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刘琦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1)

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掣剑欲自刎。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2)

琦再拜谢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楼。孔明辞别,回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次日,刘琦上言,欲守江夏。刘表犹豫未决,请玄德共议。玄德曰:“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须公子自往。东南之事,兄父子当之;西北之事,备愿当之。”表曰:“近闻曹操于邺郡作玄武池以练水军,必有南征之意,不可不防。”玄德曰“备已知之,兄勿忧虑。”遂拜辞回新野。刘表令刘琦引兵三千往江夏镇守。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琦遭到蔡夫人的排挤和迫害,处境危险,打算请诸葛亮出手相救。为此,刘琦特意将诸葛亮请到府中小楼,命人搬走楼梯以示诚意。诸葛亮建议刘琦以镇守江夏为名避祸。刘琦千恩万谢,次日便向父亲刘表要求前往江夏,刘备则在一旁帮腔。最终,刘表答应了刘琦的请求,并给了刘琦三千兵马去镇守江夏。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犹豫未决”, 意为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赵世家》中的“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5)

小说中提到的刘琦向诸葛亮求教的故事情节,是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改变的。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6)

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按照当时的立嗣传统,他最有可能继承刘表的荆州牧职位。但他为何在与弟弟刘琮的立嗣之争中失利而被迫向诸葛亮求救呢?原因出在刘表的后妻蔡氏所代表的荆州势力身上。据《襄阳耆旧记》载,蔡氏家族在汉末荆州是名门望族,“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当年刘表单人独骑来到荆州,全靠蔡氏家族的力量才得以稳定荆州。此后,刘表娶了蔡氏为妻,蔡氏的弟弟蔡瑁成了刘表的心腹,蔡氏家族在刘表主政下的荆州可谓是势力庞大。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7)

据《三国志·刘表传》载:“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由此可见,在这场立嗣之争中,刘琦完全处于下风。为了自保,刘琦不得已向诸葛亮求救,希望找到自保之策。而诸葛亮提出的远走江夏的建议,终于令刘琦有了安身之所。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8)

不过,诸葛亮的这个建议并不仅仅是为了刘琦的安全着想,更重要的是为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对刘琦的支持,刘备终于在荆州找到了盟友,为日后夺取荆州奠定基础。这一招可谓深谋远虑。《资治通鉴》载:“表卒,瑁、允等遂以琮为嗣。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将因奔丧作难。”

三国成语故事赤壁之战(三国成语故事犹豫未决)(9)

所谓的“作难”,是指起兵推翻刘琮。此时的刘琦来到江夏不久,羽翼未丰,为何敢对刘琮发难呢?很明显是刘备在幕后推动与支持。只可惜没等到刘琦动手,曹操大军已经长驱直入进至宛城一线,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劝说下投降,荆州随即落入曹操之手,诸葛亮的设计功亏一篑。如果没有曹操突然出现的话,诸葛亮的这一设计很可能将大功告成。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