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

锺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我正待寻觅归路,忽见一个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忙拦住他。他倒也停了车。可是我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忽然醒了。锺书在我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呢。

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于是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耄耋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用朴实而眷美的文字将温馨的一家人点滴细碎的生活印记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先生于92岁高龄的时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了这部回忆录《我们仨》。

流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1)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看到这里,我不禁流泪,思绪万千,久久意难平。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对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尽管坎坷,可都凭着那一股顽固的呆气一步步挺了过来。

流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2)

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执着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看书中平淡的字字句句所蹦出的美好,虽然会感动会流泪,可是我知道,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是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去平复的。

书中没有说教,没讲大道理,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行云流水地给我们讲述了一家三口这些年的生活。牛津留学、结婚生女、国家动荡、上海沦陷、解放、……,经历了不少苦难,不仅仅是他们的,更是那个年代人的。

流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3)

虽然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去世了,但是杨绛还在,带着那些幸福而美好的记忆,并把它们书写了下来,让世人看到,让我们永远相信美好幸福的存在。

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然,试问,当今世上能有几人能与相爱的人相濡以沫,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最重要的是,在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不要紧”,而且为了锺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成为灶下俾,在锺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令人动容啊!

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她做的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

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弥香。

流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4)

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她是文学家,是翻译家,然而她说她更愿意做的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于是当她目睹了让她牵心挂肚的唯一的女儿,在死亡的路上挣扎时,她是什么感觉呢?不要说是死亡路上的折磨让她痛彻心骨,就是平时女儿一个小小的摔倒也是会让她心里禁不住受惊吓。当看护了半生的女儿最后抗挣不过狰狞的死神,终于永远离她而去时,那种痛足以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悲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说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会心里流血。先是一个血泡,继而又是几个,最后是心里盖满了血泡,老人一颗的心变成全是血泡,痛苦可想而知。

然而等不到在时间的流失里慢慢愈合伤口,仅仅一年后,她的爱人钱钟书,她的相守一生的爱人,也终于强睁着眼在说完“绛,好好里!(即‘好好过’)”后,离她而去了。

一家三个人只剩下她一个,她愿意变成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守望着丈夫和女儿离去的背影。最爱的人也走了,家已经不在成其为家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客栈总是不能久留的,总是要离开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个八九十岁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

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来临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却什么做不了的无助感,表达得无比真实触人心弦,令人为之动容!

流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5)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没有海誓山盟 ,没有惊世言语,即便提到那场十年浩劫,语气仍是波澜不惊.一位饱经风霜年逾九十的知识女性,叙述起半生的感情,依旧朴素单纯。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挚爱的亲人,最终还是一个个离先生而去,先生写书,回忆三人在一起的日子,字里行间节制感伤,却让我们阅读这份怀念的后辈抑制不住地难过,钦羡先生的感情,这种爱在岁月的流逝之中逐渐沉淀,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流云易散琉璃碎(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6)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站在岸上的我们,除了将那只小船送过一程又一程,心中不免无限怅然,而杨老的眼里满是丈夫和女儿的身影,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才是值得永远保留的珍贵回忆。虽然一家三口聚少离多,但是在难得相聚的日子里,三颗心却仅仅相依,感受到的却是无与伦比的温暖。

大抵这世上所有的寒冷,都能用美好的温情和无尽的爱化解。先生平实文字里的润物无声,正如她内在生命的韧劲和坚强,值得钦佩和敬仰。愿安好!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美文共赏,子陌期待与您共勉,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