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一本书,一般都会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这书写的什么事?二是谁写的?读《西游记》亦然不过,这两个问题都看起来挺简单,说起来还挺复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创作西游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创作西游记(是谁创作了西游记)

为什么创作西游记

1

读一本书,一般都会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这书写的什么事?二是谁写的?读《西游记》亦然。不过,这两个问题都看起来挺简单,说起来还挺复杂。

常识中或者教科书上,《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而其署名作者吴承恩也理所当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其实,四大名著本身是约定俗成,并没有哪个权威人士或者机构给予认证。吴承恩也是在经胡适鲁迅等民国大腕首肯后,到1920年才第一次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印刷品《西游记》封面上。在此之前的清代早期,《西游记》的著作权曾一度归于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没错,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那个同郭靖杨过他爹喝酒、同江南七怪斗法、师兄弟七个也打不过黄老邪的全真派高手丘处机。而在著作权不属于吴承恩、丘处机的年代,各方对《西游记》的作者众说纷纭,并没有定论。

目前市面上通行的小说《西游记》,是以明朝万历20年(公元1592年)金陵世德堂刻印的《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为底本校对而成。在这个版本之前和之后,有着不同版本的唐僧取经故事体系形成的各种版本《西游记》(或者以别的名字的同类取经故事书)在世间流传。

在其他版本的《西游记》故事体系中,我们熟悉的大师兄会有一堆兄弟姐妹还抢了个公主做老婆,二师兄可能是沙和尚而不是猪八戒等等——当然,按六老师的说法,这些版本都应该向全国人民谢罪。

金陵世德堂版本出现以后,因为其体系最庞大、逻辑最严谨等等原因获得最广泛认可。世人就以这个版本的《西游记》故事为正宗,接受了他的故事体系和人物设定,其他版本或被视为支派流脉或湮灭不闻。后世各大出版社出版《西游记》,也大多以此版为底版校对。贫道今后再提起小说《西游记》,若没有特殊说明,便特指世德堂版本体系的《西游记》。

从故事结构组成看,世德堂版本《西游记》其实是由“齐天大圣闹天宫”“江流儿报仇”“唐太宗入冥”和“唐僧取经”四大套故事体系组装而成——当然,每个故事体系又是由若干个小故事连缀而成。这四套故事体系渊源上互不关联,原本各自以笔记、志怪小说、宗教“变文”“宝卷”、杂剧戏曲说唱等形式,沿着自己的故事流传轨迹不断扩充、变形、重构。后来,民间艺人乾坤大挪移,乱点鸳鸯谱,慢慢将这些故事东拉西扯拼凑嫁接到了一起;底层文人和佛道教徒运用吸星大法、春秋笔法,不断捏合删削,提炼打磨,夹带私货,逐渐杂糅融合成目前所见的这套《西游记》故事体系。

没错,就是“民间艺人”“佛教徒”“道教徒”和“底层文人”这四个群体,对《西游记》故事的演化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

先说第一个群体:民间艺人。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取经回国,其矢志求法心不移、独行异域数万里的传奇性和回国后李世民高规格礼遇的轰动效应,很快成为官民僧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各种关于玄奘取经的故事和传闻也开始在民间口口相传,并且越传越神秘,越传越玄乎,越传越离谱,逐渐与实际越来越脱节,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传说、神迹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经民间艺人整理、发挥,以说唱、杂剧、队戏、戏曲等各种曲艺形式流传,使《西游记》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打下了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这个群体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水平不高,技艺靠口口相传。小说《西游记》中就保留了大量对佛教人物和故事口口相传下产生的生吞活剥想当然、以讹传讹乱点鸳鸯谱的情况。

民间艺人的第二个特点是靠卖艺谋生,表演完全迎合受众所好,紧扣衣食父母需求。受众是佛教徒,他就颂佛,送三清去五谷轮回之所凉快;受众是道教徒,他就崇道,让玉帝三清受仙佛礼拜;受众爱听荤段子,他就讲点电台不让播的“兴烘掀掀烘兴”……

民间艺人的第三个特点是表演可长可短。受众只要喜欢,他可以像郭德纲返场数十多次那样,一直表演下去。比如,若一般的唐僧取经故事大致可表演三天,有土豪非让演5天,这活接不接?接呀!不接是傻子!原来故事不够用怎么办?东拼西凑。之前咱们演的江流儿故事不错!得嘞!江流儿就是唐玄奘,今天咱们不但演唐僧取经故事,还演唐僧他爹的故事。啥?又有土豪让演8天?没问题,传说有个猴行者保护唐僧取经,南方正好流行“齐天大圣闹天宫”的猴王故事。得嘞!齐天大圣就是猴行者。猴行者的前世今生故事也有了。没见过吧!掌声响起来!什么?又有土豪让演10天?我想想哈……唐僧取经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候……有了!把之演的“唐太宗入冥界”给加上!啊哈,还挺搭!我他妈太有才了!

于是,在“民间艺人”一次次表演需要和大开脑洞下,《西游记》故事的“四大件”经过漫长演化,渐渐凑齐。

3

第二个群体是佛教徒。

与民间艺人同时甚至更早,佛教徒开始借玄奘取经故事大做文章,有意添加神佛显圣、诸神护法等神迹,广泛宣扬佛法。僧人针对世俗男女讲佛经故事,一般都配着一幅幅图画,用说唱形式把高深的佛教典故变化为凡夫俗子能听得懂的故事。这种说唱在唐代称为“变文”,在明代叫做“宝卷”,图画称为“变相”。“变文”“宝卷”保留了《西游记》故事的佛教底蕴。

但是,佛教徒讲自己家得道高僧的求法故事,只能端坐高台,满满正能量灌输,不能有丝毫负面传导,不能讲荤段子、讲电台不让播的,条条框框太多,灵活性趣味性就差一很多,如同政治宣教一般渐渐流于机械乏味。于是,有“歪嘴和尚”穷则思变,向世俗妥协,慢慢吸纳民间传说,与民间传说相互影响、认同、融合,渐渐你中有我不分你我。最后,甚至“佛教化”气息越来越淡,走向世俗、庸俗、媚俗。佛教徒渐渐丧失了对《西游记》故事解释的主导权,任由民间艺人和道教徒任意编排解读。

唐僧取经这个满满正能量的佛教IP被民间艺人和道士们彻底玩坏,成了一系列五味杂陈腥荤不忌的段子,佛教却徒束手无策,徒呼奈何,只能对《西游记》横眉冷对,嗤之以鼻,远离《西游记》这个话题。

如同一座根基深厚建造华美的佛寺渐渐衰败坍塌,被民间百姓肆意拆改换做口粮,最后被道教徒推倒残垣断壁,在佛庙的根基上盖起了巍峨道观。

4

第三群群体是道教徒。

玄奘取经故事本来是佛教徒的私留地,和道教不沾边。但同行是冤家,道教徒眼睁睁的看着佛教徒大讲特讲取经故事,招徕信徒、香火兴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候,被佛教挤兑了数百年的道教和儒家逐渐在斗争中成长,想尽一切办法学习佛教传教的方法,挖佛教的墙角。于是,从宋元开始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儒生、道士纷纷拿心经禅法说理讲道,一般老百姓更是分不清三世诸佛与道家三清有啥区别。所以,道士们就一本正经的在道观讲起了道教版的三藏取经故事:让和尚讲道经、让神佛修内丹,挖墙脚、拆门梁、偷梁换柱。

尤其是元朝初期,佛道两派斗争激烈,历史上的全真派道士在得势时没少干抢占庙产、删改佛经的事。《西游记》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被道教霸占,全面“全真派”化——完全用全真派理论调整、删减、包装阐释,推倒了玄奘取经故事的“佛庙”,建起了修炼内丹的“道观”。而且,一些“入戏”太深的道士,按照自己的思路修改取经故事,改着改着连自己都信了,以为这里面真暗含道家至理,以至于至今很多人还相信,《西游记》是一本阐述修炼内丹的道家秘籍。

今天我们读《西游记》最大的障碍,不是时隔四百多年的古典白话,而是《西游记》“道教化”过程中掺杂的大量道家内丹术语、暗喻和诗词口诀。

贫道一直推荐中华书局于2014年10月出版的李天飞全新校注本《西游记》。该版本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最影响阅读的佛、道尤其是道教内丹术语做了深入浅出注解,起到了很好的排雷清障作用。

5

第四个群体,是底层文人。

中国是史官文化,自古有稗官采集民风记录野史的传统。文人墨客在史官文化影响下多有记录笔记怪谈的习惯。宋元以来,整理街巷杂论,鬼怪故事以卖钱糊口又成为落魄文人难得的谋生手段。顺便说一句,因有可能是《西游记》作者而被后世尊称为伟大文学家的吴承恩,当时便是这样的底层落魄文人。玄奘取经故事有广泛的民间影响和群众基础,底层文人很轻松就把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整理出版,换做润笔。同时,这些文人还不忘掉一掉书袋,加一些典故显示学问,甚至为了提高逼格,还要大量抄袭化用前人诗词文章。因此,在阅读《西游记》时,会感觉白话说着说着突然文绉绉的,里面的诗词文字很多似曾相识,这都是底层文人的贡献。

当然,底层文人对《西游记》最大的贡献,是有意识的对全文做了统稿,他们和全真道士一起,完成了《西游记》的最终定型——明朝万历20年(公元1592年),金陵世德堂刻印《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成为目前所见《西游记》的最早最全版本。

6

那么,究竟世德堂版《西游记》是谁最终定型?

也许,了解了“民间艺人”“佛教徒”“道教徒”和“底层文人”这四个群体对《西游记》的影响,我们可参照“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论断,以一句“《西游记》由人民群众创作”来对其作者疑团释怀。

毕竟,从群体角度上看,知道哪个个体参与了创作,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