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轶我们十分有幸见到了一本周昌谷先生批注过的《傅雷家书》,这本268页32开本的书籍是1983年6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周昌谷认真阅读后,最后附写一封给女儿的短信,当年吉诺(周天绛)15岁短信全文如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傅雷家书批注1963年3月17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批注1963年3月17日
卢轶
我们十分有幸见到了一本周昌谷先生批注过的《傅雷家书》,这本268页32开本的书籍是1983年6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周昌谷认真阅读后,最后附写一封给女儿的短信,当年吉诺(周天绛)15岁。短信全文如下:
吉诺女儿: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做爸爸的责任,虽然我没有傅雷的博学和深刻,但我相信自己也有些经验足以供你参考的,但我病了十多年,什么也办不到。向你推荐此书,希望你将它当作爸爸要说的话来读,我是很高兴的,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1983年爸爸于九里松
1983年下半年,周昌谷已沉疴不起,从128医院转到117医院,又从117医院转到浙江医院。他知道患病12年来,今后的日子已经不长了,但他有两件事弃舍不下。一是他艺术上有很多创见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他得画一批画出来。二是自己心爱的女儿吉诺年幼、天真、无知,对她的成长实在放心不下。
此时周昌谷已没有精力再创作绘画力作了(此后留存的都是一些小品),实在体力不支,力不从心,创作一事已无可奈何。但他要完成第二件事。从他的批注可知,读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他很激动,感触很深。两位艺术大家在艺术与人生问题上见解极为一致,因为遭遇磨难相似,又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即使是片言只语的批注也极具深刻性。周昌谷要把感受留给女儿。
傅雷之子傅聪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最终成了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大师,为中国人争来了无与伦比的光彩。傅聪比周昌谷小5岁,18岁被选送参加1953年的第三届“国际青联联欢节”在罗马尼亚获取铜奖,1955年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在华沙再度名列第三,遂被国家派往波兰学习。这一年周昌谷在华沙获第五届“国际青联联欢节”金奖。1958年,傅雷被错划为右派,女友偷偷写信告诉傅聪,并告诫他不要回来,从而促使傅聪出走。傅聪回忆当时出走,心情很复杂,但“因为那时候国内没有艺术,而我离开艺术就没法活下来”,终于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并将思国之情与无奈悲哀,全部融化在他弹奏的肖邦乐曲之中。经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长陈毅的批准,傅雷得以与傅聪继续保持通信,才有现在这本《傅雷家书》问世。
《傅雷家书》引起了周昌谷对往事的回忆,然而这种回忆是苦涩的,又是无奈的。年轻时他几乎与傅聪差不多时间出名,但经受的磨难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国内身不由己,同样受着心灵最深层次的煎熬。他孤独无援,固执倔强,嫉恶如仇。他内心挣扎,他的理想和现实有冲突,他本人感情生活和婚姻波折都无法成就他最终的艺术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傅雷家书》全书收了傅雷先生227封信,约13万字。周昌谷在其中用横线标示208处,批注53处,读得非常认真,多数地方是赞同,个别地方又别有见解,也有的是为女儿阅读时释疑。总体上可以分成三大类:一、论艺术与人生;二、如何学会做人;三、向往美满的家庭生活。以下取周昌谷用横线标示重要者,择其精要,与大家共享。
艺术家要有爱
傅雷强调(1956年2月29日信):“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要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瑕,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周昌谷以其一片赤子之心从事艺术,他的艺术作品追求唯美,赋予的就是一个“爱”。
傅雷谈到(1962年3月8日)“为了求恋爱成功而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往善与美的方向发展,正是爱情的伟大之处,也是古往今来的诗人歌颂爱情的主要原因。”周昌谷批注:“一种是心灵美的爱,高尚的只有相互相称的纯洁才能理解,另一种是将自己作为商品去交换物质生活,这是低级庸俗的,两者,相去天上地下不可以道里计。”又旁注:“真诚坦白的感情。”
中西绘画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特色
傅先生有一段论及中西方艺术的文字,对此周昌谷非常赞同。傅雷说(1960年8月5日信):“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昌谷在边上批注:“注意‘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多个民族艺术的相互灌输新血液,有条件的。”
民族艺术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才有立足世界艺术之林的可能。潘天寿先生如是说,周昌谷对此深信不疑,傅雷又一次验证了此论的准确性。
傅雷(1961年6月26日)谈及“石刻画你喜欢吗?是否感觉到那是真正汉族的艺术品,不像敦煌壁画云冈石刻有外来因素。我觉得光是那种宽袍大袖,简洁有力的线条,浑合的轮廓,古朴的屋宇车辆,强劲雄壮的马匹,已使我看了怦然心动,神游于二千年以前的天地中去了。”周昌谷批注:“石刻是平面的,很少表现立体。”一下子说到了点子上,即中西方民族绘画的特点有别。
而当傅雷(1961年4月25日)说到邮寄的美术品,“拓片只可非常小心的压平,切勿用力拉直拉平,无数皱下去的地方都代表原作的细节,将纸完全拉直拉平就会失去本来面目,务望与弥拉(傅聪的爱人)细说。”周昌谷批注:“拓片这话很内行。”
艺术品忌做作
傅雷(1961年5月1日)在邮寄老舍和钱伯母作品时写道:“太雕琢,过分刻划,变得纤巧,反而贫弱了。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自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比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但写长江中赤壁的夜景,历历在目,而且也写尽了一切兼有幽远、崇高与寒意的夜景;同时两句话说得多么平易,真叫作‘天籁’。”傅雷在信中气愤地提到最近有人批判王氏的“无人之境”,周昌谷怕女儿不解“王氏”,批注:“指王国维。”周昌谷对王国维《人间词话》非常敬佩,常常引用验证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他赞同“无人之境”的提法,在另一处批注:“绘画之意境当在画外求之。”
傅雷认为(1954年11月23日):“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周昌谷批注:“在国画上也有此情况。”
热爱大自然
两位艺术家都非常热爱大自然,傅雷(1961年9月14日)提醒孩子:“别因为埋头于业务而忘记了你自己定下的目标,别为了音乐的艺术而抛荒生活的艺术”,要“多和大自然与造型艺术接触,无形中能使人恬静中旷达(古人所云‘荡涤胸中尘俗’大概即是此意),维持精神与心理的健康。在众生万物前面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祛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扩大我们的同情心。”周昌谷大有同感,他为之解释道:“大自然:云彩、山、树林、瀑布、雷电、溪流、岩石、河、江、湖……之美;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以及书法艺术、戏剧、电影……艺术之美。”又在一旁注:“潜移默化”四个字,感到意犹未尽,又加注云:“接近大自然,接近造型艺术,人就会健康起来,心就高尚起来。”
做坚强的人
傅雷(1961年7月7日)在信中希望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甚至认为孩子的岳父最了不起的举动“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周昌谷在此感叹地批注:“这个信念,即是傅雷自杀的原因也。”
傅雷安慰孩子(1954年10月2日):“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周昌谷批注:“学习性格坚强。”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
傅雷与周昌谷都是“通才”,知识非常渊博。傅雷(1954年12月4日)写道:“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代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就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傅雷谈到写诗,谈到王国维所言的“隔”,认为曲高和寡。周昌谷批注:“天才不可学,用功可学。”他的勤学、苦学精神与傅雷(1961年5月23日)所言吻合:“‘学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学无术或是浅尝则止的人才会自大自满。”
傅雷谈到京剧表演大师盖叫天练功讲究“慢就是快”和他的“默”,认为盖叫天对艺术有深刻的体会。周昌谷批注:“苦功。”“默:自我检验。”
傅雷认为,弹琴“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周昌谷批注:“绘画也一样,感情也要理性的整理。”
傅雷(1954年8月11日)告诫孩子:“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周昌谷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批注:“给人‘忘恩负义’之感固然不好,但是拉不开面子,被人利用你的‘太重感情’也不好的。”周昌谷从自己的体会去看待社会,他过去是对一切人有求必应,正是拉不开面子造成的被动。
所以要学会拒绝,学会生活。傅雷(1961年5月23日),赞同肖邦“他从来不让出版商剥削,和他们谈判条件从不怕烦……遇到这种情形不能不争……我争的还是一个理而不是钱,争的是一口气而不是为的利。”周昌谷批注:“在艺术上是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上不能做艺术家,否则即是懒汉。”
他们是强者,但又都是谦虚好学之人。傅雷(1953年3月21日)自称:“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畏惧、戒备的感觉。”这句话极像周昌谷所敬重的潘天寿先生语,周昌谷亦如是。
不幸的婚姻和太多与太早的成功是艺
术家最大的敌人
傅雷(1961年6月26日)下了一个让人吃惊又极富哲理的断语:“不幸的婚姻和太多与太早的成功是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此话简直是说到了周昌谷的心坎里,但周昌谷镇定自若地批注:“为真理而艺术,非为名利而艺术也。”
傅雷告诉孩子(1960年8月29日):“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未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妻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话的意义是说,夫妻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也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痛苦。”
周昌谷叹服书道:“早能知此世上就无离婚之悲剧。”又自我解嘲批注道:“夫妻双方都是艺术家,生活是处理不好的,只有一方能为艺术而牺牲才行,有如歌德,有如卓别林。”周昌谷的期待上天没有允诺,他的难言之隐只有在数十年以后的今天,当事人渐渐离世,人们才能拨开迷雾,渐渐看到真相。
傅雷(1955年3月27日)在论及音乐家莫扎特时,深情记述:“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这简直就是周昌谷的写照。读到这里谁能不为旷世天才艺术家而扼腕痛惜。
(作者为浙江大学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