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绘画大师,也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法兰西三剑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曾留学法国,他们还都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同学,他们是把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与西方抽象绘画艺术融合得最为完美的画家,而他们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恩师,那就是“杭州艺专”教授兼西画系主任吴大羽。
吴大羽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也是林风眠在出任“国立艺术院”和“杭州艺专”校长时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二人艺术价值取向相同,其坎坷的命运也颇为相似,但吴大羽生前寂寞无闻,直到其死后30年,才被当作“出土文物”挖掘出来。
吴大羽
吴大羽(1903—1988)原名吴待,江苏宜兴人,1903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殷实之家,父亲吴冠儒以教书课童为业,吴大羽因是家中10兄妹中最小的一个而备受宠爱。
吴大羽祖父是一个画师,其从小耳濡目染并经常模仿涂鸦,尤其喜欢画各种花卉,因此在吴大羽遗存的绘画作品中,以花卉为题材的画作也就特别多。
吴大羽父亲病故后由其大哥吴子政当家,他在大哥的支持下前往上海师从著名画家张聿光学画,张聿光当时在“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担任教授。
1920年,吴大羽经张聿光推荐进入上海《申报》馆担任美术编辑,曾在《申报》上发表过漫画、短文、诗篇等,并与上海许多文化人有过交集,在上海漫画界也是小有名气。
吴大羽早期漫画
1922年7月,吴大羽变卖部分祖产自费前往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留学,师从鲁勒教授学习油画,并与来自广东的林风眠和林文铮结为好友,吴大羽还曾入布德尔教授工作室学习雕塑,并曾得到法国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之一乔治·勃拉克的指导。
1924年1月底,吴大羽与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曾一鲁、唐隽等留法学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霍普斯学会”,也称“阿波罗学会”,后来又改称“海外艺术运动社”,林文铮被推举为会长。
当年5月21日,“霍普斯学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了“中国美术展览会”,吴大羽是最先入选的画家之一,而他所展出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林风眠曾以“非凡的色彩画家”、“宏伟的创造力”等词语来点赞,其他参展者还有林风眠、徐悲鸿、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曾一鲁、唐隽、方君璧等画家。
左起: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
1925年3月,吴大羽自取“大道无朋,感君相知”之意,并以“朋”字去掉两撇,定“大羽”之名为艺名,并从此以吴大羽之名行世。
1927年秋,吴大羽与林文铮、刘既漂等人结伴回国,受聘出任私立上海新华艺术学院教授,这所私立学校创办于1926年,张聿光是学校创始人之一,该校也曾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著名学府。
1928年3月,吴大羽协助林风眠等人在杭州筹备成立了国立艺术院,由林风眠出任院长,林文铮出任教务长兼美术史教授,吴大羽出任西画系主任兼专任教授,刘既漂出任建筑设计系教授兼主任,李金发出任雕塑系教授兼主任,另外还延聘了一些名画家任教,由于是国立艺术院校,而学校又设在西湖旁边,一时名震海内外。
这一年8月,吴大羽与寿懿琳结婚,证婚人为教育家马叙伦,人逢喜事精神爽,吴大羽可谓是事业家庭双丰收,这也让他的创作灵感迸发,相继创作了《窗前裸妇》、《倒鼎》、《新新旅馆》、《柳》、《春》、《渔船》等油画作品,其中以《窗前裸妇》最为著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床前裸妇》
吴大羽还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人组织创办了“艺术运动社”,这是一个以国立艺术院教师为基础成员的全国性艺术团体,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亚波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研究美学理论与创作教学的刊物。
1929年8月,由“艺术运动社”组织的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吴大羽创作的《渔船》、《倒鼎》参加了展出,有人评论吴大羽的油画吸收了法国印象派的技法,尤其比较重视色彩的光色效果,这一评论可谓道出了吴大羽绘画的特点。
1929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国立艺术院被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制改为六年,预科三年,正科三年。
1934年春,“艺术运动社”第四次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中法友谊礼堂举行,吴大羽展出了大幅作品《汲水》,作品不仅仅是追求物象的外表描述,而更多的是一种凭籍,让棕红色的汲水人的背部和蓝绿色的树丛相互照应和衬托,进而散发出色彩的魅力,而另一幅油画作品《女孩坐像》,还被上海《良友》画报刊登。
《女孩坐像》
1935年,吴大羽创作了大幅油画《凯旋图》,作品了表现岳飞奉诏班师,百姓们捆住岳飞的座椅祈求留下抗金时的场景,明显借鉴了德拉克洛瓦的《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岳飞身穿橘黄色袍子,旗帜是朱红色的,道旁身穿白色的老妇人起了辅助作用,天空微蓝的冷调冲破了暖色一统之格局,画幅上题字“相公去,吾辈无噍类矣”。
1936年,吴大羽创作了《孙中山演讲图》,这也是大幅作品,孙中山穿着染有淡紫色的白大褂,他与草地上的人群都以大片森林为背景,浸沐在一片微冷的色调之中。
这一年,吴冠中、罗工柳、张权等人考入杭州艺专高职部,而在此之前,赵无极和朱德群也已经相继入校,至此,“法兰西三剑客”齐聚于吴大羽门下。
当时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可谓大师云集,诸如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常书鸿、刘开渠、李超士、蔡威廉、方干民、法国画家克罗多等,但以教授油画的吴大羽威望最高,他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作品中强烈的个性特征及色彩之绚丽,另一方面就是其授课的魅力。
杭州艺专教师合影
吴大羽不但是学生心中的“男神”,更是杭州艺专的一面旗帜,林风眠一直致力于推行西化艺术运动,以期改革中国的艺术,而吴大羽是最好的实践者,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好,但还是影响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学生,吴大羽对具有绘画天赋又格外用功的学生格外垂青,经常进行特别的指导,并督促他们到西湖边上写生。
1937年11月,日本军队进逼杭州,杭州艺专师生被迫迁徙逃难,吴大羽携家人随学校一起迁徙至浙江诸暨、金华,再到江西贵溪的龙虎山,但在向湖南方向行进时,吴大羽一家离开学校的迁徙队伍,自行至湖南长沙,又经贵阳抵达云南昆明。
吴大羽夫妇与女儿合影
1939年秋,由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组建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由湖南沅陵迁至云南昆明复课,尽管吴大羽一家也在昆明,但时任校长滕固却没有向吴大羽发出聘书,吴大羽也就没有回校执教,但吴冠中、朱德群等同学却经常光顾吴大羽家,说服和动员吴大羽回校而未能如愿。
1940年夏,吴大羽携妻女从昆明经香港回到上海,居住在法租界福煦路其岳父寿拜庚家中,一直到抗战胜利,吴大羽一家都隐居在这里。
吴大羽夫妇与女儿合影
1941年至1942年间,国立艺专又先后迁至四川璧山和重庆沙坪坝,时任校长吕风子应学生朱德群、吴冠中等学生的请求,写信邀请吴大羽回校执教并寄去路费,但终因从上海沦陷区到陪都重庆之路太艰难了,吴大羽还是没有能够应聘回校任教。
但是吴大羽却始终与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学生保持书信联系,而信中所谈也大都是艺术理论见解与指导等方面的内容,犹如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吴冠中不但把吴大羽的书信当作艺术上的圣经,而且还当作自己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直到文革时期,才不得不亲手毁掉了这些书信,以避免给身处逆境的吴大羽带来麻烦,所幸的是吴大羽自己还保留着写给学生书信的底稿,使一部分书信内容得以重见天日,实在是堪称奇迹。
1944年7月,潘天寿出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已经留校担任助教的赵无极,在重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办了《中国现代绘画联展》,展出了林风眠、吴大羽、关良、丁衍庸、李仲生、方干民、赵无极等画家的作品。
1946年暑期,国立艺专分别迁回杭州和北京复校,潘天寿向吴大羽发出邀请函,聘请其担任西画教授,但吴大羽回校执教尚不足半月,潘天寿就辞去校长职务,由汪日章继任,在西画系一些教授的斡旋之下,汪日章续聘吴大羽继续担任教授并兼西画系主任,这是吴大羽时隔10年之后,再一次出任西画系主任,其当年学生丁天缺担任其助教,吴大羽创作了油画《船夫曲》。
吴大羽夫妇与赵无极夫妇合影
1948年2月,赵无极携妻子谢景兰赴法国留学,赵无极在临行之前与吴大羽告别,而此前不久,吴冠中已经考取公费赴法留学资格,比赵无极早一年赴法留学了。
1949年5月,吴大羽岳父携全家前往台湾定居,曾劝说吴大羽一家同去,但吴大羽没有接受岳父的意见,而是决定继续留在上海,依旧居住在岳父留下的寓所里。
吴大羽全家福
1949年8月,刘开渠、江丰、郑野夫、彦涵、莫朴、庞薰琹等一些进步艺术工作者被杭州军管会派遣接收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刘开渠出任校长后,开始有意缩减吴大羽的课程,不断对其边缘化,并从1950年春季开始不再给吴大羽排课,实际上是剥夺了吴大羽的教学权力。
刘开渠以吴大羽艺术表现趋向形式主义且作风特异,不符合学校新教学方针,并且经常留居上海,不参加教职员学习生活为由,将吴大羽解聘,刘开渠此举在今天看来,绝对是令人匪夷所思,毕竟他们都是多年的同事,或许刘开渠也是迫于无奈之举。
五十年代的吴大羽
失去工作的吴大羽蜗居在上海家中,只能靠变卖家中一些值钱的物品维持生活,要知道那个年代,一个人没有了工作单位,也就没有了工资收入,要想在上海生活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而此时的吴大羽已经年近半百,除了绘画也别无所长,靠卖画为生都不可能,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书画交易市场,即便有交易市场,吴大羽的绘画作品也卖不出价钱,因为那个时期很少有收藏者,也无人能够真正认识和懂得吴大羽绘画作品的价值。
林风眠也很快就离开了他所创建的学校,这两位建校元老都失去了工作,并被彻底的边缘化,成为一对绘画艺术上的难兄难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