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啸霖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1)

"南坡之变",发生于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农历八月四日夜,时蒙古第九个大汗格坚汗、元代第五个皇帝元英宗硕德八剌当朝,是由御史大夫铁失等十六人在元上都西南三十里南坡店[footnoteRef:1]谋逆,导致元英宗、右丞相拜住喋血的元代中期的一次 "宫廷政变"。

"南坡之变",是大元帝国走向衰败的历史拐点,被后世史学家列为108个改变了历史进程与走向的标志性重大历史事件之一。

"南坡之变"之后,元朝再也没有出现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更没有出现像元英宗硕德八剌、右丞相拜住"肝胆相照、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双子星式"君臣组合。"南坡之变"使元英宗硕德八剌成为元代历史上被手下大臣所杀的第一位皇帝,其后元代宫廷的帝位之争更趋激烈,政局日渐混乱,政治愈加腐败,更进一步走向权臣当道,保守腐朽的时代,一步步滑向没落的深渊。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2)

那么,"南坡之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密码呢?

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后,18岁的硕德八剌即位,年号为至治。18岁,对于现在的孩子,大多还在高中三年级上学,还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18岁的少年天子元英宗,面临的是一个宗室内乱、后宫干政、权臣乱政、贪腐盛行、冗官遍朝、财政拮据、矛盾重重的朝政,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元英宗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学经史,尽管生长在深宫,但他体察民情,懂得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元英宗立志改变朝政,推动变革,治理好大元帝国。他也知道,治理好这么大的帝国,需要一个志同道合、德才兼备的辅佐大臣。元英宗选中了蒙元帝国初期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后裔拜住。

拜住绝非等闲之辈,出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其高祖木华黎为统一蒙古诸部、统领伐金、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祖父安童是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名相,治国才能和政绩极为突出,其父亲深得元成宗铁穆尔的信赖。拜住幼年丧父,随名师学习蒙汉文化,天资聪颖,闻辄领解,气度宏远,17岁出任资善大夫,太常礼仪院,先后又晋升荣禄大夫、大司徒、金紫光禄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成为璀璨的新星。拜住之所以受到重用,勋贵之后的身份只是表象,主要取决于他深厚的儒学修养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当时的拜住,也不过23岁,但是拜住在朝已历仕元武宗、元仁宗两朝,官职为紫金光禄大夫。

一个18岁,一个23岁,两个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正在谋划推动元代的中兴变革——至治新政。

然而在各种利益交织,矛盾重重,暗流涌动背景下的一场谋逆政变,使这一中兴变革化为云烟。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3)

汗位传承体制带来的隐患

蒙元建立以来,在汗位更替、传承方面充满斗争与血腥,其根本原因是"忽里台大会"推举"汗"与前汗指定继承"汗"两种体制之间的矛盾。

"忽里台大会"推举汗的方式,类似于今天的民主选举,代表的是部落贵族政治势力,前汗指定继承"汗"的方式,类似于今天的集权任命,代表的是汗(皇)权政治势力。

简单一句话,就是汗位传承体制带来的矛盾。

当部落贵族与汗权独有两种政治势力的目标一致时,矛盾降低到最小的幅度,目标不一致时,就伴随着宫廷内乱、后宫干涉朝政、权臣干政等事件,朝廷混乱。

这种制度性矛盾带来的"汗位之争",自成吉思汗以后,几乎遇到大汗去世,都会无情地一再上演,没有停歇——

成吉思汗去世后,指定的汗位继承人窝阔台系,与"守灶"的实力派拖雷系,经过近两年的"汗位之争",才召开忽里台大会确定窝阔台继汗位,其背后是术赤、拖雷系与窝阔台、察合台系的实力较量;

窝阔台汗去世后,指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三子阔出的儿子),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力推的长子贵由,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对汗位的觊觎,西部宗王拔都(术赤子)的主张等因素,导致的汗位空缺近五年,乃马真称制近5年(1242-1246年秋),直至1246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再次召集忽里台大会,通过力争方达成协议,贵由才称汗;

贵由汗去世后,皇后斡兀立•海速识称制宗王拔都(术赤系)联手拖雷系,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绑定,双方关于汗位的争斗,历时数年;

蒙哥汗去世后,蒙哥系及保守派宗王支持的阿里不哥,与实力派汗位继承人忽必烈,兄弟之间的"汗位争夺"战争打了四年;

忽必烈去世后,甘麻剌与铁穆耳的汗位之争,甘麻剌为已故真金太子的长子,是指定的汗位继承人,铁穆耳是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宗王玉昔帖木儿支持的新汗;

铁穆耳去世后,皇后卜鲁罕与左丞相阿忽台支持的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三子忙哥剌之子,非真金太子直系),右丞相哈剌哈孙扶持的海山与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父答剌麻八剌——真金的次子,长子为成宗铁穆耳)之间的汗位之争。

"南坡之变",也是这种汗位传承体制性矛盾埋下的祸根。

前已述及,元成宗铁穆耳去世后的汗位之争,获得胜利的元武宗海山登基后,为报答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夺取政权及拥立功绩,在母弘吉剌氏答己撮合下,武宗即位后不久即立其为皇太子,约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后来武宗海山的妃子亦乞烈氏生了和世瓎(后为元明宗),唐兀氏生了图贴睦尔(后为元文宗),据《元史》记载:至大三年(1310年),尚书省左丞相三宝奴自恃武宗的信任和恩宠,曾劝说武宗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太子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右丞相康里脱脱为代表的一些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才维持原状[footnoteRef:2]。 [2: 《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康里脱脱传》]

这一记载表明,"武仁授受"从一开始就遭到触犯和挑战,这种特定历史下的兄弟妥协,为后续皇位继承带来了更多的祸根与纷争。

元仁宗即位后,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推行"以儒治国"政策,恢复科举制度,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倚重汉人文臣,处死蒙古丞相托克托等,排除朝中异己,减裁武宗的一些蕃府旧臣冗员;通过"延佑经理",取消武宗的经济措施,清查地方田产,使一些武宗旧臣及保守贵族的利益受损。权臣、右丞相铁木迭儿窥透仁宗的心思,太后答己也不想失去干预朝政的权利,以硕德八剌年幼、简单故,欲以其为"傀儡皇帝",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联手同党左丞相合散、平章政事黑驴、赵世荣等,奉迎、撺掇仁宗,毁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约,立硕德八剌为太子,而非原约定的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瓎(là),将和世瓎(là)外放镇守云南、次子图帖睦尔放逐海南岛。推行儒法治国,引起蒙古宗王、勋贵的强烈抵制。1314年冬天,元武宗旧臣皆感愤怒而拥立和世瓎谋反,最后败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国。

汗位传承的体制性矛盾,是"南坡之变"发生源头性背景,其深层的密码是蒙古文化与儒家文化,蒙古治理方式与汉法治理模式,甚至是萨满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之间的较量、对立、矛盾。早期蒙古的汗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传统,也没有汉法治理模式中 "传长、传嫡、传贤、传能"的法则,而是要召开部落首领、贵族参加忽里台大会选举。忽里台大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候选人的战功,二是先大汗的遗嘱,三是幼子守灶的传统。三者之中,战功最重要,遗嘱是先大汗确立的继承人,幼子守灶是不得不考虑的。这三者通常情况下是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和分歧的。再加上接受儒家文化熏染带来的汉法治理模式和汉文化皇位传承制度,甚至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矛盾极其复杂。"武仁授受"虽然只是口头协议,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保障其不被破坏,仁宗破坏"武仁授受"的原则,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储君,招致了武宗旧臣及一些蒙古勋贵的不满,使"武仁授受"成为"南坡之变"的诱因之一。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4)

政治阅历和性格缺陷带来的隐患

元英宗即位后,太皇太后(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发现英宗并不是他们原来认为的那般听话、好控制,甚至还给不给他们面子,于是密谋策动新一轮的"宫廷政变"。

据《元史》记载,刚开始,太皇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并未拿这位乳臭未干的少年皇帝当回事,以为他不过是手中的牵线傀儡。结果,登基礼完毕,太皇太后来入贺,对闺门不检点的奶奶,"英宗即凛然见于色",根本不给好脸看。其它方面,自然英宗不会如太皇太后答己和老情人铁木迭儿设想的那般软弱。但对外面子上的事,英宗做足了文章:诏尊"皇奶奶"为"太皇太后",册文上全是好词, "表彰""皇奶奶"养育伯父元武宗和父亲元仁宗的"功劳","吹捧""皇奶奶"对自己的"慈爱"。

失望、失落的太皇太后(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后悔不已,自然不甘受制,意图消除心中的"隐忧",于是由铁木迭儿出面,联合党羽中书左丞相合散以及黑驴等人,策划搞"宫廷政变",企图废弃英宗硕德八剌,推立其弟弟、时为安王的少年兀都思不花为帝。他们认为少主无主见,拥推成功后肯定比元英宗易于控制。诸人行事不密,元英宗很快得悉此事,立刻与心腹大臣拜住谋议,果断逮捕了谋乱诸人。本来,拜住准备马上招集官员拘审,元英宗年纪虽轻,英毅果决,表示:"这帮人如果招供时牵扯进太皇太后(答己),事情就不好办了。不如立刻都推出去斩了!"这一招既避免了被逮捕诸人把太后与铁木迭儿的宫闱丑事张扬出去,又使太后答己等人顿时丧失了所谓的"左膀右臂",再也救他们不得。该事件最为可惜的是,元英宗之弟兀都思不花,根本不知道谋乱者推拥自己为帝的事情,事败后糊里糊涂地被从"一字王""安王"降为"二子王""顺阳王",不久,又被赐死于家中。宫廷政治就是如此残酷,稍不留神,身为帝胄至亲,也要立赴黄泉。

《元史》评价:元英宗"刚明",即清明、刚强之意。以上记载也反映出,18岁的年轻人硕德八剌即皇位之后,做事的冲劲有余,缺乏"藏锋"的政治智慧,政治阅历明显欠缺。因为看不惯自己奶奶的"不检点",不给其好脸色看,也不给位高权重的右丞相铁木迭儿面子,很快导致"亲人"与"权臣"的"谋反"。后来对参与"谋反"者的"不审立斩"处理方式,看似高明,实则是一种回避矛盾、政治妥协,对于"谋反"的政治势力或者根源采取了宽容、忍让,埋下了巨大的祸根,对于不明真相,被"谋反"者利用、扶持的弟弟,却痛下杀手,匪夷所思。"小事不忍,大事妥协,回避矛盾,痛诛亲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英宗 "刚有余,而明不足" 的性格缺陷或政治智慧的缺陷。此为"南坡之变"发生的主要人物个性背景。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5)

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

"南坡之变"的祸根,在元英宗的父亲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期就开始萌芽: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十日,元武宗去世后的第三天,还是太子身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入朝理政,下令撤销了武宗所设立的尚书省,下狱处死了武宗的亲信旧臣左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右丞保八、右丞参政王,忙哥帖木儿杖流海南,引起一些武宗旧臣的不满。嗣后,为了应对财政枯竭又减少或取消了一些贵族的 "岁赐",使经济利益受损的保守贵族抱团取暖,为谋求利益寻求机遇。

元代是中国武力最强的朝代,也是有史以来土地面积最大的朝代。元英宗即位初期,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上一直没有实权,朝政不能自己作主,受制于两个人,一个是太皇太后答己,一个是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

太皇太后答己,是元英宗的伯父元武宗海山、父亲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生母,即英宗的祖母。客观地说,答己十分聪慧,曾辅佐过元武宗、元仁宗,尤其在元武宗与阿难答争位的过程中,发挥过不容低估的作用,经历过大风大浪,老而弥坚。

太皇太后答己,在武、仁两朝都干预朝政,两个儿子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母亲的作法,他们认为母亲与自己吃过苦,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江山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她的需求理应受到尊重。

英宗初出茅庐,不能与祖母抗衡,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听任她干预朝政。仁宗去世后第四天,答己就让时为太子的英宗罢免中书右丞相伯答沙,以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本是太皇太后答己的同族至亲,早在太后年轻守寡时,常于花前月下在答己身边陪伴,帮太后解闷排忧,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太皇太后的"情人"。

铁木迭儿历事蒙哥汗、忽必烈汗、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五位君主,是老奸巨滑,是个权臣,重任宰相,就急于打击报复政敌,《元史·铁木迭儿传》记载:"恃其权宠,乘间肆毒,睚眦之私,无有不报"。

铁木迭儿先是诬谄中书省参议韩若愚有罪,请求处以极刑。太子知道韩若寓冤枉,拒绝了这一请求,但迫于太皇太后与铁木迭儿的压力,不得不将韩若愚革职。

继而,铁木迭儿又提拔亲信爪牙黑驴、木八剌、赵世荣等人,从外省调入中书任职,并对元仁宗时常与自己相对抗的"台谏"进行报复,派人拘捕了曾奏劾其十三条罪状的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剥夺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的爵位,枉杀曾弹劾过他的杨朵儿只、萧拜住等人。

铁木迭儿专横跋扈,让时为太子的硕德八剌非常窝火,台面上却又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采取明褒暗防,积蓄力量的策略。

英宗一方面麻痹对手,加封铁木迭儿为上柱国、太师,并且下诏禁止官员非议铁木迭儿;一方面培植力量,任命拜住为中书左丞相,"委以心腹",并着手培植自己的人马,以积聚力量。朝中形成新旧两大阵营,一方是以太皇太后答己、铁木迭儿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一方是以英宗、拜住为核心的改革力量。

然而18岁的少年天子元英宗显然"韬光养晦"功力不够,甚至有些操之过急,英宗开始打击铁木迭儿的爪牙,以阴谋废立皇帝的罪名将阿散、哈律、脱忒脱、失列门等人处死并抄家。

老奸巨猾的铁木迭儿也不示弱, "广树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答己、铁木迭儿虽然威势依旧,但年事已高,日薄西山。而英宗、拜住是那么年轻,恰似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活力与希望。

至治二年(1322)秋,右丞相铁木迭儿、太皇太后答己相继病逝。

阻力不复存在,获得权力主导权的英宗皇帝,"年轻气盛、刚强有余",深受儒家 "中庸思想"、以及"和"文化的熏染,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制衡干预朝政的太皇太后及权臣铁木迭儿党羽,力图变革朝政弊端,推崇汉法治理模式,继续实行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推动了疾风暴雨式的 "至治新政"。

首先,颁行了《大元通制》。1323年颁布的《大元通制》,共2539条,是元朝最重要的法典,填补了元世祖忽必烈朝颁布的《圣元新格》许多空白。

其次,推动了"精兵简政"。精简机构,罢汰冗官,节省了不少行政费用。

第三,推行"助役法",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沉重的徭役,让人民安居乐业;

其四,推动"以儒治国",大用汉儒,不少汉人官员进入省台及六部任职,下诏全国"举善荐贤"。

这四项改革举措,波及了蒙古保守势力的现实利益和政治利益:《大元通制》对蒙古贵族保守势力的行为有了限制,甚至是对其一些现实利益的限制;"精兵简政"使一些蒙古贵族失去了原有的官职地位和利益来源;推行"助役法",也使蒙古贵族保守势力失去一些原有的特权;"以儒治国",其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与蒙古贵族保守势力推崇的宗王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直接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是两种文化、两个政治集团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初年就已开始,到元英宗硕德八剌时期到了极点,其触发点是英宗在很短时间内,有两次因财政困难取消了诸王的岁赐,这在元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外,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英宗比以前的各位皇帝在 "王"的封赐方面控制得更严,并不顾皇室宗亲享有的传统特权,以法律的形式对诸王的权限、行为加以约束、限制,导致蒙古诸王的不满与结盟。与诸王结盟的铁木迭尔蒙古或色目同党,他们要么在英宗的反腐中已经被撤职或即将被撤职查办,要么是像铁失一样涉嫌贪赃,因为姻亲或其它原因被英宗赦免,担心英宗在清除铁木迭尔同党进一步深入时,惩罚降落到自己头上。一方心里不满,一方心里恐惧,于是双方媾和,密谋政变。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6)

利益面前靠不住的亲情与人情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至治二年(1322年)太皇太后和铁木迭儿去世后,元英宗以 "刘夔献田"贪污事件入手,开始对铁木迭儿进行清算,六月英宗毁铁木迭儿碑,七月没收铁木迭儿家资,下旨斩杀了铁木迭儿长子八里古司,杖刑免职其次子,时任知枢密院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班丹,并且收回其财产。

对从小陪自己的伴读、玩伴,时任翰林侍讲学士的锁南网开一面,免于追责。

对于牵连铁木迭尔系贪污的"铁失",采取了宽容特赦,不仅不追究罪责,还任命其为左右阿速卫,即皇帝贴身禁卫军的头目。铁失在这种情况心理并不踏实,没有安全感,找到了一条唯一能摆脱困境的道路,怂恿僧侣劝皇帝大赦天下,但被拜住制止,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促使他铤而走险。

在处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问题上,从世俗的层面来说,元英宗是个"重情义"或"有情有义"之人,但从政治战略的层面来看,元英宗犯了"重小情而忘大义"的政治禁忌,打蛇反被蛇咬,养痈遗患,养虎为患——

只考虑到锁南是自己的"伴读、玩伴',忘了其还是政治对手、权臣铁木迭尔的亲儿子,他不会为了暂时的 "人情"或"仁慈"忘了自己的父兄之仇,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潜在危机。

只考虑到"铁失"是皇后的速哥八剌的亲哥哥,忘了其还是政治对手、权臣铁木迭尔的"义子"。"铁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危机,曾经策划让番僧劝说英宗特赦、大赦,被右丞相拜住怒斥没有得逞。惶惶不可终日的铁失,始终没有安全感,认为皇帝宽恕他只是缓兵之计,心想皇上这样动真格反腐败,自己的劣迹迟早会露馅,与其日后被查办,不如先下手为强。内心的不安全感,会促使人铤而走险。认为无路可走的"铁失",狗急跳墙,勾结亲信和朝中反对元英宗的保守势力,采取了谋杀行动。

后来发生的"南坡之变",用血的教训警示:在政治利益面前,最为靠不住的是亲情与人情。被英宗宽恕的"铁失",他的大舅哥成为"南坡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左右阿速卫成为发动政变的主要军事力量,保护皇帝的贴身禁卫军成了谋反的主力,一切概因元英宗的"用人失察"、"重小情而忘大义"。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7)

策划参与"南坡之变"的十六人背景

据《元史》记载,主导参与和策划"南坡之变"的共有十六人,这些人的背后,隐藏着非同一般的政治背景。

铁失,亦乞烈思氏,出身蒙古贵族,其父为昌王阿失,其母为乃盖里海涯公主(元成宗铁穆耳之女),元英宗的大舅哥,长皇后速哥八剌的亲哥哥,铁木迭尔的"干儿子"。

英宗即位之初,铁失即获得重用,相继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宣徽院使等要职,后又以御史大夫兼领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及左右阿速卫军,即中央禁军诸卫事务,就是俗称的皇帝御林军禁军司令,大臣兼领禁军诸卫事务,这在元朝是没有先例的。《元史》记载,"铁失为人贪财好货,品格卑鄙",拜铁木迭尔为义父,铁木迭尔生前铁失是其得力干将,铁木迭尔死后铁失成为铁木迭尔系的实际领袖,是"南坡之变"的主导者和主要策划者。元英宗因皇后之故,对铁失十分信任和重用,是英宗朝职位最高的监察官员,又领都指挥使、太医院。其御林军指挥使的身份,使卫戍皇帝的军事力量成为发动政变的核心力量,或者说为其政变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先帖木儿,知枢密院事,即同知枢密院事。

据《元史•百官志二》记载:"枢密院(之初),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置枢密副使二员,佥书枢密事一员"。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在副使之上置同知枢密院事1人,增置佥书枢密事1人。《元典章•卷七》"职官条"记载有"枢密院使",这一职务一般不授予大臣,由皇太子领其虚衔,卧实权者,则是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等官。元英宗至治年间,尚未立太子,故枢密院的最高职位"枢密院使"空缺,同知枢密院事是掌管兵甲的最高职位,直接统领卫兵,是可以调动军队的。

失秃儿,大司农。

元代负责掌管农桑、水利、救荒的官员,相当于领导现在的农业农村部、水利部、民政部的部长。

赤金铁木儿,前中书平章政事。

中书省官员,中书省是元代的政务中枢,总理全国政务,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兼领,下设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再下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完者,前云南平章政事

锁南1,英宗的伴读,相当于现今的"同学,发小",铁木迭尔三子,前治书侍御史。

锁南2,英宗的小舅子,皇后速哥八剌的亲弟弟,铁失的亲弟弟,宣徽使。

脱火赤,典瑞院使。元官署名,掌宝玺、金银符牌。有院使、同佥院、同佥、经历、都事、照磨等官。典瑞院使,即掌管皇帝玉玺的首席官员。

阿散,枢密院副使,低于"同知枢密院事",高于"佥书枢密事"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三把手。

章台,佥书密事。

秃满,皇帝的贴身卫士。

按梯不花,蒙古贵族王爷,阿难答的亲弟弟,阿难答与元武宗、仁宗系争汗位失败被杀,与武宗、仁宗系为仇敌。

孛罗,蒙古贵族王爷。

月鲁铁木儿,蒙古贵族王爷,阿难答的亲弟弟,按梯不花侄子。

曲鲁不花,蒙古贵族王爷,拥立武宗即位有功,受到武宗的封赠。对英宗"至治新政"极为不满,因为英宗减少了武宗以来对其的"岁赐"。认为英宗的新政"不给钱、不踏实、不给命、不给官"。

兀鲁思不花,蒙古贵族王爷,拥立武宗即位有功,受到武宗的封赠。对英宗"至治新政"极为不满,因为英宗减少或取消了武宗以来对于这些贵族的"岁赐",认为英宗的新政"不给钱、不踏实、不给命、不给官"。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参与或间接参与"南坡之变"的反叛者中不仅仅是记载的五个宗王,实际参与或间接参与的宗王比列出来的要多的多。从《元史》列出的"南坡之变"谋逆"十六人"的政治背景,可以得出发动和参与"南坡之变"的有四类人:

第一类是内心不安,极度恐慌的英宗最为信赖的亲戚和"发小";

第二类是与上一辈人结仇的人;

第三类是利益受到影响的人;

第四类是追随者。

但这四类人中,最核心的是英宗最为信赖和依靠的"亲人"和同学,大舅哥与小舅子,同学发小,危险与隐患往往就在身边,往往来自于最亲近的人,政治斗争,你死我活,亲情与政治,残忍与生死,沽名与江山,来不得半点疏忽。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8)

泰定帝是否参与了"南坡之变"

对于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是否参与了"南坡之变",后世的记载及史学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认为也孙铁木儿没有参与"南坡之变",是被发动政变的铁失等人推上了政治舞台;

一种认为也孙铁木儿对铁失等人策划的南坡之变知情,而且参与了了策划。

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持也孙铁木儿没有参与"南坡之变"观点的,主要依据《元史》的记载:

一是"南坡之变"前两天,铁失的心腹斡罗思到北边向也孙铁木儿表明"南坡之变"计划及拥立之意,也孙铁木儿大惊,并立刻软禁了前来告密的斡罗思,速派别烈迷失疾驰上都通风报信。

二是"南坡之变"后,也孙铁木儿即位不久,即诛灭了参与"南坡之变"的逆臣铁失、失秃儿、也先帖木儿、完者、锁南等人。

秉持也孙铁木儿参与"南坡之变"观点者,主要是依据其在事前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元文宗图贴睦尔、元惠宗妥懽帖木儿在也孙铁木儿死后拒绝封其谥号而得出的结论。

事前事后的所作所为——

一是"南坡之变"发生前五月,即至治三年(1323年)3月,铁失曾派心腹探忒专门往北边,告诉时为晋王的也孙铁木儿王府内史倒剌沙: "英宗皇帝对晋王也孙铁木儿不放心,要他小心。"这一举动要么是铁失挑拨离间,试探晋王也孙铁木儿的心思,要么是英宗的确对手握重兵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不放心,有了戒心。

二是也孙铁木儿王府内史倒剌沙,派其子哈散到丞相拜住手下,做了怯薛军,即宫廷的禁卫军,伺机窥探朝廷的机密事项,探知朝廷有关的内情或内幕,收集官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铁失与丞相拜住水火不容的详情。

三是"南坡之变"前两天,即1323年8月2日,也孙铁木儿在得到铁失隔日谋逆起事的确切信息和拥立之意后,忐忑不安,拿捏不准铁失谋逆政变能否成功,判断不清谋逆事件后续发展趋势,做出的两个"进退自如"应对策略:软禁了斡罗思,封锁消息。铁失谋逆成功释放斡罗思,谋逆失败交出斡罗思作为自己及时制止的证据;派别烈迷失驰往上都,探听铁失政变谋逆的"趋势"。若铁失政变失手,则以告变者身份出现,向英宗皇帝禀告铁失等的阴谋,撇清晋王与此次政变谋逆毫无关系;若铁失政变成功,则以探测者的身份出现,及时向晋王通报铁失政变的情况,及时接洽、安排晋王继位登基之事。

四是"南坡之变"后,也孙铁木儿的五个动向:

接受了宗王按梯不花、也先帖木儿代表铁失奉送的皇权玉玺,不敢或等不及到上都、大都即位,立即在龙居河(现克鲁伦河)宣布即位。

进行了人事安排调整,安抚、赏赐了政变谋逆拥立有功的相关人员,封宗王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封阿难答子月鲁铁木儿承袭安西王,封赐了晋王府内史、心腹倒剌沙、马某沙弟兄俩,弟弟倒剌沙为中书平章政事,哥哥马某沙为知枢密院事。

即位后多方收集、观察宗王、四个汗国对于"南坡之变"的态度及反应,判断无异常、风平浪静之后,方从北边赶赴大都,名正言顺地进皇宫当了皇帝。

稳定政局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洗白和消除隐患举措:借助酒宴,以谋逆罪当众捆绑了也先帖木儿、完者、锁南,当众宣罪,当众显诛;抓捕铁失、失秃儿,立杀,戳其子孙,籍入家产;流放参与"南坡之变"的五个宗王于云南、海南。通过这些动作,向世人宣告,晋王是正统的皇权继承者,与这些谋逆政变的乱臣贼子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月之前,宣布赦免主导、策划、参与"南坡之变"的铁失一党谋反、谋大逆、奴婢杀主等罪,加官进爵,一个月之后风云突变,全部诛杀铁失、也先帖木儿等逆党,再过了两个月,又处死和罢免了一批铁失同党,流放了五个宗王。

对于也孙铁木儿前后截然相反态度的变化,以及迅速清洗铁失同党的动机,一说是汉人重臣张弘范之子张珪"密书陈诛逆定乱之宜",一说是宗王买奴的建议,还有说是丞相旭买杰的建议,更多地说法认为是其杀人灭口,自证清白。

完成了以上动作,也孙铁木儿对自己去世的父亲甘麻剌进行了封赐,谥号为"显宗皇帝"。

基于以上行为,后来的元文宗图贴睦尔、元惠宗妥懽帖睦尔都认为也孙铁木儿参与了"南坡之变",在其死后没有封赠谥号,故只称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是蒙元历史上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帝。

从世系看,也孙铁木儿是元武宗海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堂弟,元英宗的堂叔。

也孙铁木儿父甘麻剌,为真金太子长子;

元武宗海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父亲为答剌麻八剌,为真金次子;

元成宗铁穆耳为真金太子三子。

元明宗和世瓎(là),元武宗长子,元文宗图贴睦尔,元武宗次子,元惠宗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长子,元武宗长孙。

武宗、仁宗、英宗、明宗、文宗、惠宗,都是真金次子一系;

也孙铁木儿为真金长子一系。

晋王也孙铁木儿的父亲甘麻剌,在祖父忽必烈去世后,就曾和幼弟铁穆耳竟争过皇位,但由于平宋功臣伯颜强力拥戴和母亲阔阔真哈敦的支持,甘麻剌的口吃,失去争汗的资格,饮恨终生。

后来晋王也孙铁木儿又听到英宗皇帝对其拥兵自重不放心,欲"削藩"的考虑,利用并参与了"南坡之变"。

再则,英宗新政,停颁诸王"岁赐", 晋王也孙铁木儿的利益无疑受到很大影响,而铁失等制造蒙古帝国建立以来弑杀大汗的血案,没有强硬的后台是不敢贸然行事的。

加之晋王也孙铁木儿出身世祖忽必烈嫡派,怀有篡位野心也不是没有可能,至于史书记载的其绑缚铁失使者,一种说法是其即位后为洗刷罪名而写上去的,一种说法就是其进退自如的一种策略。当然也有史学家认为说晋王也孙铁木儿参与弑君是元文宗抹黑的一种谣言。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以为,也孙铁木儿对于"南坡之变""事先知情,默许不报,早派卧底,觊觎已久。"

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元代南坡之变背后的历史密码)(9)

镜鉴

综上可以得出:

英宗下旨严查权臣铁木迭尔在世时的贪腐案,追削其官爵封赠,籍没其家,惩处其同党,引起时任御史大夫铁失等铁木迭尔余党的恐慌,只是"南坡之变"发生的直接诱因;

实则根本原因是汗位传承体制,汉法治理与蒙古治理,改革派与保守势力之间多重利益争夺,多重矛盾冲突、汇聚、发酵而导致的政变。

"南坡之变"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也是一个家族的悲剧,它不仅改变了蒙元历史的走向,而且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历史走向。

"南坡之变"对后世的镜鉴可归结为:

"任何政策不能过分脱离基本的人性需求";

"疾风暴雨式的变革往往不及和风细雨的效果";

"斗争面前,除恶务尽,不留隐患,养痈为患,养虎为患";

"在利益面前,亲情往往是最靠不住的筹码" ;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最安全的地方也蕴藏着危险,危险往往就在身边"。

"南坡之变"已成为千年往事,很多后世史学家感叹:假如元英宗、丞相拜住的政治韬略更加丰富,斗争的手段更加老辣,对于政敌打击与防范严加有力,恐怕不至于酿成""。

历史是不能假设,和右丞相拜住喋血南坡,注定是一场千古遗恨,后人惟有从"南坡之变"背后隐藏的密码中,汲取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的教训。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会会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