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原文是“Cogito, ergo sum”,翻译成英语是“I think, therefore I am”,中文最常见的翻译是“我思故我在”,但是这个翻译是错的。(甚至原句本身可能都是错的,或者说,过于精简的,笛卡尔本人在沉思录中强调过,这并不真的保证一般意义上的“我”存在,而仅仅是强调主体的存在,这是“语言精简”所不可避免的信息遗失)

说说自己对哲学思想的理解(我思故我在的简单理解)(1)

“我思故我在”是一种蛋疼的文艺翻译方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因为正在思考,所以存在一个思考的主体。“正在思考”要用“现在正在下雨”的方式来理解。英文中是说“It is raining”,然后我们会问“it”是什么?显然,没有一个主体在下雨,“在下雨”就是“在下雨”。同理,对于思考来说,单凭我们现在正在思考的这个事实(这句话仅仅指代这个事实,其表述是有问题的,采用这个表述是因为没有别的替代选项),实际上我们不能说“I am thinking”,我们只能说“It is thinking”。“It”是什么?和上面的一样——仅仅是代指思考这个行为被执行了。而单纯凭借这个,我们是没有办法推断出存在一个“I”的,最多只能得出存在一个“it”。所以笛卡尔这句话某种意义上说是先天上正确的。这就像是“现在有人在读这一句话”永远都是正确的那样。

为什么强调不能用“I”呢?因为这个地方牵扯到了人类意识的结构。首先,我们假设自己的意识具有统一性,其次,我们假设自己的记忆(以及人格)具有同一性,类似的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假设,这些假设都是假设而已,并不完全是正确的结论,而当我们在使用“I”的时候,我们同时还有可能蕴含了一个具有各种各样性质的主体存在。而这是没有办法通过这一点证明的。

说说自己对哲学思想的理解(我思故我在的简单理解)(2)

至于说笛卡尔的问题,其实他的怀疑论是没什么问题的,我思故我在如果解释正确的话也没什么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他用本体论论证证明了上帝存在,然后进一步说上帝不可能欺骗“我”,最后通过上帝打破了怀疑论。而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论证本身是一个无效的论证,因为存在并不是一种一阶属性。

事实上怀疑论不是通过这种朴素的方法来反驳的。认知的基础也要更为复杂一些。

说说自己对哲学思想的理解(我思故我在的简单理解)(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