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冬,信国公汤和应召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昔日纵马驰骋的大将军,变成了如今满鬓斑白的老人,佝着背跪到地上,尽是英雄末路的苍凉,再也找不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影子,一时之间,朱元璋所有的情绪瞬间都涌了上来。

一见到朱元璋,汤和就跪在地上不停地叩头,却什么话都说不出。

年初,他就已经中风,且不能言语、嘴角歪斜、口水直流。

朱元璋见状,连忙命人将他搀起,不经意间,触及到他惊恐的眼神,仿佛在说:“别杀我!”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

遥想大明朝建国初期,有34位开国功臣一起封赏,如今短短几十载过去了,他们有的病死,有的战死,还有的被锦衣卫抄家灭族。

如今,开国功臣就剩汤和一人,那么他能活下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

公元1326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喜添麟儿。

大家都在为多了一个能帮着干农活的儿子而喜悦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在为他的名字发愁。

那时候,人们信奉名字越轻贱越好养活,还流传着名字里要带数字才能成才的说法。从他的曾祖父汤五一开始,家里男丁的名字都起的简单省事。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可见,汤家对“第一”有多执着。

按理说,这个新生的男丁就该叫汤八一,刚好凑齐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和建军节。

可他的父亲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给他取名汤和。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望,希望儿子以后能温和谦逊,当个大文豪。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2)

谁成想,汤和完美的违背了父亲为他取这个名字的初衷,不但一点都不斯文,反而爱打打杀杀。他经常带领着一群小伙伴玩儿抓土匪的游戏。

这些小伙伴里,有叫王十一的,也有叫朱重八的。他们都以汤和为首领,跟着他,以竹为马,驰骋在山间的羊肠小道。

看着如此有领导能力的儿子,汤七一心想:多亏我给儿子起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没准东边不亮西边亮,我儿当不成大文豪,能当大将军也不错。

这次,汤和没有让父亲失望。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3)

26岁的时候,汤和带着村里十几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作战勇猛,沉稳敏捷,加上心中有谋略,很快就被封为千户长。

此时,汤和曾经的跟班朱重八,却因家境贫困,出家皇觉寺,靠化缘为生。作为昔日的“领导”,汤和有义务救发小于水火。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4)

于是,汤和写了封信给朱重八,让他加入自己的队伍,一起攻伐天下。

正是这一封信,给了朱重八翻身做主的机会,也成了汤和最终的保命符。

【2】

老朋友朱重八的到来,让汤和很是高兴。

既是发小,又是自己带来的,作为兄长的汤和很大度地承担起朱重八的引荐任务。

他把朱重八介绍给老大郭子兴,头脑机智灵活的朱重八很快得到郭子兴的欣赏,不仅当上了郭子兴的亲兵护卫长,还娶到了郭子兴的养女,当上了他的乘龙快婿。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5)

朱重八还改了名字,叫朱元璋。寓意用国之锐器,诛灭元朝。可见朱元璋的雄心壮志。

汤和心想:我兄弟就是与众不同,不仅名字改的霸气,还能得老大赏识,以后他定成大器。

于是,在大家都鄙视朱元璋靠裙带关系当上领导而不服气的时候,汤和率先承认了他的地位,甘为其手下。

只要是朱元璋下达的命令,汤和总是认真执行,绝对服从,这让老朱很是感动。汤和跟朱元璋一起上阵杀敌,兄弟二人齐心协力,立下不少战功。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6)

在攻打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眉头都不皱一下,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第二年,汤和平定集庆,又立下了功勋。

后来,汤和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并以枢密院同佥的身份入驻常州。自此,汤和完美的完成了父亲当年的愿望,也实现了自己当大将军的梦想。

如果说白起,卫青之辈,拿的是主角剧本,扮演的是战无不胜的战神,那么汤和绝对不是“宛宛类卿”的长胜将军,他拿到的始终是男二的剧本,难逃被主角打压的命运!

【3】

汤和非常认可朱元璋的能力,死心塌地跟着他,从无二心。不仅拥立他当吴王,还推举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对这个“发小”也甚是满意。

但汤和有个毛病,就是爱好杯中之物,两碗黄汤下腹之后,还时不时吐几句“真言”。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7)

因为他酒后的一句“戏言”,被朱元璋抓了把柄,成了他后半生的梦魇。

那时,汤和驻守常州,隔壁就是张士诚。这个张士诚可不简单,他带领着手下攻城略地不说,还在南方建立了大周朝,能力之强悍,连元朝军队都拿他没办法。

面对这样的对手,起初汤和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于是,他在向朱元璋汇报战况,顺便卖卖惨,请求支援。朱元璋对汤和的能力很是相当认可并放心的,所以,就把汤和的求助当成了牢骚,根本没当回事。

结果,汤和郁闷了。

领导不靠谱,就只有自己喝点黄汤解解闷,跟同事聊聊天解解压。喝高之后,便开始了高谈阔论:“我在这镇守,就像坐在房顶上,想朝东看就朝东看,想朝西看就朝西看。”

深层意思是我跟着你朱元璋行,我投靠张士诚也行。

(《明史汤和传》:“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8)

话说,当时还没有特务机构“锦衣卫”呢,这话怎么传到朱元璋耳朵里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老朱到底还是听说了,他心里就犯嘀咕了:好你个老小子,还左就是左,右就是右,到现在,你这屁股难道还没坐稳呢?你给老子等着!

那边朱元璋一番嘀咕在心间,但见了面,朱元璋对汤和还是哥俩好呀,六六六呀。而这边汤和酒醒了,除了头疼啥都忘了,继续拼命地给朱元璋当苦力。

1368年,朱元璋登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汤和又一次迎难而上,进行北伐,协助朱元璋实现统一全国的宏图霸业。

待到大业已成,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刻,朱元璋毫不吝啬地封了别的功臣。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9)

这些人被分成了三个梯队,梯队的划分原则就是按资排辈。

本来,按照汤和的资历和功绩,应该是第一梯队的公爵,最后却只得了个第二梯队的侯爵。虽然封赏不太理想,但是,汤和却不敢有丝毫异议。

因为朱元璋开始翻旧账了:你打福建的时候,放走了陈友定余孽,导致福建八郡发生了叛乱;回头来讨伐时,又损失了我两位指挥使,所以你指挥失误,封公爵还不够格。

后来,汤和平定川蜀回到南京,本以为这次可以好好褒奖一番,结果朱元璋又来一遍,继续细数汤和昔日的罪名。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0)

汤和不敢争辩,只有不停地叩头谢罪。他还时不时地主动找到朱元璋去忏悔,在他面前刷刷存在感,卖卖乖巧人设。最后,朱元璋见汤和认罪态度不错,才赏了他一个信国公。

此后,汤和的那点过失,尤其是那次酒后戏言,成了朱元璋的“紧箍咒”,动不动就念一下,让汤和长长记性。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即使是发小,即使有提携之恩,帮扶之功,汤和始终记得君臣之礼,不敢越雷池半步。

正是他这种审时度势又不贪权贵的性格,让他能得以保全自己,福泽后代两百年。

【4】

飞鸟尽,良弓藏,大明朝越来越安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开国大将却成了朱元璋内心的刺。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汤和在建国初期就已经领教到了,一句酒后醉话被老朱记了这么多年,敲打了这么多年。谨言慎行,察言观色,成了老汤的必备技能。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1)

在朱元璋大开杀戒之前,汤和主动请辞:“陛下,臣年事已高,不能再上阵杀敌。请陛下允许臣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朱元璋甚是欢喜:还是汤和最得朕心。

他说:“既然爱卿心意已决,朕就允了。朕欲重建凤阳城信国公府邸,要不,你退休之前,再替朕打一仗。待凯旋之日,正是入住之时。”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2)

于是,63岁高龄的汤和,最后一次南下,驱逐倭寇,建工设防,修筑海城。他所筑之城,直到 160 余年后的嘉靖年间,依然在抗倭战斗中作用非凡。

最后一件有关朝堂的大事已了,汤和功成身退。

他带着高官厚禄,回到凤阳老家,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年生活。他从不跟官员来往,也不议论朝政,妥妥的一退休老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让朱元璋觉得他已经迷失在“温柔乡”当中无法自拔,他疯狂纳妾,终日与美人饮酒作乐。

据不完全统计,老汤足足娶了一百多个小妾,不得不夸赞老汤真是“老当益壮”呀!

随着蓝玉案的爆发,李善长被抄家,汤和更加谨小慎微。他遣散了侍妾百余人,把朝廷赏赐全部分给故乡父老,彻底做起了闲散老人。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3)

昔日共同杀敌的战友一个个离去,只有汤和还保持着每年进宫向朱元璋做一次年终总结的惯例。

老乡加发小,一君一臣像这样聚聚会,喝喝酒,令人羡慕。

但好景不长,汤和因重病失声,朱元璋见到昔日老友,满脸泪痕,只能磕头不能语,过往种种涌上心头,不禁也悲伤地痛哭流涕。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4)

1395年,汤和病逝,享年70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爵位世袭。

《六韬论将》里有云: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人,忠则无二心

深谙此道的汤和,一辈子只衷心一人,找准位置,认清现实,成全了他的善终;进可上阵杀敌,退可千金散尽,成全了他安享晚年;不结党营私,不指手画脚,成全了他子孙后代两百多年的荣华富贵,直到他的后人投靠了清廷,这世袭的功勋才算完。

晚清名臣把女儿嫁给三婚洋人(他娶了100多位小妾)(15)

当初,在大家还在轻视朱元璋的能力时,汤和已经认定了他为首领,甘愿臣服;当34位开国功臣,还在想着如何更进一步地加官进爵之时,汤和已选择了避世。

知进退,舍权贵,这才是大智慧

但这样的智慧,不是人人都知晓的。即使知晓,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与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 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功成名就之时,便是兔死狗烹之日。

及时抽身,方能圆满

. END .

【文| 妞妞】

【编辑| 小龙】

11年前,他用一块“石头”,封锁了美国整整7年,太牛了

死后一幅画卖了35.9个亿,生前却穷困潦倒,他为什么这么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