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晶

李 晶,70年出生,安阳殷都区大司空村人,业余时间喜欢写作。

——李自存老师访谈录

安阳有多少历史上大人物(一个人与一座城)(1)

豫北安阳,作为中国文字的发祥地和首个由文字记载的古都,如果推选这座城的文脉传承人,我想我会投票给李自存老师。一地的社会文化是文脉潜入千家的影子,依据安阳老百姓信奉于心、传诵于口的“乾道义、坤道德”这一价值观,代表天道、男性之道的义之一字,至少有道义、公义、情义三重内涵。在李老师的一本本著述和其待人接物、及挚友评价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心怀大义的古都文化人。日前,我陪同闺蜜艳红友拜会了李老师,这是我第二次登门叨扰李老师。去年为了写一部韩琦贤相的小戏,由李老师的朋友引荐,我首次拜会李老师。李老师将他近年来的新作《韩琦家族评传》和《政坛枭雄》、《袁世凯新说》、《风流公子袁克文》等著作一一签名赠我“指正”。临别,作为晚辈和后学的我提出请两位老师用餐,被李老师一句话挡住:“在我家门口,我请!”这句洋溢着浓浓情义的话至今还在耳边。笔耕之余,李老师还担任安阳史志论坛的召集人多年,他将自己的时间和所有可调动的资源,包括个人积蓄投入其中,凝聚起一方有识之士,将对古都文脉的化而广之常态化推进。作为公益性学术性社会组织的带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需要一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回馈乡土之恩的情怀和情义。

这次,为了有充足的请餐理由,我首先将用餐地定在了自己住所附近的绣水春天,位于老豫北纱厂的东南隅,有洹畔临水之幽,有氛围的雅静与朴拙,以期能表达我对李老师的仰慕与诚敬之心。其次,我以母亲的名义请,这也是实实在在没水分的。有着五十多年党龄、一向书报不离手的母亲,自从看到我带回去的书,便将《政坛枭雄》、《袁世凯新说》当成了案头书,再三研读,并郑重其事地对我感慨“袁世凯是窃国大盗这句话看来不能再说了!”为前人正名,洗其旷世之浊,又自费出版,这是需要一颗灼灼的公义之心的。

李自存老师的书房,被艳红友称作是一座小型图书馆,万余册典籍铺天盖地,萃古集今。环顾书房,我赞叹这该是古都安阳的地心力之所在啊。李老师在他新近的散文力作《陋室书房赋》中自言“薄富贵厚于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2019年执笔写《韩琦家族评传》时,李老师已73岁。连续八个月,他每天写作两个小时,每次一千字,将22万字的大作一次成稿,令安阳先贤韩琦那种“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和“唯义是从”的为官之道、爱民情怀得以在千年后的今天再度绽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次小聚才知,和郑板桥先贤同在范县做过行政长官的李老师毕业于郑大政治系,在我们海阔天空地向李老师讨教了文史哲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后,李老师才缓缓抛出心中所念的“马克思主义式的社会主义”,李老师甚至希望自己能重回五十岁,以穷正道书新篇。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李老师是文化养老的领跑者,是为文化养老的长者们续添精神之薪者,是从来没有放弃对服务人民之道的钟情,依然执着以道义的“老骥”。

后记:2022年5月29日,和同窗六年的李艳红友郑重相约多次后,终于得以一同拜会李老师。李老师不仅当面向艳红友赠送了自己的多本出版书籍,还惦记着因故未能前来的田新老师,请我代转赠书,扶掖后学之心令人动容。艳红友因工作故,遍览世界,又勤奋异常,在大量品鉴中外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热衷中国的文化,对身为安阳人充满了幸运感和文化自豪感。在谈及文明的传承载体时,由联姻、家庭教育到日常餐桌上的饺子,博览群书的她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分享。小聚时,艳红友还对李老师的散文新作《陋室书房赋》逐句诵读,喜欢异常,情不自禁地一再分享和讨教于李老师。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古都洹畔,绣水春天,彼时慧光熠熠,谨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