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舒筋而不是通筋(舒筋论之七筋与骨)(1)

作者小李无刀 舒筋论之(六)

力出于骨,内家所谓之功力(内劲),来自于骨,包括骨的强度、弹性、密度等;当然,还包括关节、力线、运动轨迹等;由于骨起支撑和传导作用,所以历代练家无不重视骨的作用。这种力,通过骨节活动时的有序调整,包括点、线、面,涉及角度、层面、传导线路等,均需严格精准落实。

至于肌肉之力,只是起轻微调节作用,这就是“用意不用力”的依据来源。发力时,身体利用螺旋升降起落之动,催动肢体做快速抖动弹射发放,是内在的气血充盈做出的整体涌动,与肌肉无甚关系。

为什么是舒筋而不是通筋(舒筋论之七筋与骨)(2)

内家发力,偏重的是整体力最终的效果,而不是单纯追求重拳重腿的数据。“骨是树干,筋是树根”。只关注骨,只练骨节,当然不够全面。须知,骨之强盛与否,取决于筋之强健程度。

首先,筋附着于骨,为骨提供气血、提供营养;

其次,筋约束联络骨节,形成关节动力链;

第三、筋在神意的指导下,引导骨节做有序运动。

为什么是舒筋而不是通筋(舒筋论之七筋与骨)(3)

筋骨训练,是传统必练科目,但实际上,需要更重视气血的培养。否则,功力越强大,内损越严重;即所谓的“外强中干”。说明形体过盛于外,而气血干涸于内。后果会相当严重。

气血充盈,则筋脉强健,筋若强健,骨力自强。从而形成“气血-筋骨-内劲”之逻辑结构。培养气血,需从舒展松柔入手,从对称对立入手,从放弃对抗入手,从流动转化入手,从微弹微紧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