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杨振宁物理学原理的科学家(1922年10月1日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1)

文史公曰: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岳父杜聿明;西南联大毕业,庚款芝加哥大学博士;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之前是宇称守恒,他俩发现宇称不守恒,推翻了宇称守恒,提出了震动整个科学界的理论;杨振宁在四个领域凝聚态物理学、统计力学、场论、粒子物理这四个细分领域有重大的科学家贡献;是全球华人获诺奖第一人;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大师割席的那点事!分道扬镳终是憾事。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

2008年1月,北京三联书店发行了杨振宁的一本新书《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写道,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而他自己就成长于这个看似无止境的长夜中。他继续写道:“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个数论方面的博士,曾在清华大学算学系任教,不光杨振宁在他的培养下得以成才,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华罗庚在给杨武之的信中曾深情地写到:“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P.L.米尔斯首次提出了“杨振宁-米尔斯”理论(又称规范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不仅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有关高能物理研究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成为科学家研究强子结构的重要工具,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1月15日,吴健雄的实验多次证实了杨振宁、李政道的设想,从而验证“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

没有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李政道、杨振宁二人的理论只能是一种构想,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改变了这一切。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鼓励在台湾的岳母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中国大陆。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人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任新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回到祖国,探望了病中的父亲杨武之教授,首次见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第一次见杜聿明称呼是“先生”,周总理纠正他,不该叫“先生”,应该叫“岳父大人”

他还见到了他敬重的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张文裕、赵忠尧,见到了他的同窗挚友邓稼先、黄昆。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中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5年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

1986年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同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93年,与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同任所长。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

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其成立的目的为: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清华与美国教育、科技与文化界的交流与了解,开拓筹资渠道,争取海外有识之士对清华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2000年3月16日,他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10月29日,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捐资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

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

2007年9月22日,杨振宁度过85岁生日,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举行了一个杨振宁铜像致赠仪式。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9月22日百岁寿诞。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结婚。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去世。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教授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杨振宁有3个孩子,分别是杨光诺、杨光宇和杨又理。

长子:杨光诺,1951年出生,美国电脑工程师。

次子:杨光宇,1958年出生,美国化学家。

女儿:杨又礼,1961年出生,美国医生。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

#历史上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