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老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1)

站在龙骨山,向北京周口店遗址“猿人洞”所处的方向望去,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覆盖面积达3700余平方米的钢制保护棚,十分壮观地横跨在“猿人洞”上,与周围的地形和绿色融为了一体。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周口店遗址试发掘100周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在周口店遗址付诸了实践。

北京周口店老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2)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距市中心约50公里,背靠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脉,面临着广阔的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宜人,是70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至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3至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生活的地方。周口店遗址1921年进行试发掘,192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0月,北京周口店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中国考古百年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群中最著名的一处,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北京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近50万年,他们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洞外流入的泥沙在洞内一层一层填充起来形成的巨厚堆积层,是华北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的标准剖面。

“多年来,对‘猿人洞’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设备、手段的不断翻新,‘猿人洞’的科研工作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对猿人洞开展年代测定,经过在猿人洞第6、7、8-9、10、12、13层采集样品,在美国实验室实验测定,最终测定“北京人”的年代为77万年前。

与此同时,因为“猿人洞”自发掘以来,一直处于露天状态,不可避免地遭受日晒、雨淋、风蚀、植被根系生长、动物活动等各种自然力的破坏,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等地质病害,局部有坍塌和落石的隐患。

为保护这处珍贵的文化遗址,本着“最小遮盖、消除隐患、融入自然”的原则,猿人洞保护棚历经7年论证、3年施工,2018年完工,使“猿人洞”免受自然力的破坏,全方位、全天候保护着“猿人洞”。2019年,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棚荣获亚洲建筑师协会保护类建筑唯一金奖。

站在“猿人洞”上方的观景平台上俯视,猿人洞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迹经过百年雨水冲刷依旧清晰可见。

走进洞内,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依托文化遗迹(洞壁)作为屏幕,介绍地质变迁、猿人洞的形成过程以及猿人洞发现、发掘、研究经过的裸眼3D宣传片循环播放。西剖面则采用激光投影形式展示不同年代土层动植物化石信息,让70万年中每个层位出土的不同动物化石“活”了起来。

北京周口店老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3)

数字技术赋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周口店遗址也得以运用。近年来,通过综合利用测绘、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整体三维数字化测绘工作已完成,同时建立起数字化周口店遗址,构建遗址整体数字模型、化石地点三维数据库、馆藏标本三维数据库、档案数据库等,对遗址进行云数据保护、管理、展示,实现在遗址基础信息、遗产监测、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距离周口店遗址不远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自2014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观众。

背负猎物的“北京人”雕像、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复原模型、“北京人”生活的复原场景、旧石器时期石器批量展示……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厅,大量实物、珍贵的发掘历史图片等展示着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历史以及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意义,观众能直观地了解距今30至70万年前周口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北京人”用火、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生产生活活动。

在互动展区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多种古人类站立模型,观众面对中间的显示屏,手掌与显示屏上的手掌对准,就可以进行一场与“北京人”比身高的游戏,屏幕中还会显示几种古人类的脑容量等数据。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推出的多媒体4D电影,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为背景,用小主人公贝贝的视角,讲述了一家人的历险故事。伴随着影院内旋转座椅和雷电、雾气特效,穿越时空隧道,带领观众走进远古人类的生活家园。场馆内几个小时的参观让观众游历了数十万年的光阴。

今年6月,周口店遗址三维数字保护成果沉浸式体验展示正式启动,带领公众感受三维数字化与AI还原技术,穿越50万年,倾听自然、触摸历史、对话远古,沉浸体验的运用,为周口店遗址的全方位展现创造了无限可能。

小铲子上下挥动,翻起厚厚的土层,一群“小考古学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着考古发掘。今年国庆节期间,参加北京公众考古季的小朋友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收获满满。

2010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周口店遗址作为世界同时期古人类遗址内涵最丰富、最齐全,最具科学价值的考古遗址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多年来,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发掘遗址文化内涵,研发适合不同群体的科普体验活动和互动项目。

模拟考古体验项目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在模拟考古发掘区,学生们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了解发掘的方法、辨认化石、清理化石,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据介绍,仅国庆节期间就有百余个家庭走进模拟考古发掘区,零距离感受考古的乐趣。

在科普体验馆,学生通过参与互动活动,体验狩猎的艰辛,了解打制石器,学习人类进化的相关知识。

周口店遗址的科普活动也不断走出去。已经成立18年的科普宣讲团,先后走进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工作,讲座配有卡通形式的科教片、科学性的纪录片等,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经历了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我们将深入贯彻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精神,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保护好、展示好周口店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有关负责人表示。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