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顺丰在北京上线同城急送业务。该业务由顺丰直营人员配送,平均配送时效为1-2小时,目前支持北京四环内配送服务。同时还有深圳、杭州等15个城市。

其实,顺丰2016年就推出了“即刻送”,主打聚焦3-5公里内的同城急配业务。近年来,在新零售变革的风口下,“同城配,即时送”等新物流模式被吹到了浪尖之上。

新物流对应了新零售,更是趋势所向的本地生活方式,于顺丰,无论是外卖、生鲜、商超、商务等,即时物流就是支撑它们的触角,而于即时物流行业,同城配将不再是外卖企业的专属,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或非传统企业加入改写市场的队伍中来。

饿了么与美团发展(踏进美团饿了么地盘)(1)

服务先行,破解一小时达市场格局很难

① 同城急送的变与不变。据顺丰官网,顺丰将同城物流分了两个版块:即刻送 同城急送。据记者了解,顺丰2016年成立同城事业部,随后推出即刻送业务。

从两者服务内容对标来看:

即刻送——为餐饮外卖、商超、生鲜、蛋糕、鲜花及类似行业,提供围绕店铺周边3或5公里内的同城专人即拿即送服务,一小时达。(超过5km,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0分钟/3KM,最多不超过10KM。);

同城急送——文件、鲜花、蛋糕、数码零件、汽车配件、生鲜等物品均可配送。同城最快1小时达,专人直拿直送。5公里平均60分钟送达,10公里平均90分钟送达,不过具体时效承诺与配送距离视具体城市而定。

总的来看,差别不大。但细分之下,也能看出一些变化。

从配送品类上看,同城急送把文件类放在了第一位。这几年,顺丰时效板块的核心业务“商务件”正在被蚕食。据邮政局数据显示,顺丰日均商务件量为707万,EMS为425万件。除了国企EMS的紧追不舍,京东也放话商务件价格对标顺丰,在顺丰价格基础上根据商家件量进行价格折扣。但据顺丰2017年年报,顺丰时效板块(主要是商务件)营收增长率和经济产品不含税营收增长率两项数据均低于行业同期28.2%增长水平。

同时,即刻送倾向于to B,同城急送更多辐射to C业务。从目前闪送、点我达、达达对C端价格和速度上的竞争,顺丰已然不占优势。在连续推出一小时达同城物流的背后,显然,顺丰有点急了。

② 百度外卖的技术支撑。对于同城物流的探索,顺丰不可谓不花心思。其在招募员工时明确表明要美团、饿了么、达达工作经历者优先的小心思,再到其与百度外卖(采用智能派单和早期直营配送,算是外卖中的顺丰)的多次接触多次合作,都是处于对同城物流的技术挖掘与渴望。

自2016年6月起顺丰便与百度外卖合作负责国贸商圈的配送服务,当时还对外表示,双方合作还会继续扩大。直至后来百度外卖卖身饿了么以后,其CTO耿艳坤离职加入顺丰,目前是顺丰同城CEO。

这也是今年4月,顺丰城配产品负责人孙海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系统支持方面,我们找了这个行业中最好的科技团队,原百度外卖科技团队,现在是顺丰北京科技公司,全力支持顺丰线上产品建设。”的原因。

百度外卖诞生之初定位品质外卖,其自研的智能调度系统在服务品质、时效方面为其早期打下市场时立下汗马功劳。这与顺丰的同城配定位的”优质服务、稳定时效“非常匹配。

③ 同城配领域的下一个“顺丰”有点难。但市场从来理性大于感性。顺丰死磕同城物流的原因无非两点:市场之变和自身内容的延展需要。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其撼动现有有市场格局难度不小,更别说是做成同城物流的另一个“顺丰”。

首先,从市场份额来说,根据比达咨询数据,2017年中国即时配送平台订单量中,蜂鸟(饿了么)以28.9%的份额排名第一,新达达、美团外卖则分别凭借26.2%、21.6%的占比分居第二三席位,换言之,留给其他平台的市场份额仅剩23.3%。这其中还有阿里和饿了么投资的即时物流概念首倡者点我达,以及小米投资的闪送等虎视眈眈。截止到目前,中通圆通韵达也都杀进同城物流市场,顺丰同城配要吃到更多蛋糕,难度不小。

再有,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采取直营模式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同城物流竞争中,顺丰再一次选择了直营模式。相比电商平台更多对C端,顺丰对B端和对C端两者兼具,直营模式下可以提高服务品质和提供更多个性化解决方案。按孙海金的说法就是同城物流服务需要升级,消费者需要更优质且更专业的服务。

但对急于打开同城物流市场的顺丰来说,走高端路线恐怕难以在占有市场上有大的突破。目前,顺丰同城急送仅打开15个城市,相比闪送210个、点我达300多个的辐射量,配送团队规模扩张明显偏慢。

此外,笔者也留意到顺丰同城急送业务的服务时段与配送距离在不同城市都不一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急送在配送的距离和时间均略显死板。相比之下,目前蜂鸟可提供任意时间的即时配送和同城配送服务。

如果按照王卫的要求,顺丰同城将即时物流产品定位是“更快、更稳定的时效,最好的上门体验和最专业的解决方案”,就像顺丰在快递界的地位一样。但是,在市场环境不同和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从目前顺丰同城身上只看到了服务。而牵扯到商家、客户和配送员等多个节点多个链条的即时物流,对顺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城河里的焦虑:商业板块的疲软 新业务后劲不足

顺丰近年来尝试做实体商业、消费电商、冷链医药等,在生活消费物流市场上攻城略地,但越来越多的黑马闯入这个市场。更令顺丰焦虑的或是阿里和腾讯这些大象在培育新巨头。就本地生活物流市场,阿里系的饿了么、点我达、盒马生鲜等都在迅猛发展;而腾讯系的美团外卖、京东(新达达)等也都毫不含糊。

重兵压境,年满25岁的顺丰焦虑感或越来越强。就公开资料显示,顺丰近年来布局过重货、高铁配、同城配、冷链和医疗,以及被传亏损严重的电商版块。甚至在今年终于放下”直营“架子,以加盟制杀入零担快运市场,对于同城配送来说,这也拉开了加盟模式的口子,未来顺丰同城变成众包或不是不可能。

① 业务增长触及天花板和成为巨头物流服务商的矛盾。顺丰2017年18.3%的业务量增速不仅低于行业均速,市场份额也下降0.5个百分点。其实,从两年前,其营收增速就在下降,2016年营收增速19.5%,比2015年23.62%的营收增速是下降的。而与此同时,通达系却在增长。据媒体报道,最近一年多来,顺丰的总市值已经蒸发掉了900多亿元。

在物流行业革新式发展的今天,顺丰面临的对手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快递企业,京东物流、菜鸟网络等都是跨界高手。而在各家都开始拼服务速度和品质的现在,凭借高快递价格创造营业收入垄断高利润的塔尖部分,顺丰还能维持多久?这其中,商务件作为顺丰的起家业务,价格尤其高,是顺丰最核心收入和利润来源。但近几年该板块业务增长乏力,尤其是在同城配送业务崛起之后,包括闪送等即时物流平台明显分掉了其一部分业务。

② 直营模式下营运成本的节节攀升。2017年,顺丰控股速运物流板块的营业成本为565.07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22.93%。按照费用性质分类,顺丰控股的人力成本支出分为外包成本、职工薪酬。2017年,这两项费用支出分别为279.21亿元、100.73亿元,合计占比超过六成。显然,人力成本仍然是其最大的开支之一。

在智能物流无人配送的催化下,如何将人工 机器两者匹配调整达到最优解,目前市场没有答案,甚至还只是刚刚萌芽而已,顺丰的这40万人力或许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增加,都还是未知数。

③ 频频试水零售业务,“最后一公里”有点难。多重压力之下,试水新业务是必然之理。在顺丰多次业绩沟通会上,CEO王卫都强调顺丰不会单纯只做快递。顺丰需要在快递业务基础上开拓新的利润来源,延伸新业务。这其中包括零售商业。无论是线下门店、生鲜电商、跨境电商,还是无人货架,顺丰都有涉及,几乎每年都有新动作。

2009年以来,顺丰线下零售方面,从最早的“嘿客”到“顺丰家”,尝试尝到不少苦果。如今,这些店面大部分都转型成“快递 便利店”模式的“顺丰优选”重新示人。

电商方面前前后后也有6个平台,最早的“顺丰E商圈”已被关停,现如今只剩下生鲜电商平台“顺丰优选”以及跨境电商平台“丰趣海淘”还在运营,但两者的都没有搅起多大的水花。

今年6月8日,顺丰旗下跨境电商平台丰趣海淘,在重庆解放碑开了全球首家精选店。这家名为“Wow哇噢”的全球精选店占地超3000平方米,店里的商品由海外专业买手团队挑选,消费者可以选好商品自主扫码付款,也可以在小程序商城中选好商品付款,再从货架上自取。

此次“Wow哇噢”全球精选店的落成,是顺丰继去年年底推出无人智能便利店以及无人货架“丰e足食”后,在新零售领域的又一动作。

王卫似乎对电商零售有一种“执念”,屡战屡败,决不放弃之。对于电商业务,除了打造一个顺丰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闭环以外,从电商物流本身来说,它更贴近商流和资金流,也更贴近年轻活跃的需求,多样客户群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萌发出新技术和新模式,以及更加信息化网络化的场景,衍生出的大数据背后价值也不可估量。如智能仓储、大数据场景营运、机器人,AI。靠得越近机会越大。

新零售的挑战和机会:同城物流撬起一个新消费体系

① 消费品服务供应链仍没有形成完善闭环。最后一公里并不只有一公里,关键取决于整个供应链。顺丰零售的的失败,也正源于此。对于零售业态,顺丰早期只有规划和物流,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有脑子和脚,没有躯干营养供应。嗨客出现时货品少,供应不足就是非常明显的不良反应。

顺丰目前的供应链依然没有形成一个闭环,但好在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近一年来,顺丰利用投资,或与其他企业组建合资公司,运用资本的力量,顺丰在上市后加速供应链能力提升:其中包括成立5家医药公司,与夏晖合资成立冷链物流公司,与百度外卖合资组建公司,并投资校园代收乐收,为了发展大数据和供应链金融,与同盾组建合资公司,从整体解决方案的角度切入新零售体系。

大到整个链条的配置,小到选址,都需要把控。零售行业与快递行业迥异,在一个便利店增加一个自提点容易,但是要把自提点改造成便利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物流能力和零售能力区别很大,前者强调服务,后者更多是供应链能力和消费者需求洞察的把控。对于拥有品牌、用户基础、流量等优势的顺丰,仍需要在物流外的供应链能力方面寻求突破。

② 新零售之外:顺丰同城配架起本地生活服务的野心。顺丰布局同城急送,也是在重构新零售的”三驾马车“——人 场 货。只是不同于电商或者传统零售企业,于顺丰来说,是从物流角度去切。新零售带来的新消费新物流升级,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机会。

本地生活服务背后的新物流金矿正在被各路企业争食。如果我们用“同城快递”来统筹这些业务,同城物流就好比一个外延越来越大的集合,分化越来越清晰的子集业务。对传统快递企业来讲,这些新出现的“子集”意味新业务,集合变大了,新的市场需求必然带来更多的业务。

对于顺丰来说,用同城物流收割新零售只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一角。据其2017年年报,目前已为服装行业、餐饮外卖、商超行业、消费电子、平台行业等的主要品牌客户提供同城即时物流配送服务。下一步,如何搭建全国范围内第三方直营即时物流配送网络,架起新消费模式,依然是顺丰的难点和重点。一旦成功,或将解了顺丰目前的焦虑。

(掌链传媒记者 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