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传承人邵羽辰(楚风湘韵之常德丝弦)(1)

一把琵琶,几只胡琴,便述说一个故事;数声清唱,些许道白,便成就一段传奇……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的艺术精髓。

常德丝弦简介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一带流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时间约在清代初年。这个曲种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的流传中又形成了以常德为中心的“常德丝弦”、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沙丝弦”、以浏阳为中心的“浏阳丝弦”、以平江为中心的“平江丝弦”、以衡阳为中心的“衡阳丝弦”和以邵阳为中心的“邵阳丝弦”等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以“常德丝弦”最为繁盛。

常德丝弦说唱穿插,以唱为主。它的唱词典雅、曲调优美、结构完整、腔系多样、曲目丰富,是群众性演唱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曲艺形式。常德丝弦拥有100多个传统曲目,大部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建国后,又涌现出《新事多》、《夸货郎》、《骂男人》、《瓜中情》、《待挂的金匾》等大批曲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常德丝弦传承人邵羽辰(楚风湘韵之常德丝弦)(2)

历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艺巨匠们的影响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曾在这里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为常德文化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本地歌舞习俗升到更高的档次。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她上承唐代诗文,有说有唱的形式,借鉴诸宫调、元杂剧、昆曲的音乐格局,从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吸取营养,兼容并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艺术特色

湖南丝弦的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根据所用的唱腔体式可分为“牌子丝弦”和“板子丝弦”两类。其中的“牌子丝弦”以演唱曲牌为主,曲调非常丰富,有源于南北曲的【普天乐】、【清江引】、【一支花】、【小桃红】等,有源于明清之际时调小曲的【银纽丝】、【九连环】、【倒搬桨】、【四大景】等,也有源于其他地方曲种和民歌的【莲花落】、【凤阳调】、【斗把高腔】、【安庆调】等。“板子丝弦”又分为“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风格,“老路”为常德一带流行的本地唱法,风格深沉浑厚,代表性的节目有《雪梅吊孝》和《清风亭》等;“川路”相传在民国初期由四川艺人万斌成传来,风格热烈开朗,演唱俏皮风趣,代表性的节目有《拷红》等。“板子丝弦”的基本唱腔板式有【一流】、【二流】、【三流】等3种。

常德丝弦拥有一百多个传统曲目,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以《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最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涌现出《新事多》、《夸货郎》、《风雪探亲人》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传承意义

常德丝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艺术价值较高。但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目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常德丝弦传承人邵羽辰(楚风湘韵之常德丝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