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1)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2)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3)

早在1935年,文山州富宁县花甲乡那耶村,当地群众就已经使用壮语唱《国际歌》,并代代传唱至今。多年来,这首壮语版的《国际歌》不仅激励着众多边疆各族优秀儿女投身革命、守卫边疆。如今,富宁县将这首壮语《国际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再次唱响,成为推动边疆人民铭记历史、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4)

每逢农闲,拿起针线活的那耶村78岁老人沈廷芬,就会不自觉地唱起这段歌曲。受父辈们的影响,沈廷芬从小就会用壮语哼唱这首国际歌。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已是四代同堂的她,依然喜欢这段激昂的旋律,每唱起这首歌,都会想起那段红色的历史。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5)

1935年,为扩大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边区临委派赵敏、覃永盖等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到花甲、阿用一带活动,但花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与外部交往不多,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为了凝聚革命力量,覃永盖将《国际歌》译为壮语版。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6)

富宁县花甲乡那耶村 汪在祥:“因为这首歌,天下穷苦人就会互相帮助,听着以后就会互相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打败敌人,听着这首歌的就知道是志同道合的人。”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7)

花甲地区逐渐壮大的革命武装镇压了附近村寨的地主恶霸,攻打国民党花甲区公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花甲及其周边村寨的影响。为边区领导机构从谷拉的七村九弄地区向洞波那达、阿用者兰迁移打下了基础。这段历史也成为那耶村教育孩子们最好的教材,因此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8)

富宁县花甲乡那耶小学五年级学生 周应英:“因为我们要铭记历史,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都是红军战士牺牲换来的,所以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9)

多年来,这首壮语版的《国际歌》在那耶村代代相传,如今在这首歌曲的激励下,那耶村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在正阔步向乡村振兴迈进。全村依托红色文化和那耶梯田规划乡村旅游,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10)

富宁县花甲乡那耶村委会副支书 汪京波:“这首壮语版《国际歌》在我们那耶村是一直传唱下来的,特别是近年结合党史学习这块,我们拿壮语版《国际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把他们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下去。结合乡村振兴来建设我们那耶,让我们那耶建设得更美、更好。”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11)

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铭记过去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凝聚起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年以来,富宁县把这首壮语版《国际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的传唱,这首壮语版《国际歌》更进一步得到了推广。今年以来,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在各地传唱壮语版《国际歌》多达80余场。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12)

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副团长 李玉昆:“今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就把壮语版《国际歌》传唱起来,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记住这首歌,也让更多人铭记富宁这段红色的历史。”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13)

如今,这首壮语版《国际歌》在富宁县各地掀起了传唱的热潮,激昂的旋律,将大家带入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让边疆各族群众进一步铭记历史,扎根边疆、心向中央。

本台记者:罗佳贵 罗永伟

编辑:牟星

制作:冯鹤 冯明兰

别担心傣歌完整版翻译(饥寒交迫的奴隶)(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