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气中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定陵发现神奇的龙?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定陵发现神奇的龙(河北邯郸曾真的发现)

定陵发现神奇的龙

传统节气中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所谓“龙抬头”,也可以理解成劳动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寓意“龙升九天,再创辉煌”;理论上来说,“龙”是虚构、想象出来的神兽,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这么讲也不完全正确,至少1988年的“二月二”比较特殊,河北邯郸真就发现了“龙”,而且一出现就是10条;1大9小,刚好符合“龙生九子”之说,专家却一直没有合理解释。

1988年,河北邯郸三陵乡姜窑村,曾有位叫“姜延芳”的村民;“二月二”这天,姜延芳早早起床,在院子里溜达一圈,发现老屋出现了多处破损。

“龙抬头”也有“万象更新”之意,姜延芳想“怎么也得在二月二收拾一下房子,说不定今年就转运了呢?”

说干就干,1988年的房子相对简单,挖些土修补一下就好;取土也不难,姜窑村外就有一处沙土岗。

村外这片土岗,不仅产沙土,石头也不少,尤其一种长条“石杠”,乍一看就像“龙”脊背一样凹凸,由此得名“卧龙岗”。

单说姜延芳,推着板车来到“卧龙岗”,还没铲半车土,工具就磕到了石头。

姜延芳没当回事,换个地方继续挖,结果没两下又磕到了石头;就这样,一连换了几个地方下铲,结果都磕到了石头“这不成心捣蛋嘛,哪有石杠这么长的?”

姜延芳上了倔脾气,非要挖到这条“石杠”的尽头不可,可挖着挖着就觉察到了不对劲;一,“石杠太长”,长得有点不可思议。

二,姜延芳挖掘到一定深度后,他发现,露出的“石杠”颜色明显不对劲。

三,姜延芳发现挖出的石头呈“分节状”,怎么看也不像普通的“石杠”,倒更像蛇或“龙”的身体。

这下姜延芳不敢一个人挖了,扔了锄头跑回村里叫人,其他村民不信,纷纷带上工具前往“卧龙岗”。

人多壮胆,“二月二”这天,姜窑村人愣是挖了一天,结果还是没挖到尽头,“该不会真挖到龙了吧?”

这天刚好“龙抬头”,村民这么想也在情理之中,但多数人仍旧不信邪;姜窑村人在土岗挖了三天,竟然挖出了1大9小,共10条“龙”。

这么一来,不信邪的人也怂了,此时有老人再次想起“千年前”的传说。

相传,古邯郸曾有一位叫“房宝”的少女,生的国色天香,玲珑聪慧;“房宝”待字闺中,有次和嫂子一起到河边洗衣服,嫂子竟然在河水里捞出一只大桃子。

嫂子舍不得吃,就将桃子给了“房宝”吃,这本来是妯娌谦让的好事,结果却闯了大祸;“房宝”吃了桃子后,肚子逐渐变大,就像怀孕一样。

古时,女子“未婚先孕”可是重罪,不仅本人会招来各种祸事,就连其家族也会被人唾弃;虽然家人都知道“房宝”没做什么,但逐渐隆起的肚子难以解释。

无奈之下,家人将“房宝”藏进山中一处窝棚里,老父亲每天负责送饭。

终于有一天,老父亲给“房宝”送饭后回家,空中忽然电闪雷鸣,隐有龙啸之声;回头再看,“房宝”窝棚中飞出九条“神龙”,其中一条“龙”,背上还驮着“房宝”。

这大概就是“九龙圣母”的故事,据说“房宝”的窝棚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姜窑村外“卧龙岗”。

千百年来,姜窑村人只当“九龙圣母”是传说;没想到,1988年竟然真的出现了“龙”,而且数字还对上了。

当时,村民共挖到10条“龙”,1大9小;不用问,大的就是“九龙圣母”了,姜窑村人纷纷跪地膜拜。

直白点说,当时村民挖出10条“石龙”,中间的是“大龙”,其余9条“小龙”分布在其两侧。

“大龙”高约2.5米,宽约4.6米,全长超369米,仅“龙爪”就有3.4米长、1.5米宽。

其余9条,说是“小龙”,其实也不小,均有2、300米长;不过对比“大龙”,仍旧显得细瘦了许多。

消息传出后,立马引起了轰动,各路专家纷纷到邯郸探访“石龙”。

起初,有专家检测周围土壤,“卧龙岗”大抵形成于3万多年前;也就是说,“石龙”也有3万多岁了,难道是3万多年前的史前生物?

这么想是现代人的“条件反射”,毕竟各地都曾出土过史前生物的化石;有没有可能,“邯郸石龙”也是史前生物的化石呢?

很快,这种说法被推翻,理由很简单,如今发现的“石龙”足有数百米长,这要是史前生物,其真实体积该有多大呀!

以目前发现的化石来看,史前并没有如此之大的生物;还有当地村民,多数人坚称“这就是传说中的龙!”

村民同样有理有据,相传“龙”掌管水域;“石龙”出土时,“龙嘴”里还有水湍湍流出,直到完全出土后,“龙嘴”才不再出水。

这种说法仅在村民中流传,对于专家来说,这些肯定是不成立的,比如河北地质勘探队工程师“游传泽”,他就有自己的“科学解释”。

简单来说,“游传泽”经实地考察,他发现“石龙”的截面衔接复杂,每一节“龙身”的厚度和长度都差不多,上面均有沟槽,节与节之间似乎粘结而成。

对比化石,“石龙”明显不属于生物,倒有点像人工刻意雕琢而成;而且,“石龙”虽然多达10条,但朝向均指向东北方,“卧龙岗”东北1.5公里附近,就是著名的“赵王陵”。

“邯郸”历史太悠久了,这里是数千年来,从未改过名字的“古城”;2300年前,这里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

以此推断,如今发现的“石龙”,很可能是赵王陵的“陪葬”;也就是说,1988年发现的“龙”,很可能是人工雕成的。

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这么大规模的“十龙阵”,其工程量巨大,2300年前的“赵王”有这个实力吗?

就算“赵王”有实力陪葬“十条龙”,但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史书中一定会大肆渲染,流传下来理所当然。

奇怪的是,史书中并没有关于“十龙阵”的只言片语,难道“石龙”跟“赵王陵”没有关系?

著名学者,“王大有”曾到邯郸实地考察;当时的“石龙”还没有完全发掘完毕,有些仍卡在山坡深处。

“王大有”发现,出土的“石龙”身体是中空的,其外部颜色呈土黄色,内部则是灰黑色;这说明,“石龙”体内曾有水流通过,中空部分就是一条隧道,类似动物的“脊椎骨髓”。

难道“石龙”真的是史前生物?

“王大有”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石龙”并非生物,而是大自然的杰作。

“王大有”发现,卧龙岗有砂岩、海蚀岩以及海蛎、海龟蛋等化石;这说明,卧龙岗曾是“古海”的海岸线。

如果这种猜想成立的话,那“石龙”很可能是“料礓石”堆积而成的。

“料礓石”是一种石料,遇到海水后会快速凝结收缩,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会形成各种奇特形状,其中就包括“石龙”。

这种“经过实地考察”的说法,按理说应该有一定道理吧?结果还是被人推翻了。

这次站出来的是“地质专家”。

理由是:经勘探证明,邯郸至少200万年没有出现过海洋了;既然没有海水,又哪来的“料礓石”凝结成“石龙”呢?

原河北地理科学院所长“李庆辰”,也曾实地观察“石龙”;通过考察周边环境,以及同位土层的对比等,他发现“石龙”的位置,应该有过一条古河道。

有河道,必然有河沙,这些沙子在河道干涸后会脱水、固化、收缩;最终形成两边凹、中间隆起的圆柱状,这大概就是“龙身”的形状了。

由此“李庆辰”认为,“邯郸石龙”应该是古河道冲击,河沙堆积形成的;并且,这条古河道在不断平行改道,这就形成了10条相对平行的“石龙”。

这两种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但都有反对的人;至于“邯郸石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直到今天也没有统一的解释。

由于各种原因,最初“龙头”并未保留下来;如今邯郸“石龙博物馆”的十颗“龙头”,其实是后世人特意雕刻后,再送到博物馆的。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石龙”依旧是邯郸百姓崇拜的对象;甚至十条“龙”都披上了红布,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到邯郸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