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客观第三方研究,为您筛选优质上市公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光学科技未来5年前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光学科技未来5年前景(国内工业视觉龙头)

光学科技未来5年前景

独立客观第三方研究,为您筛选优质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688400 综合评级:A

一、主营业务 评分:70

1、业务分析:公司从代理业务起家,主要代理海外高端的光纤器件,包括光放大器、光平台、家庭网终端、蜂巢网管等,另一方面是代理高端光学器件,如相机、光源等,两者均属于工业应用领域范畴,虽然技术上共通性较弱,但是客户资源协同效应较强。2019-2021年,公司代理业务占比分别是44.89%、46.60%和39.48%,仍然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公司代理业务一般是负责海外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技术服务、维护等,因为器件比较小,又聚焦在细分领域,下游涉及客户数量众多、现场安装调试、客户定制化需求也非常多,故而必须依靠有技术背景的代理商来协助原厂家。公司又基于海外代理的长期经验和技术积累,研发了自主的软件、部分相机、部分光源等产品,同时基于器件向

下游模块进行了延伸,为客户提供成熟的模块也用到了自产的器件,逐步提升自产产品的比例。

公司构建了自主的智能软件、智能算法、先进光学与计算成像、自动化精密控制等四大技术平台,主要解决不同下游应用的共性、通用性、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研究开发,已具有基础、定位、测量、检测、识别、颜色、3D、深度学习和图形用户界面等9个技术模块、18个算法库和100余个算法工具,可实现工业视觉行业定位、测量、检测和识别应用全覆盖,在AI算法方面支持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可支撑公司在多个行业快速推出应用产品。

机器视觉具有识别、定位、测量、检测四大功能,从技术实现难度来看,四大功能实现的难度依次递增。机器视觉相比于人类视觉在高精度、高速度、高适应、高可靠、感光范围,尤其是数据采集与信息集成上具有多方面领先优势;在被检测物品移动速度快、精确性要求高和工作重复性较高的场景下,机器视觉设备相比人眼工作效率提升明显,将有效助力以加工与组装为代表的生产智能化、以量测与检测为代表的检测智能化,以识别与追踪为代表的物流智能化,最终实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替人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工难和用工难、降低成本的必然之选。未来机器视觉应用普及率的提升(对人工的替代)、应用领域的拓展也将是行业主要增长逻辑,而公司凭借在应用端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构建了核心竞争力,未来有望高于行业实现稳定增长。

2、行业竞争格局: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统计,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的集中度有所下降,销售额排名前五的企业销售额合计占整体销售额的比例从2019年的33%下降至2020年的30.1%; 2020年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8家公司的总部位于中国,但是仍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海外龙头为美国康耐视、日本基恩士,国内主要厂商包括大恒科技、天准科技、精测电子、华兴源创、奥普特、宝视纳视觉技术等,华兴源创和精测电子偏向设备端(大集成),奥普特偏向上游器件,公司则处于两者之间属于器件代理服务、组件集成,服务的客户数量也会更多,因此虽然是同行,竞争环境并不一致。

光纤器件主要包括超高速光模块、波长选择光开关、超连续谱光源、特种光纤、特种光栅等产品,主要厂商包括II-VI、NKT Photonics、TeraXion等;光纤仪器包括特种光纤熔接机、测试仪表等产品,主要厂商包括Fujikura、EXFO等。目前,境内厂商产品与境外厂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中国市场高端光纤器件与仪器主要由境外厂商主导。公司代理上述境外著名品牌,协助其在中国区开展市场拓展、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本地化维护与维修等增值服务。光接入网是光通信行业另一个重要的细分领域,公司主要面向国内外广电行业客户,国内主要厂商包括万隆股份、无锡雷华、成都康特和路通视信等企业。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0年公司位列中国广电接入网设备企业前五名,市场份额为7%,这块业务竞争优势并不突出,公司以代理为主。

3、行业发展前景:工业生产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视觉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展,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未来随着国内智能化的升级改造,行业空间将不断打开,同时国内器件厂商的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未来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公司长期深耕国内市场,客户资源丰富、项目实施经验积累深厚,规模上已经取得国内领先,未来有望实现平稳的业绩增长。

4、公司业绩增长逻辑:(1)国产替代;(2)行业稳定、快速增长;(3)代理业务占比下降、自产业务比例提升,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文中方框内文字均为正文的数据补充,可作略读

·简介:成立日期:2002年;办公所在地:北京;

·业务占比:光纤器件与仪器31.15%(毛利率26.43%)、智能视觉装备28.99%(毛利率38.35%)、可配置视觉系统24.7%(毛利率38.2%)、视觉器件8.33%(毛利率26.54%)、光接入网设备4.98%(毛利率26.44%);

出口5.22%

·产品及用途:

1、代理业务

(1)光纤器件与仪器

公司长期从事光纤器件与仪器的代理业务,持续扎根光纤技术应用的5大主要领域(电信通信、数据通信、科学通信、光纤激光、光纤传感)。具体产品包括:LTRAN 光放大器(用于前端机房FTTX接入网络;光信号放大,实现更长距离传输和更大范围覆盖)、光平台(主要用于各分机房有线电视光信号传输;平台支持光发、光放、光开关等多种业务板卡,大大节省机房机柜空间)、Cable TRAN MoCA家庭网终端(用于用户家庭内部,属于家庭网侧设备)、SUPER TRAN、PON ONU(用于接入网络,作为运营商信息接入终端)、蜂巢网管(用于网元的管理和运维)。

(2)视觉器件

公司与国际知名机器视觉器件企业战略合作,为国内客户提供国际知名的视觉器件产品的代理销售及技术支持服务(Teledyne Dalsa、FLIR Integrated Imaging Solutions等),共同开拓中国市场,集成了全球范围优秀的X光、紫外、可见光、短中长波红外成像器件产品资源。

2、自产产品:公司外采的视觉器件既用于直接对外代理销售,又用于自主生产,除代理销售外,公司结合特定下游行业的特点和需求,自主研发了特色相机、特种相机以及特色专属光源,可用于可配置视觉系统和智能视觉装备产品之中,基本不直接对外销售。

·销售模式:直销(90.68%)为主,经销为辅;

·商业模式:2B模式,客户以工商企业为主;

·上下游:上游采购光纤器件与仪器、成像器件(相机、镜头、光学镜片、成像传感器、光源等)、电气类(低压电器、电机、线缆、传感器、PLC控制系统及其相应模块、电源、计算机类、机械臂等)、通信器件(ONU、光探测器、泵浦激光器、射频激光器、光分路器、隔离器、光开关、耦合器等)、柜台类、电子类、结构类,下游应用至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印刷包装、新能源、影视动漫、科学图像、轨道交通等领域;

·主要客户: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占比25.1%,鸿海精密收入1.1亿元;其他重点客户包括:中国信通科技集团、京东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瑞声科技、新亚制程等。

·行业地位: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统计,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公司在中国机器视觉行业销售额连续排名第一。另据CINNOResearch统计,2020年公司在中国消费电子可配置视觉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22.4%,位列行业第三,仅次于康耐视和基恩士。

·竞争对手:

1、机器视觉器件及可配置视觉系统:康耐视、基恩士、大恒集团北京图像视觉分公司(大恒科技)、天准科技、奥普特、宝视纳视觉技术等;

2、智能视觉装备:Young Woo DSP、精测电子、华兴源创、大恒图像、ISRA VISION等;

3、光接入网领域:万隆光电、路通视信等;

·行业核心竞争力:1、产品性能指标;2、规模与成本优势;3、代理服务与技术支持网络;

·行业发展趋势:

1、自动化需求快速增长:生产端方面,新冠疫情改变了工厂的生产模式,加快了制造商对工厂自动化的推进速度;需求端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智能制造等领域对机器视觉的需求量大增,机器视觉产品的应用不断拓展。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销售额达到163亿元,同比增长34.5%,增速较2020年提升了22.2%;2、机器视觉加速智能制造生产:机器视觉 AI,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让机器取代人工,帮助制造业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工业4.0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的刚需。目前在工业生产线上,人眼在精度、效率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加之国内就业人口数量增长放缓、老年人口占比上升、用工成本上涨、疫情影响常态化,都使机器视觉产品成为智能制造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的刚需。

3、国内机器视觉渗透率较低,市场空间巨大,且增速远快于全球市场:据《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研究报告》(2022)统计,机器视觉的下游应用以制造业为主,销售额排名前五的下游制造业应用行业分别为消费电子、锂电、半导体(含PCB)、电气/电子(半导体除外)和汽车行业,占制造业应用行业销售额合计的比例分别为27.5%、13.5%、13.0%、8.3%和8.0%,其中,电子/电气行业是目前中国机器视觉行业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2020年其销售额占比为52.90%; 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9年,德国、美国、全球、中国机器视觉密度分别为0.16%、0.12%、0.07%、0.03%,中国机器视觉密度远低于德美,中国机器视觉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4、机器视觉成长空间巨大:据MarketsandMarkets统计,2010-2020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由31.7亿美元增至107亿美元,CAGR为12.9%;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147亿美元,2020-2025年CAGR为6.6%。预计2021年至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CAGR为28%,至2025年销售额将达393亿元,增速显著远快于全球。如果考虑整合自动化能力与产品模块后,传统机器视觉可进入智能视觉装备这一新市场领域,按照国际经验,对应市场空间会放大7-8倍,即2025年视觉装备可参与市场空间为3000亿左右。

·其他重要事项: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投资长光辰芯,开展国内高端CMOS成像芯片研发。

二、公司治理 评分:75

1、大股东及高管:大股东技术背景出身,夫妇二人直接持股48.28%,高管直接持股约7000万股,占比约15.12%,四家员工持股平台宁波凌杰(794.7万股)、宁波凌光(689.5万股)、宁波凌视(587.5万股)、宁波凌诚(521.5万股),合计持股约5.67%。公司内部持股近七成,高管薪酬超百万,整体激励十分充足。

2、员工构成:以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为主,公司整体资产较轻,偏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类型,属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公司人均创收超132万,人均净利润超9万,在同行中属于中等水平。

3、机构持股:新股上市,上市前获得风投注资,受到一定关注。

4、股东责任(融资与分红):上市融资额高达22.7亿元,足以支撑未来几年的发展。

·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3.2%;股权质押率:0%

·管理层年龄:45岁,高管及员工持股:%

·员工总数:2022年上半年1842人( 215)1627:技术686( 96),生产157,销售283;本科学历以上:1126;

·人均产出:2021年人均营收:132.2万元;人均净利润:9.33万元;

·融资分红:2022年上市,累计融资(1次):22.7亿;

三、财务分析 评分:70

1、资产负债表(重点科目):公司上市后账面现金超23亿元,非常充裕,应收账款和存货占营业收入比例偏高,尤其是应收账款已经超过十亿元,计提比例为常规的5%、10%、30%、50%、75%、100%,每年公司坏账计提会侵蚀不少的利润,好在客户整体较为分散,但是公司也需针对客户进行充分的筛选方可,同时巨额的应收账款也说明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较弱。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投入量不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有息负债约2.6亿元,偿债压力不大;合同负债有显著下降,一方面或是因为在手订单增速下滑,另一方面可能是季节性因素造成。负债率约为46%,整体资产结构健康,但是在上市前资产流动性较差、应收账款金额太高。

2、利润表(重点科目):2020年疫情加速了全球智能化进程,公司也因此受益,近几年营收和净利润维持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疫情影响,生产和交付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仍然实现逆势增长,其中消费电子和新能源领域的收入贡献分别为2.89亿元、0.48亿元,同比增长42.76%和108.16%。后续随着疫情的逐步放开、国内智能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仍有望维持一定的增速。

3、重点财务指标分析:公司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11%附近,2022年上市后有所摊薄,毛利率整体维持在34%-35%区间,整体表现十分稳定,近三年净利润率则体现出小幅下滑趋势,主要还是因为费用率的提升,尤其在销售端和研发侧,2022年后净利润率或有望探底回升,但是基于公司劳动密集属性,预计提升空间也非常有限。

·资产负债表(2022年H1):货币资金23.07,应收账款10.9( 1.9),预付款0.49,存货4.94,其他流动资产0.56;长期股权投资1.25,固定资产2.49,在建工程1.49( 0.61),无形资产0.2;短期借款2.6( 1),应付账款5.64,合同负债0.92(-0.51),长期借款0.24;股本4.5,未分利润3.8,净资产34.51,总资产47.26,负债率46.45%;会计师审计费用:120万元;

·利润表(2022年H1):营业收入12.89( 13.4%),营业成本8.3,销售费用1.29( 20.06%),管理费用0.91( 2.66%),研发费用1.74( 34.04%),财务费用0.07( 73%),其他收益0.25( 17.72%),投资收益0.14( 64.33%),信用减值-0.12,资产减值-0.09;净利润0.79( 28.46%);

·核心指标(2019-2022年H1):净资产收益率:7.43%、13.25%、11.94%、4.95%;每股收益:NA、0.37、0.48、0.22;毛利率:34.29%、34.57%、33.38%、35.58%;净利润率:2.6%、7.52%、7.05%、6.15%;

四、成长性及估值分析 评分:70

1、成长性:考虑到国内智能化程度相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机器视觉又是智能化的关键器件,公司作为国产行业龙头,未来有望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2、估值水平:基于公司未来成长预期以及盈利能力,赋予公司25-35倍合理市盈率。

3、发展潜力:公司虽然有望维持一定的增速,提升空间也比较大,但是公司的业务更加偏向集成,盈利能力既受上游核心器件的约束,下游又被客户延迟付款、销售过程中也有较高的销售费用和技术维护费,整体来说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不强,未来盈利能力空间也将受限,三五年周期来看,百亿市值或是合理的区间。

·预测假设:营收增长:15%、20%、25%;净利润率:6.5%、6.8%、7%

·营收假设:2022E:28;2023E:34;2024E:42;

·净利假设:2022E:1.8;2023E:2.3;2024E:2.9;(即达到条件时对应市值,须根据实际数据调整)

·影响公司利润核心要素:1、疫情影响;2、工业景气度;3、费用率控制;4、坏账控制;

·市盈率假设:25-35倍

·2024年估值假设:75-105亿;当前估值假设:50-65亿(基于25%/年收益预期);价格区间:10-14元/股(未除权、除息);

五、投资逻辑及风险提示

1、投资逻辑:(1)行业快速发展;(2)业绩有望稳定增长;(3)自产率提升。

2、核心竞争力:(1)规模优势;(2)销售网络优势;(3)技术领先优势。

3、风险提示:(1)产品价格下降;(2)原材料价格上涨;(3)人民币升值。

·核心竞争力

1、成熟专业的研发团队及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程化产品的开发目标,组建了一支行业应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重点高校。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团队共计68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7.24%。

2、全面的产业链上游能力布局

机器视觉产业链的上游包括芯片、相机、镜头、光源等硬件及算法软件。其中,算法软件是机器视觉灵魂。在算法上,2005年,公司启动研发核心算法库VisionWARE,到2021年,将该算法库迭代至5.0版本。截至目前,公司已具有基础、定位、测量、检测、识别、颜色、3D、深度学习和图形用户界面等9个技术模块、18个算法库和100余个算法工具,可实现工业视觉行业定位、测量、检测和识别应用全覆盖,在AI算法方面支持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3、构建四大技术平台形成对下游应用的快速拓展能力

公司构建了自主的智能软件、智能算法、先进光学与计算成像、自动化精密控制等四大技术平台,可支撑公司在多个行业快速推出应用产品。四大技术平台主要解决不同下游应用的共性、通用性、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研究开发,公司可以快速适配客户应用需求,推出特定行业产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市场需求响应速度。

4、下游客户工艺制程的深度理解和提供相应解决方案能力

公司的主要客户为行业龙头公司,如工业富联、京东方、歌尔股份、瑞声科技、华星光电、维信诺、福莱特、宁德时代、信义集团等。行业龙头客户为公司解决下游应用的大场景、复杂工艺、典型制程需求提供了难得和极佳的实践价值,公司借此形成了多款融合视觉检测和自动处理能力的智能化产品,推出了大量智能视觉检测和量测设备。

智能装备以机器视觉的感知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为核心,在视觉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将设计、生产、检测过程集成闭环,可实现多种功能。公司通过深刻理解和把握工业客户精度、效率、品质提升的核心需求,研发了消费电子精密装配/加工智能对位/测量/检测系统、印钞/标签/软包装/彩盒单张高速在线质量检测装备、LCD/OLED/MiniLED/MicroLED显示屏全自动质量检测装备等产品,持续通过创新产品推动产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

·风险提示

1、产品开发无法满足下游应用需求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技术革新频繁的特征,其下游行业的应用需求也处于高速迭代期,因此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如何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多元化的产品从而服务于客户,是公司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公司所处行业可覆盖新型显示、消费电子、锂电、半导体、PCB和汽车等众多下游应用行业。因这些下游应用行业普遍具有技术密集、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等特征。如果未来公司的设计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无法匹配下游行业应用需求的迭代速度,或公司未能成功将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贸易政策、贸易摩擦带来的境外采购风险

一方面,公司经营境外品牌的代理销售业务;另一方面,公司采购部分境外品牌的相机、镜头、采集卡、芯片等器件作为自主产品的原材料。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相关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此外,个别高端线阵相机由于其芯片存在技术垄断,所以仍依赖境外供应商供货,该部分依赖产品影响智能视觉装备产品在光伏玻璃检测领域的应用。如果国际贸易局势和政策发生重大变动,或境外知名厂商取消与公司的合作,而公司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替代供应商,公司的自主业务和代理业务均会受到影响。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境外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1.48%、62.61%和52.68%,一方面系公司经营境外品牌的代理销售业务,另一方面系公司采购部分境外品牌的相机、镜头、采集卡、芯片等器件作为自主产品的原材料。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在工业人工智能的时代潮流下,行业需求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的新兴厂商甚至传统自动化企业进入机器视觉行业,公司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4、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营业绩的风险

当前,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存在反复的情况,可能造成宏观经济持续下行。2022年二季度,受到华东地区、北京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影响,公司及位于上海的子公司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公司部分客户处于停工停产状态,公司产品销售及交付均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公司部分进口原材料与器件,因通过上海清关,导致入库时间延迟,生产进度存在不确定性等。若未来上述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得到全面控制,公司业绩将存在受到负面影响的风险。

5、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及无法及时回收的风险

2019年末、2020年末和2021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48375万元、60130万元和87951万元,其中逾期一年以上余额分别为5374万元、2055万元和4482万元,占比11.11%、3.42%和5.10%,可能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损失。

六、公司总评 (总分71)

公司是国内机器视觉代理和集成业务龙头,占领了国内近20%的市场份额,老板技术背景以代理业务起家,逐步朝自主产品和下游模块在延伸,目前自主产品业务比近六成,盈利能力逐步增强。整体而言,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长时间服务国内智能生产,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资源、服务经验、良好的市场口碑,这也是公司能推出自主产品的核心,但是公司在上游器件的技术突破还不够,高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下游又不能完成大集成朝一体化设备发展,因此卡在中间的模块环节,受困上下游的挤压。虽然公司毛利率比较稳定,但是费用率较高(技术服务、市场拓展等),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如果未来公司不能突破模块的约束,向上游取得技术突破或者向下游设备发展,那么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瓶颈也将限制公司的发展,估值也很难有提升。

评级标准:AAA≥85、AA:77-84、A:70-76;BBB:60-69,BB:55-59,B:50-54;CCC及以下≤49

郑重声明:评级及评分仅为个人观点,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证券买卖建议,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川谷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