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的兴趣点,向来因人而异,比如,在当代老生的唱腔里,我时不时就听耿其昌他的唱腔很雅化,许多年一路听下来,我很是欣赏这一点当然,以这个成语做题目,还不仅仅由于我们的京剧名家,是一位余派老生的缘故耿其昌的音像作品,已经出了很多种,然而,它们仍然不能替代这册《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的意义因为它几乎就是一位京剧名家六十载从艺生涯的缩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京剧名段耿其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名段耿其昌(余音绕梁评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

京剧名段耿其昌

艺术欣赏的兴趣点,向来因人而异,比如,在当代老生的唱腔里,我时不时就听耿其昌。他的唱腔很雅化,许多年一路听下来,我很是欣赏这一点。当然,以这个成语做题目,还不仅仅由于我们的京剧名家,是一位余派老生的缘故。耿其昌的音像作品,已经出了很多种,然而,它们仍然不能替代这册《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的意义。因为它几乎就是一位京剧名家六十载从艺生涯的缩写。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每一段唱腔之后,都有耿其昌所写的《一席话》。这些文字,篇幅都不长,但是这里面,却有着十分动人的记述,比如关于《沙桥饯别》这一段,便很有代表性——“此戏我先后学自李世霖、刘增复两位先生。‘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则是我二十多岁时,王瑞芝先生亲授的。1968年,我调入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直到1978年离开,其间常在王先生那里吊嗓子,说唱腔。除去几个现代戏以外,他还给我说过许多老戏的唱段。‘文革’中期,允许在练声时唱老戏唱段了,以提高现代戏的演唱水平。那时每次演出前,王先生都特意到后台,为各位主演操琴开声。谭元寿、马长礼老师基本都是唱‘提龙笔’和‘老眼昏花’这两段,我自然也不例外。因为王先生讲,以前余叔岩先生演出前,就爱用这两段唱腔开声,所以,大家都继承了这个传统。”数十篇内容不同的《一席话》,大都以这样言之有物的细节,记述了唱腔的来历、流派的异同与受教的过程,而王瑞芝等前辈先生的形象,对人尤其触动。据我粗略计算,按照唱腔的排列顺序,耿其昌的笔下,竟有30多位老师的名字,一一出现在充满了无限感恩的语句之中。由此可以说,名师固然不凡,但这样的良师,更为可敬,正是他们倾尽了对传统艺术的一片精诚,才成全了令人瞩望的京剧高足。

《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里,有一张耿其昌少年时期,启蒙老师陈斌雨先生给其说戏的老照片。照片上,戴着髯口的耿其昌,正拉开身架做着造型状,陈斌雨先生则在旁边手把手地矫正着他的一招一式,围在四周的,是另外三名十分投入的小同学。这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放在如今的这册唱腔精选里,实在是含义深长。它让人想到了60年时光的跨度,也想到了什么才叫作代际的传承。耿其昌担纲过林林总总的经典剧目,轻松愉悦的《游龙戏凤》,声情跌宕的《四郎探母》,行腔庄正的《沙桥饯别》,以及技巧繁难的《坐楼杀惜》,都曾各臻其神。如果说那些戏里的老生角色都各有亮色的话,那么,这些人物身上最为关键的一抹,正来自于光影浮动的昨天。

说到耿其昌的众多剧目,人们自然会想到他与李维康的合作,因为这一双梨园俪侣的珠联璧合,早已经久负佳评。其实,即便是不与李维康联袂演出,耿其昌也一直在独当一面。《白帝城》里的老生,就没有青衣配戏,但耿其昌的刘备,依然非同凡响。在让人动容“哭灵牌”里,幕帐是白的,道具是白的,加上满台的衣冠似雪,悲剧色彩的营造,直教人惊诧前人的高明。正是在这不寒而栗的肃穆气氛里,耿其昌的那段“白甲白盔白旗号”,唱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浸透了世事的兴亡与人生的悲悯,我至今难忘他那声道尽悲凉的高音一挑。当然,有十分默契的艺术搭档,不同的行当当然就会相得益彰,一如在这对梨园俪侣的合作中,又多了一位优秀琴师王彩云——就是这一册经典唱腔的整理者,这样的合作,简直就是绫间错彩,锦上添花。

在30多篇《一席话》中,耿其昌很谦虚,除了讲述对每段唱腔的理解与体会,并没有提到自己是怎样“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然而,有一些梨园轶事,在他的心中,想必早已是落地生根。《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的封三处,还嵌有唱腔光碟共五张。不过,现在再听耿其昌,其实很方便,这本唱腔精选的多数唱段,手机里都能听得到,只要稍加操作,叫作“喜马拉雅”的菜单,便会提供高品质的环绕立体声。如前所说,我就是时不时地这样听——听耿其昌从前贤那里继承而来的余音袅袅,并联想着中国京剧所创造的邈远时空。

(作者:刘郎,为电视纪录片资深编导、高级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