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我觉得,我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五年级小学生子悠站在讲台上这样控诉母亲。最近,由蒋欣、佟大为、宋佳主演电视剧《小舍得》在东方卫视、爱奇艺热播,话题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家长该如何爱孩子?”“孩子快乐吗?”“观众的焦虑源自何处?”这些话题持续敲打着观众的心。 从《小别离》到《小欢喜》再到《小舍得》,作为中国教育主题“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家鲁引弓将这一次的故事背景换成了“小升初”。
近年来,校外培训班快速扩张,生源从中学生、小学生直至学龄前儿童,成为教育之痛。而上不上培训班,也成为《小舍得》里的家庭面对的最大困扰。 该剧选取了三个家庭作为观察样本,两个中产阶级家庭分别是“鸡娃”家庭和“佛系”家庭,另一个底层打拼家庭,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孩子智商高达140,遗憾的是三个家庭最终都在裹挟中踏入了培训班的大门,并就此揭开了校外培训班的乱象。 五年级小学生欢欢虽多才多艺,却因成绩不佳“丢”了副班长,还因此被同学嘲笑而情绪崩溃。佟大为饰演的父亲夏君山开始带着女儿踏足校外培训班,并在这里“开了眼界”。原来培训班也要分层考试,有提高班、竞赛班和金牌班之分;原来这里学的奥数不求甚解,只是灌输各种套路;原来不是培训班求着家长报班,而是家长求着培训班收学生,甚至为了一个名额抢破头…… 对此,夏君山用“剧场效应”来表达作为家长的一种无奈: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了,费半天劲得到的却是更差的体验,“但关键问题是:没人敢坐下来啊!”
电视剧用了很多白描手法,来展现“剧场效应”在教育中泛滥的情景:当学校的老师正带领学生鉴赏音乐时,班上的门被一个家长敲开了,随后其他的家长也陆陆续续来了,还没放学,他们就要提前把一个又一个小脑袋带去上校外培训班;而又一次,当班主任询问班上哪些同学在校外补习时,夏君山站在门外数了数,没有站起来的孩子只有个位数。 折射现象不是为了制造焦虑, 而是要引发更多的思考。《小舍得》将教育置于代际关系的背景中去考量,企图在三代人的冲击中找到和解。 《小舍得》构建了一个非典型性的家庭关系——父亲(张国立饰)的离婚再娶,让南俪(宋佳饰)与田雨岚(蒋欣饰)成了“半路姐妹” ,视对方为假想敌,什么都要暗戳戳地比,并将战火延伸到孩子身上。但戏剧化的设置中,也暗藏了现实生活中两种典型的来自家长式的功利心。 一种是田雨岚式的“鸡娃”,代表的是父母自己输了前半生,继而希望能够通过孩子出人头地,在后半生赢得尊荣。 另一种是南俪家从“佛系”到“不淡定”的转变,看似源自女儿欢欢因成绩不好的不快乐,根源却是自己的执念。如何接受孩子的平凡,是很多家长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小舍得》以三代人的生活为缩影,前浪、中浪、后浪的思想交汇,给予每一代人充分的表达与自省空间,而演员的演技在线,也让整个故事流淌着生活的气息,人物个性鲜明。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是挂在父母嘴边的口头禅,但在家长的“步步紧逼”下,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境况。 强势的田雨岚为了能保住儿子的金牌班名额,当众向培训班老师道歉,并说出“只要是关系到孩子,没有哪对父母能始终保持理智。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谁又愿意急赤白脸地挣命一样。在当父母之前,谁还没有一点傲气”等一番话。但在她的儿子子悠心中,“你每次都说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妈妈我觉得你就从来没想过让我高兴,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每次看到我闲一小会儿,你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甚至当孩子面对有伤自尊的辱骂后,妈妈小心翼翼呵护的仍是那个培训班名额,而不是稚嫩的孩子还不够勇敢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小舍得》的视角更为多元和开阔,每个家庭的故事中丰富的男性视角融入,打破国产家庭剧的制作藩篱。而在剧情上,它还和《三十而已》做了延续,南俪和田雨岚家的钟点工——米桃妈妈一家,便是《三十而已》在每集片尾出现的“小摊贩”一家。聚焦底层人物的生活细节,也使该剧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在反思教育“唯分数论”、追求高质量的当下,《小舍得》的热播带给人们一种思考:学习,到底是让孩子在认知的不断升级打怪中找到自己,变得越来越自恰,还是在分数的追逐中最终失去自我,变成分数的工具人? 《小舍得》在剧情的升级、发展、交织中也在不断地拷问着家长:我们到底舍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剧中有一幕,南俪开导女儿:黑夜再黑依然有星星。但女儿欢欢不解:但是就算有星星,天还是黑的呀? 其实这个问题,遭遇过磨难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就曾给出过最好的答案:就像小树苗要长大之前,它就必须得在地底下,那个种子得经历一段比较黑暗的时间,这也是它的成长必经之路。“如果你始终能保持一个和谐、平衡的心境,能在遇到很危急的时候保持冷静,而不让这个事情继续发酵,然后慢慢地,让你崩溃的这件事情,就会变成一个疫苗,让你变得更加强大,而不会摧毁你。”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孩子也好,家长也罢,每个人都在经历舍得和不舍得的选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