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

看《七人乐队》的经历,充满自娱自乐的欢快感,每个段落开始前,就准备好要从银幕信息里快速判断这是哪位导演的作品,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又想从转瞬即逝的画面里找到更多关于香港电影的彩蛋。

因为这七位的个人风格都太鲜明了,猜导演一点都不难。而想要从构图、配乐、剪辑、台词中看到更多香港电影的韵味,也是影迷和导演的默契。毕竟,期待《七人乐队》的理由千千万,最重要的,还是这几位导演的存在。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2)

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岭东、徐克,这些香港电影史中加粗高亮的名字,分别拍出自己心中的香港故事,这是他们写给香港的情书。

01

时代光影

《七人乐队》原片名是《八部半》,同名费里尼的作品,计划由八位导演共同完成,从香港的五十年代到未来,各抽取十年为故事背景去展开。

在创作过程中,吴宇森导演因为身体原因退出,2018年,林岭东导演因病去世,从2015年至今,辗转七年,我们终于看到《七人乐队》的真面目。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3)

总觉得电影单薄了一点,有限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想了想这是七位大导,也许不该仅从文本层面去谈论它。把视角抽离出来,从历史、文化、家国的角度去体会,能看到超出叙事本身的感情和意义。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4)

《练功》是洪金宝少年时期的回忆,一方天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电影里很多细节让人想起《龙虎武师》,“功夫片”是香港电影特别的片种,原来那些琐碎的基本功有如此生动的名字,而一代代师徒的传承,让香港功夫片辉煌屹立,成为影史经典。

很喜欢当中孩子们在楼上练功,师傅在楼下听声就能判断出动作的那段,一层楼板之间,就是香港功夫片腾飞的空间,虎头虎脑的孩子们,从狭小的天台,靠自己摸爬滚打,终于走进电影世界。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5)

《校长》讲了可亲可敬、春风化雨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鞠躬尽瘁的故事,有非常许鞍华的气息。淳朴、温情、细腻、自然,润物无声,淡淡悲喜。捣蛋的学生在街头遇到老师,热情地招待她,还体贴地拉一块木板给她遮挡,小男子汉的心性和对老师的尊敬不动声色地体现出来。校长和王老师东方气韵的知识分子形象,与香港的文化自信无形契合。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6)

《别夜》很“新浪潮”,就像谭家明一样难以定义。很久没有在大银幕看到如此强烈的影像风格。那些纠结的爱欲、晦涩的诗意、充满哲思的恋人絮语,那些跳跃的剪辑、刁钻的特写、激烈的色差,即将分别的痴男怨女,郑重地迎接青春的生离死别,一切的不确定和不可知都被这个夜晚见证。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7)

《回归》乍一看很不像袁和平的作品,就像徐克说的,得知洪大哥和八爷也拍,惊讶动作片用这么少的胶片,怎么弄啊,很麻烦的。

《回归》讲的是一个温情的家庭故事,八爷用一对祖孙互相了解、互相接纳的过程,拍出了香港兼收并蓄、包容多元的一面,里面充斥着会心一笑的幽默和妙趣横生的互动,元华演出了鬼马爷爷的可爱和孤独,武术冠军老了,他独守香港,日日习武,渴望陪伴,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地想到这些导演的状态,他们在家庭中的柔和和风趣,他们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执念。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8)

《遍地黄金》里投射了杜琪峰的思考,一间茶餐厅,见证了香港三次起落,大时代,小市民,风云巨变,人性豪赌。杜sir的篇章整体的完成度很高,以小见大,工整流畅,适当留白,意味深长。他用幽默和开朗的方式刻画人的贪婪和恐惧,又悲悯,又有趣。他触到香港的脉搏,也看见香港的阵痛。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9)

《迷路》作为林岭东导演的遗作,温柔又哀伤。多年在外的父亲,无措地接受香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看着香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只能在追忆里迷路,在失落里怀念。他心里装着故土,眼前却是闹市,妻儿近在咫尺,找不到接近他们的路。能看出他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爱,哪怕物是人非,依然温柔依恋。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0)

《深度对话》是徐克不得以的创作,因为抽签时没在,所以留给他的只剩未来的命题。但徐克导演和这个命题非常契合,他永远有数不尽的奇思妙想,脑洞开得很大,心态非常年轻。他自我剖白电影人都有点神经病,希望能分享自己创作时的感受,这些调侃自嘲、自娱自乐,充满对电影本体的思考和审视,文本反转,态度开放。

02

致敬胶片

《七人乐队》的大主题是“致敬胶片”。七位导演成名立业于胶片年代,用胶片创作、成长,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所有电影都是胶片拍摄的。为了纪念香港电影人紧密协作、用心拍摄的胶片时光,《七人乐队》全片用胶片拍摄。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1)

今天,片场不再有导演怀着“还剩多少胶片”的危机感,边拍边怕胶片不够。作为观众,我们对胶片的感情没多深刻,也意识不到它和数字影像有多强烈的区别。回想小时候看一些关于电影的节目,开场时会用胶片放映机的声音做引入,“嘎达”一声,嗡嗡作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今天再提到电影开始的声音,大家想到的也许都是龙标了。

相比数字影像,胶片更具电影的质感,有高饱和度的色彩,有丰富的层次,有颗粒感,能长久保存。大银幕总是奢侈的,因为这份奢侈,大家会在筹备项目时更加谨慎、严肃,会在拍摄现场更加专注、认真,会拿出更专业的态度去紧密合作、互相信任,会更珍惜片场每一声“action”。

03

香江史话

关于《七人乐队》的讨论,绕不开它像《我和我的xx》序列,大家都觉得《七人乐队》别名《我和我的香港》。

可是《七人乐队》很小很美很私人,也不算响亮的献礼片,它更多是这几位导演自发地表达对香港的感情,对电影的爱护,对胶片的怀念。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2)

他们是一场老友重聚,所有导演都没有拿钱,义务劳动,把有限的资金全用在拍摄上,聊起加入这个项目的缘由,导演们都提到“能用胶片拍摄,非常开心,拍胶片是我们的心愿。”,他们希望能为香港、为香港文化、为香港电影留下一些东西。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3)

他们没想过做拼盘电影,杜sir发起,大家响应,考虑的更多是讲自己心里的故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边感慨“制作费要省着用”,一边说“拍得很过瘾、很值得。”他们没有市场的压力,同时也不知道影片全貌到底如何,只想讲出自己的感情,终于这个事情实现了,“拍电影就是把想象的不可能做出来”,他们完成了“留给自己,留给观众,留给电影工业很重要的事情。”

04

霓虹到此

走出影院的时候,对《七人乐队》的感受相对平淡,也会不由自主地想给导演们交的作业排个序,打个分。

在着手要写它之前,去看了新浪电影的微首映,再敲下键盘的时候,心情已经完全不同。好久没看到这些导演的脸,可爱、有趣、真诚、直接,徐克好几次抓头都让人忍俊不禁,听到许鞍华爽朗地大笑,自己也跟着乐起来。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4)

七位导演都经历过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刻,他们曾作为辉煌的一部分,分别在影史留下自己的印记。时光流转,他们亲历了胶片的消失,适应了数码的时代,剧组从十几二十人的队伍到今天成百上千的规模,回到《七人乐队》,他们投入其中的感情必然厚重而绵延。

杜sir说,电影工业带动香港很多东西,电影文化是香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曾告诉世界,有一个拍电影很厉害的地方是香港。

看到有调侃说,《七人乐队》排片不多,观影门槛比较高,所以观众往往不足七人,坐在影院的时刻,更能感知到这种冷清。还是希望大家能看到这部电影。

霓虹到此,传奇永存。

香港五大乐队(七人乐队七位香港导演)(15)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哪位香港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