孩。木偶匹诺曹,这是我幼时读过的第一部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的主人公,故事中的皮诺曹调皮捣蛋,经常撒谎、逃学,后来被坏人拐卖到“儿童乐园”,竟然变成了一头小毛驴……经历了种种奇遇后,在仙女大大的帮助下,皮诺曹终于由撒谎、逃学的顽皮木偶变成了一位诚实、勤劳的英俊少年。

这个能跑、能跳、会说、会笑的神奇木偶匹诺曹,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数年前的一天,在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参观《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那些神形兼备的木偶头像雕刻、精致华美的戏服织绣,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木偶艺术独特的魅力,牵丝而动的提线木偶、翻腾指尖的掌中木偶,这些由身后几十根金丝银线牵动的木偶,演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木偶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独树一帜。在福建省的诸多木偶中,提线木偶是最古老、流传最广的。在泉州,提线木偶被称为悬丝傀儡,简称傀儡。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多年来,该团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木偶戏剧节目,并且多次进京参加全国会演、调演、献演活动。在2008年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北京市向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国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风采。

据文献记载,泉州提线木偶戏,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至今仍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以及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泉州提线木偶戏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木偶文化,又具有闽台区域独特的地域与民俗特色,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提线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钩牌组成,外披帽盔戏服。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木偶躯干称“腹笼”,分上下,由簿竹篾片精心编制而成,形状似竹笼。木偶头雕刻多选择樟木,经开坯、定型、雕刻、水磨、着粉、画脸、过蜡、装饰、栽须等过道工始成。闽台木偶戏服装,包括盔帽(头戴)和戏服(尫wāng仔衣)。提线木偶造型较高,木偶的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少则10余条,多则可达30多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需要为木偶增加若干辅助提线。

木偶戏的语言艺术更是凸显其戏剧魅力的特色之一。“自意”和“亥”,即诨活与科介,是提线木偶戏文特色。诨话为戏曲表演中的滑稽话,科介为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经过历史的演义不断丰富积累,形成了深受百姓喜爱的“傀儡嘴白”。把“说”似粗野、俚俗语言内容“解”成文雅、庄重的语言内容,从而演变为一门独放异彩的语言艺术。

根据传统艺术规制,闽台木偶戏的人物角色,以“生、旦、北、杂”四大行当划分。每个行当根据人物年龄、性格、地位的不同,又有各种名色。这样的分类,既有行当化、类型化,又有个性化、人物化,社会千姿、人生百态浓缩在方寸之间的舞台。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民俗内容,以及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