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很多神单都是这么来的(618大促遇冷背后的几点思考)(1)

今年的618已悄然落幕,相比以往的节日大促,显得格外冷清,尽管早在618前,各大电商平台早已预料到消费疲软的状况,为了刺激消费也延长了大促周期。

在商家端,为激励各大商家品牌们加入大促队伍,加大了扶持力度,减少平台服务费,增强补贴力度,而消费端简化促销规则,加大打折力度,推出价保政策等,但是市场反应依旧平淡。

商家”躺平“,对大促采取保守谨慎的态度,甚至有商家直言,在这种环境下参加618大促,未必就能扭转企业困境,还面临库存积压的风险,提前大半个月准备促销方案,一通忙下来实际赚不到什么利润,而大众的消费信心依旧不足,面对商家的各种先涨价再打折的套路,表示已经心累,随着电商平台各种节日促销的名头越来越多,618大促对消费者来说已经不再稀奇。

从整体数据看今年的销售额虽保持了正向增长,但社交平台上关于618的话题讨论声量小了很多,从618遇冷背后可以看出消费环境的什么变化,618遇冷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企业该如何面对?

01

大众消费趋势:

更加理性,追求实用性与性价比

从这次618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电商大促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越加理性,从以前的想买就买,追求享受娱乐,转向对实用性和性价比的追求,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需要的逐渐成为大多年轻人的共识。从各大平台的618消费数据中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各类适合贮藏和生存的物资,对各类非刚需用品的需求不断降低。

618大促很多神单都是这么来的(618大促遇冷背后的几点思考)(2)

从618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品类的销售额增速都比不过以往,大众消费越加理性,追求品质实用性,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我们的企业不得不转变营销策略。

02

618大促遇冷的三大原因

1、电商直播四大天王缺席,消费氛围降低

电商直播界四大天王的缺席,使得大促消费氛围没有提起来。薇娅因逃税问题被立案调查,直播间永久关停;辛巴也因为售卖假燕窝事件,遭到平台封杀;李佳琦自从年初开始,也在大量减少直播次数,618前夕更是离奇”消失“;罗永浩近日也宣布退出电商直播,继续创业。

没有直播卖货“四大天王”镇场,618电商大促的舆论热度大大降低,以往声势浩大的全网最低价比拼,如今变得冷冷清清,要知道就去年618期间李佳琦和薇娅两人带货销售额近100亿,而今年没了两大超级主播的阿里,明显赶不上京东,扶持的中腰部主播短期内又不足以弥补超级主播的空缺,而京东靠着相对稳定的供应链和物流优势才不致于负增长,但总体而言除了抖音快手的直播电商显露出潜力外,今年的618并没有大的突破。

618大促很多神单都是这么来的(618大促遇冷背后的几点思考)(3)

2021年与2022年卖货主播交易额比较

2、疫情反复,削弱了商家和消费者的信心

今年上半年反复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疫情造成物流时间拉长,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和人员成本大幅攀升,部分地区因不能发货容易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会对店铺物流评分有影响,因此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战。另外商家要参加大促肯定就得让利,成本增加,利润还不能保证,即使平台给予大力补贴,商家也依旧对大促持保守谨慎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让利来保持市场份额。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不确定的疫情削弱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持保守的态度,试图通过降低消费水平来抵御经济不稳定带来的风险,所以对618的不再像以前那样疯狂,逐渐回归理智。

3、国内外环境多变,整体经济下行

近一年来,国内外环境的多变影响了民众对我国经济的预期,比如国内的互联网裁员潮、房地产行业的巨变、教培行业的大整改等事件,让不少行业发展陷入瘫痪,企业随时都面临破产的风险,而消费者随时都有可能失业,收入的不稳定使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降低,不敢乱消费,降低欲望。而国外俄乌冲突,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整个社会对这种不确定的环境都多少感到不安,对未来的经济抱着相对消极的态度,表现在618上就是商家坚持降本增效,减少风险投资,消费者降低消费欲望,回归基础型消费,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趋于保守谨慎。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预期未来中国经济进入低增长阶段,以前那个躺着赚钱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市场将淘汰一大批企业,所有的企业都在谈论怎么突围,怎么活下去,在这种大变革之下,我们认为企业:

一,坚持降本增效,不盲目扩张,聚焦头部业务,提升企业数字化经营模式,优化人、财、物等资源分配效率。

二,聚焦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类,坚持做好自己的品牌。除了简单粗暴的打折促销之外,应当输出更多品牌价值,因为即使消费者愈加关注产品的实用性、性价比,但还是会倾向于选择大品牌。

三,减少低价市场的恶性竞争,用心打磨产品,深度洞察消费痛点和需求,在消费越来越理性的当下,小众和良性口碑的产品或许是品牌在消费退潮下的机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