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讲《灵摆》的时候,我提了一嘴“大家最熟悉的穷鬼”。
弹幕里不少小伙伴都表示:俺也一样!
玩梗归玩梗,但现实确实是,很多小伙伴手头都不太宽裕。
甚至,可以称之为贫穷。
虽然人与人的现实生活水平过得比较参差,但来到近期的影视剧里,却往往非常整齐划一:
妹有穷人!
准确的说,是很少有活在当下的、真实的、善良的穷人主角。
随手打开几部现代剧,要么是社会精英、要么是土豪阔少。
号称穷人的主儿,算算他们的日常开销,也至少是月薪一两万的中高收入。
好不容易来俩穷人角色,不是纯恶心人的刁民,就是小透明。
那么普通且正直的穷人呢?
哦,普通穷人都在屏幕前看电视啊。
那没事了。
老老年间,坊间有一种说法,叫“影视作品里不能有穷人”。
说真的,我当初差点也信了。
但后来一想不对啊,《隐入尘烟》怎么说?
咱总不能昧着良心说,里面角色都很富足吧。
所以,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创作。
首先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
咱们姑且高情商的称之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不管是春耕秋收,还是朝九晚五。
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每天都被塞满,但本质上多是重复性极高的机械劳动。
例如我自己,每天生活就是起床、刷片、肝片、审片、发片、睡觉。
好了,一天结束了,明天二二三四再来一次。
虽然,也会有一些意外和惊喜,但总得来说乏善可陈。
假如有人把我的人生真实的拍出来,我大概不会看,因为指定很无聊。
可要是给我乱加戏,脱离我的真实生活状态,我指定带头喊“RNM退会员”。
这也是我特别佩服像《金婚》、《贫嘴张大民》这类作品的原因。
能把各种鸡毛蒜皮,拍成大部头的电视剧,编剧属实有点东西。
不过,想拍好这类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也需要强大的编剧能力。
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悬浮bug剧。
既然前方有雷,主创们干脆提前避开穷人,主角立项直接中产起步。
这样不仅方方面面照顾到,也能满足部分打工人和小朋友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对了,还能帮金主们带货。
可是,前面我们说“艺术高于生活”,不代表艺术就是收入高于生活。
极端富庶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从极端贫穷的角度切入故事啊。
这里,就得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主创们没见过穷人。
咱们先来说说,早年间还有穷人的时候,都是一群什么主创吧。
豆瓣评分9.3的《闯关东》,编剧兼原著作者高满堂是工人子弟,上过山、下过乡。
另一位编剧孙建业,自己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
豆瓣评分同样9.3的《活着》,导演张艺谋先是插过队,后来当过工人。
放在几十年前,这些创作者干过基层、见过穷人、乃至自己就是穷人翻身。
所以,在他们的巅峰时期,既能拿捏小市民的嬉笑怒骂,也能从平民视角出发,去替观众想象,什么叫富足生活。
只不过,这些人终究属于上个时代。
老话说“江湖上一辈新人换旧人”。
老前辈们功成名就,从此住进别墅不谙世事,这可以理解。
那么,新人呢?
嗨,别提了。
如今社会高度分工,大量编剧、导演、作家,往往都是直接做全职。
没混过行业职场,没见过生产车间,更没种过地。
自打外卖兴起之后,部分大神甚至可以做到,除了见甲方之外,几乎没出过门。
你让这么一群大神,去写写他们梦想中的社会精英,多少还有点说法。
毕竟,谁还没做过买中三个亿的白日梦呢。
但是,你要让他们写穷人。
抱歉,有点难。
打个比方,现在我想拍个片子,是讲基层钢铁工人的。
那些编剧们知道怎么烧高炉、什么叫半自动生产、冲压模具怎么用吗?
这些导演们知道,计件加工和计时加工,分别怎么算钱结账吗?
演员们知道,冬天屯白菜夏天分西瓜的小推车,要怎么保证四平八稳吗?
大概不知道。
毕竟,如果他们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早就投拍了。
悬浮烂片扎堆的当下,一部剧能手把手教你炼钢,这是多么大的噱头啊!
郊区的故事讲不明白是没见过,可城区的底层民众呢?
例如,服务员、外卖小哥等体力劳动者。
或者是刚入职场的毕业生、小公司里贷款上班的小职员。
包括不少刚出道的编剧导演,本身手头也不宽裕。
大家要么累死累活,要么收入微薄,这也是很好的穷人样本。
但还是老问题,穷人的生活很枯燥,没有戏剧性。
但“穷人戏”噱头大啊,“穷人戏”捞钱多啊。
可没见过穷人怎么办呢?瞎编!加戏!整活儿!
于是乎,编剧们开始大脑发散。
工作?公司老板都是大善人,不会查KPI的。
消费?房东中介都是大善人,不会让你交租的。
生活?你的心肺器官强的很,不管再怎么折腾都不会猝死。
至于恋爱嘛,那咱得好好谈。
从怎么谈恋爱,聊到怎么谈恋爱,延伸到怎么TMD谈恋爱。
从初见到出轨,必须一条龙服务。
分手前最后一句话,来个:“对不起,没有房子不是家。”
转头去微博,买个热搜就叫#没有房子该不该结婚#。
伴随着网友们的真情流露与唇枪舌剑,故事就具有了社会话题性,格局就打开了。
不过,这里面也有点小问题。
就是,各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操作,可能会误导一部分刚入社会的小朋友。
这里建议各位小伙伴,影视剧的核心不是真实,而是戏剧冲突,尽量别走心。
话虽如此,也不光是编剧们的问题。
影视剧里没穷人这口锅,演员们也有一份。
部分新生代演员眼里没神、手上没劲、脚下没根,也演不出穷人的质感。
质感不对,再好的本子也是白给。
所以说,这是一次主创团队的双向奔赴。
当然,如果只是把穷人塑造的不像穷人,其实也没啥。
底层人民都住得起大几千月租的房子,也算安得广厦千万间。
但是有些编剧,内心就比较险恶了。
在他们的笔下,穷人约等于坏人。
对坏穷人的塑造,直接给你烂到骨子里,没救的那种。
讲道理,这个就很恐怖了。
我大致研究了一下,他们的创作逻辑,这里分享给大家。
首先,可以归结于《白毛女》中的一句台词: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在部分编剧的逻辑里,富人有充裕的财富,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懂得高端社交礼仪。
此外,他们生存压力更小,不会为了生存往死了卷,更不容易走极端。
反之,穷人之所以穷,反正要么笨、要么懒、要么不务实。
这三样凑一块,往往就是一个“坏人”的前置条件。
再有,穷人肯定是斤斤计较的市侩角色,见钱眼开、撒泼打滚该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在剧情里逼逼赖赖,乃至狗急跳墙,好像也说得过去。
既然如此,把剧情冲突的反方,安插给穷人,就合情合理了起来。
为了防止小伙伴们看串了行,我多强调一遍:
以上这些,是根据编剧塑造穷人的方式,推演出来的行为逻辑,没有败坏穷人的意思。
放到现实世界,反正咱们也看得到。
穷人里有穷人的坏蛋,富人里有富人的坏种。
硬说哪个更坏,我的评价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此外,其实还有另一套逻辑,而这套逻辑,多少沾点暴论了。
已经充分资本化的影视市场,最该对谁负责呢?
没错,是背后的资本金主。
金主们除了赚钱之外,也得给自己塑造一个好形象。
再怎么说,花钱找骂都不是好买卖。
既然如此,就得找个对立面搞搞拉踩,显出自己的高尚。
富人的对立面,恰好就是穷人。
另外,维护形象的同时,还得兼顾给中产的带货业务。
大英雄同款,肯定比大流氓同款销量高嘛。
这个时候,如果故事需要一个坏人来推进剧情。
富人要脸,中产要带货,那对不起了,穷人就得当坏人。
当然,这条暴论也不是百分百成立。
世界上还有一种题材,我管他们叫“大尺度仇富”类作品。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很多韩国犯罪片,剧中boss要么是江南区的财阀,要么是青瓦台的门阀。
包括鸟叔的神曲《江南style》和《绅士》,也在调侃这些人。
这类作品一般尺度极大、叫好叫座,上映后必然要掀起一轮对财阀门阀的声讨。
但是一看投资,七拐八杠总能拐到三星、SK、现代这三大财团头上。
剧中的富人神头鬼脸,穷人伟大光明,动辄痛打资本主义狗头。
富人脸丢得很虚幻,但钱赚得特实在。
“要钱还是要脸”的取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种创作体系下,穷人确实站起来了,只不过浑身都贴满了“工具人”的标签。
总结一下吧。
少有编剧导演,会去认真研究,当下何为穷人。
少有演员,能适配当下穷人的形象。
对于金主而言,投“富人剧”和“小资剧”,成本可控,除了版权和票房还有带货生意。
即便被骂成狗,也不耽误赚钱。
反之,“穷人戏”成本极高,但即便强如《隐入尘烟》,票房也不过一亿出头。
以上种种行为,都在逐渐把穷人推向镜头外。
没办法,如今已经不再是口碑当先的时代。
作为一个老影迷,也只能感叹一句:“煤老板呢!煤老板快来救一下啊!”
那今天就先讲这么多吧,如果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咱们评论区见。
对了,评论的时候也别忘了点赞、关注。
我们明天继续。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