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小时候看三国,对尊刘贬曹的思路并没有什么认识,因此印象最深刻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刘关张的义气,等等。

那时候还想如果把历史书和政治书都拍成电视剧的话,我们是不是都能学好政治历史啊。其实不然,现在很多的翻拍都有串改历史的嫌疑,很多电视剧或电影都不符合历史,或者选取的题材都偏向写野史。串改历史容易误导。

诸葛亮怎么评价三国志(少时不懂诸葛亮的泪)(1)

相较于后来的片子,老三国的哭戏特别多。演刘备的孙彦军在访谈里说,导演要求的哭有好几种:有嚎啕大哭,有默默不出声的流泪,有哽咽而泣不成声,有泪含在眼中而不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诸葛亮哭的也许不比刘备的少,只是委婉些,音量小些。诸葛出场的那一出,隆中对罢,刘备请孔明出山,孔明坚辞不就,回身欲走。刘备伏首而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孔明回身,见刘备伏于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那是书中不曾有的一幕:只见孔明双眼噙泪,亦仆地回拜,说愿效犬马之劳。

哭周瑜的那一出真可谓撕心裂肺。莫说是电视里的吴国将士,便是电视外事不关己的我亦不能不感动。早先以为,诸葛亮既然这么兴高采烈地气死周瑜,哭他必然是假哭,岂知不然。我记得那一出戏,孔明在灵堂中放声大哭,后又拿头一下一下撞周瑜的棺材,哭嚎得声嘶力竭,直哭至双眼俱红。

诸葛亮怎么评价三国志(少时不懂诸葛亮的泪)(2)

及至失街亭,马谡走向刑场,孔明伏案失声痛哭。后再思北伐,不想噩耗又至,子龙老死。孔明跌坐于席,泪溢前襟。最后的最后,秋风五丈原。孔明仰天时已没有叹息。“克复中原”的大旗在黄尘漫漫中翻滚。最后一滴眼泪从眼角滑落。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何等的英姿飒爽。火烧新野,三气周瑜,何等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温文尔雅,进退皆气度从容。当年头戴纶巾,身披鹤裘,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亮,竟也沦落至斯。面色土灰,意气不再。风灯残烛,几多无奈。

诸葛亮怎么评价三国志(少时不懂诸葛亮的泪)(3)

活到最后,有心拼命,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当年一道起事的英雄一个接一个离世。

彼时有多风光,此刻便有多落寞;彼时越是风流倜傥,此刻便越发形销骨立。一不留神,当了历史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