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5日,真锅淑郎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世纪之初日本政府诺贝尔奖计划,誓言今后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说法又被翻出来,以证明日本令人瞩目的科技发展是政府计划的结果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时隔多年日本人再获物理学诺奖 真锅淑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时隔多年日本人再获物理学诺奖 真锅淑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隔多年日本人再获物理学诺奖 真锅淑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1年10月5日,真锅淑郎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世纪之初日本政府诺贝尔奖计划,誓言今后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说法又被翻出来,以证明日本令人瞩目的科技发展是政府计划的结果。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日本政府从未推出过所谓“诺贝尔奖计划”。一个大国政府如果出台这样一个专门和诺奖较劲的计划,成了还好说,不成只会贻笑大方。“今后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另有出处,那就是日本2001年出台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确实有“50年内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表述,但这只是彰显决心的“励志口号”,计划集中投资的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环保和纳米材料四个领域,都有明确的产业方向。计划的重点是以竞争性的研究资金吸引和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本世纪日本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是山中伸弥,出生于1962年,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推出的2001年也已经39岁了,其他的诺奖得主更谈不上和该计划有什么关系了。

因此,在日本几乎没有人把本世纪以来日本的“诺奖井喷”归功于这一计划,因为时间对不上。

比如,本次获奖的真锅淑郎已经九十高龄,他获奖的成果发表于1960年代,显然和“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毫无关系。而且,真锅淑郎早在1975年已加入了美国国籍,他的主要研究工作都是在美国进行的。此次真锅氏获奖后,日本舆论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会“人才流失”,而不是感谢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发展。

真锅淑郎的美籍身份和高龄获奖可以算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是本世纪获得诺奖的日本科学家,他们中大部分都在1990年代前后获得了主要研究成果,而“第一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是1996年才出台,与这些科研成就扯不上多少关系,遑论2001年制定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2年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更是日本政府、学术界始料未及的“意外事件”。田中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在1985年-1987年间取得的,显然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没有任何关系。更有意思的是,田中耕一不是国立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而是典型的日本工薪族。他在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科技公司岛津制造就职,和掌管科研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无缘。以至于田中耕一获奖后,日本媒体照例向文部科学省查询相关信息,可是文部科学省竟然对这位新出炉的诺奖获得者不甚了了。所以,日本国内也没有人把田中耕一获得诺奖和日本政府的科技政策联系在一起,他的成功获奖应该归功于日本科技企业强大的科研实力。

那么,日本在本世纪“诺奖井喷”真有什么独门秘诀吗?通过分析诺奖得主数量的各国排名,会发现其中的共同规律,日本并非例外。

截止到2020年,历年获得诺贝尔奖得主20人及以上的国家有12个,这是“诺奖竞争榜单”的第一梯队。北美的美加两国都在其列,西欧有欧盟的七国再加瑞士,还有日本和俄国。在“第一梯队”中,除了俄国以外,诺奖强国分布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如果把诺奖得主数量作为科技强国的指标,那么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基本可以划上等号。

而且,从各国发展的历程看,成为经济强国是成为科技强国的前提条件,而不是相反。

日本在1970年代迈入发达国家行列,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成果集中于1990年代,经济实力转化为科技实力用了近20年时间。这一点和美国的科技发展轨迹是很相似。美国1907年就出了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但是直到二战后才在诺奖名单上频频出现。而美国经济跻身全球一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0年代,也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转化期。此外,德国的情况也和美、日相似。

从时间线分析,是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实力提升,从经济实力转化为科技实力大约需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时间。

有了经济基础,还需要人口基础相配合。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有八个出现在“诺奖竞争榜单”第一梯队的12国中。“诺奖竞争榜单”排名前四的美、英、德、法都是发达国家中的人口大国,排名第五的是“诺奖主场”的瑞典。主要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也是发达国家中“唯二”人口破亿的国家日本,排名仅次于瑞典。这也不难理解,经济发达为科研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此前提下人口数量是培育、挑选顶尖科研人员的基数。

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水平、科研环境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政府相关政策与之息息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主导科研是科技实力提升的捷径。日本科学界就对政府主导科研颇多批评,其中也包括了被一些人奉为典范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18年,京都大学的本庶佑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和京都大学校长山极寿一“一唱一和”,两人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近年来日本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其中就包括“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本庶佑教授主张“不要迷信于定论和权威,也不要唯教条是从”,并不认为这些政府计划对自己的获奖有什么促进作用。

当然,“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或许有可借鉴之处,但是绝非本世纪日本“诺奖井喷”的原因,更不是神乎其神的发展捷径。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没有捷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缺一不可,此外就是保障科研的良好环境——既能给本庶佑教授科研自主的空间,又能让田中耕一这样的工薪族在企业科研中大展拳脚。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关不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