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宗旨,太上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自然之道下的世界。大家安静祥和,悠然自得。犹如桃花源。可能没有我们现代的这些科技,什么电视电话统统没有。但人们心情愉快,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大家觉得哪一个幸福度更高?
小国寡民
这里的小,寡都是动词,使国家变小,民众减少。
这里的国家是指邦国。指按照地理环境自然形成的邦国。称之为部落更为准确。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形成,就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大家聚集在适合生活的地方。形成相同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
部落一旦形成,部落之间往往就因为争夺资源或者存粹的扩张而战争不断。所以太上这里提出,问题出在思想上。膨胀的野心促使人们往外扩张,称之为大业或者霸业。如果人们遵从天道,就不会存在扩张的想法了。
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
十百之器:可以提高效率十倍,百倍的工具。
即使有这些高效率的工具,也不会去使用。为啥呢?不需要啊。自然的生产方式,吃的用的都够用,为啥要生产那么多呢?无外乎是为了享受。那么遵从天道的人,不会追求声色等享受,自然不需要高效的生产工具。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重死:重视死亡,前面章节也有谈到,民不重死,奈何以死而俱之。
远徙:向远处迁徙。
结绳: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法。人们事情少,靠用结绳的办法就可以管理了。
人们远徙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寻找更好的生存方式。还是建立在享乐的前提上。实际上,再恶劣的环境,都有生物生存。从而形成当地的生物链,无所谓好坏,就是一种生存方式罢了。靠近水的地方捕鱼为生,靠近山的地方就打猎为生。你说哪个更好?
没有远徙的动力,虽有舟车,没有地方去。也就没什么大用。
有军队,也没有用武之处。因为没人来攻打你,你也不需要去攻打别人。就像和平期间的军队一样,只是一个国防力量。
使人们恢复到结绳记事。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有什么事情呢?人们都没有事情,悠然自得的过日子。原始社会那个时代是符合自然的,但人的天性,使得人们不可能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就好比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也是自然的,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越来越强大,就离自然越来越远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知足者富,不管居住在什么环境,自己的食物,服装,居所都非常满意。鸡犬相闻,只是一种比喻。意思是离得很近,可以看到他人的生活。但自己也不羡慕。因为觉得自己的食物就是最好吃的,自己的衣服就是最美的。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性总是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得到了以后就再去追求没有的,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太上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状态,或者说是太上向往的一个世界。人性注定了这个世界一定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无限循环。是不是特别像一些游戏的场景?挖矿造车,建设差不多了就去找其他玩家对干。一仗下来资源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再来一局。想想是不是很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