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三国演义》一开始便是大江奔流,金戈铁马的画面,加上杨洪基豪迈苍凉的歌声,钟鼓轰鸣节奏跌宕的曲调,一下子把观众拉到古战场的时空,堪称经典之作。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古词配乐成就一代典范,谷建芬不愧大师。一部好的诗歌作品,不仅要有好的词,也要有好的曲,还要有好的歌。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就是说在古代,诗、歌、乐、舞本一体,到后来各自发展参差不齐,好诗不一定遇到好歌,好歌不一定遇到好乐,各自独立发展了,这是我们文化的悲哀。

从一部作品来讲,诗是灵魂,“言其志也”,就如今天的歌词,好的歌词绝对是灵魂。再遇到知音,配上好的曲,那么这就是好的作品了,当然,锦上添花再有好的歌手唱,这就可以碾压其他的存在了。可惜,这样的作品不多。我们看现在的歌曲,一般都是词作者某某,作曲某某,真的词曲唱为一人的寥寥可数。尤其现在对颜值的追求,有的小鲜肉可能连曲谱都不识,得一句一句教唱然后录音发行,可想而知,何以言志、咏声?还是我们文化的悲哀。

甚至现在有的歌手舞的比唱的出色,你可能只记得了颜值而不知他唱的什么。这更是我们文化的悲哀。

传统文化我们丢弃的太久了,倒是个别岛屿上却令人意外的产生了几位优秀者。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岛出现了几位了不得的人物,琼瑶、齐秦、罗大佑、席慕容等等,琼瑶是写小说的,她的小说中古典气息浓郁,大家还记得她的《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吗?席慕容散文诗歌都不错,透露的古典之美如深谷幽兰。齐秦、罗大佑的词、曲、歌冠绝一时。

欣赏的同时是忧虑,我们却很少这样的人物和作品。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宝贵,简直可以称作旷世宝藏,我们参悟了多少,采撷了多少,发扬了多少?甚至有的宝贵几乎在我们手中几近断绝。这是我们文化最大的悲哀。

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古典的韵味,让我们的目光穿透时空,去欣赏那旷世之美吧。这样,你会觉得不再浅薄,不再苍白,不再空虚。

滚滚长江东逝水廖昌永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