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解密——新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1)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2)

(甲骨文)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新”注解为: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3)

段玉裁对“取木”作了进一步解释:“取木者,新之本义。引申为凡始基之偁”。

简白些说,“新”的本义应当为伐取木柴,后假借为初始之义。为作区别,便再添加“艹”来表示本义,即“薪”。

“薪”在日常使用中常名词化,为伐取的木柴,因采薪汲水是人们生活必备,“薪水”一词也便演化为酬劳之义。古时以物为酬也是很常见的事,孔子便曾以“束脩”作为收取的学费。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4)

但是“砍柴”跟“初始”这两个含义怎么看怎么没关系徐灝则大开脑洞,对“新”假借为初始之义作了这样的解释,其曰“斫木见白,新也”,即木材被砍伐后,其横截面是崭新洁白的。由此,“新”便由砍柴假借到了初始之义。

02

部件详解

“新”的右侧部件为“斤”,是一种比斧头稍小一点的砍柴工具,即“斫(zhuó)”。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5)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6)

“新”的左侧部件应当是在传抄过程中被误写成了“亲”,其原写法现代输入法无法打出,我们用【*】来代替。日本古文字学家高田忠周将这个部件释为古字,他在许慎的释义基础上进一步注释:

“榛栗蓋亦细木,薪柴者也,然则新从斤【*】声,形声兼会意,此为古薪字也,故训取木也。其义甚晰。月令,收秩薪柴,注,大者可析谓之薪,义正合也。”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7)

语文文言词性积累(生态语文古字今说)(8)

高田忠周认为因榛木较细,故时常用来作为柴薪,古人在造字时便选取了榛木这一形象来作为柴火的代表。

周宝宏在《字源》中对“新”的构字部件提出了另外的看法,他认为甲骨文中新字已有从辛从斤或从辛从木从斤两体,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文字,甚至到了秦汉文字中任然是这两种形体并行。也就是说,他将“新”的左侧部件拆解成了“辛 木”,如此来说,“辛”在“新”中便只表音,不参加表义了。但不管如何解释,“新”的本义——取木,假借义——初始,两义基本固定。现代汉语中,“新”仅保留了假借义,其本义已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