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娱乐匮乏的岁月里,看电影成了人们最高级的娱乐。在那个年代,一个城市中最能聚集人气的地方,除了各类市场就非电影院莫属了,那里是人们享受视觉盛宴的地方,也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找寻赤峰人那些关于电影院的记忆,看一看这座城市电影院的历史变迁……

赤峰放映电影的历史最早追溯到民国五年 (1916年) 。地点位于五西街路北一家名为大同店的大车店内,是用席棚搭建的临时电影院,创办人为昌臣和李三秧子等人,放映黑白片和染色滑稽影片。1930年前后,由吴希文开办的电影放映棚在大粮市南端开业,白天演戏,晚上放映电影。赤峰沦陷后,日本人松永肇在二中街西段路南建设电影馆,1936年开业。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1)

赤峰电影院(拍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1938年,日本人西村行知在五道街西南苇子坑东侧兴建一座容纳700名观众的电影院,名为赤峰电影院。这是赤峰历史上第一现代化电影院,采用砖混结构,外观设计为日本现代主义风格。1975年,因海城地震受损,全部拆除。"文革"期间一度改为立新电影院。

此外,赤峰城区于1958年建成了工人俱乐部,1959年建成了赤峰影剧院 (红旗剧场) ,1965年建成了人民剧场(人民电影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2)

1959年冬刚刚落成的赤峰影剧院,广场前的房屋尚未拆迁清理完毕,宛如一处大工地。

红旗剧场,1959年建成,位于文化广场西南角。建筑面私1945平方米,1090座席,配有放映室、舞台、化妆室、休息室、衣帽间、小卖部、贵宾休息室等配套设施。建成时命名赤峰影剧院,"文革"时更名为红旗剧场。剧场落成后,归属于昭盟京剧团,兼作影院,也是盟市党政机关的大礼堂。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3)

八十年代初红旗剧场门前召开的公判大会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赤峰也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市内创办了许多大型工业企业,为保障职工权益,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工会组织。从1958年起,为满足职工的文化生活需要,工会组织纷纷建起了俱乐部,供工人业余时间看电影、阅览图书、唱歌、跳舞和弈棋等。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4)

职工电影院

职工电影院,位于火花路南段路东,始建于1958年。1956年赤峰新市区兴建之后,在六道街以南的新市区尚无一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满足新市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建处在火花路规划兴建了容纳800人的职工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改建为标准件厂厂房。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5)

工人俱乐部

工人俱乐部,1958年由原赤峰市总工会在长青公园西侧建成。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800人,内设电影放映室和演出舞台。两侧配楼和西侧的一排平房为娱乐设施和图书语。每蓬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工人开展业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年总工会还要在这里组织基层工会进行文艺汇演。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6)

赤峰剧场

1936年日本人西村行知利用朱锡久的投资在头道街老爷庙院安乐茶园原址上兴建了赤峰大戏院,是赤峰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剧院,容纳观众千人。1963年冬,赤峰大戏院遭大火焚毁。1965年,又在原址上重新翻建,定名为赤峰剧场。容纳观众800人,供赤峰评剧团演出使用。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电影院,后移交商业部门。


这些老电影院承载了那个年代

很多人的欢笑和泪水

随着社会信息不断的丰富

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日久尘嚣的宣泄,蓦然回首

大部分老影院已消逝于历史之中

成为赤峰几代人的回忆


现代化的电影院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身边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影院,万达、星美、博纳、华联等都已入驻赤峰。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高端的设备和技术,让这些现代化的电影院观影环境和试听体验,早已今非昔比……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7)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8)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9)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10)

赤峰美景有哪些(做一场关于赤峰市的光影之梦)(11)

赤峰这些现代化影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商业综合体共生发展,影院大多建在商业综合体内,配套设施完善,逛街、吃饭一应俱全,完全适合全家出行、朋友相聚“一站式”需求。

光影流转

电影院的变迁也见证着

赤峰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赤峰人的生活变化

希望大家能快乐每一天

享受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

来源:视觉赤峰

编辑:宋明飞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