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字经什么不琢不成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什么不琢不成器(03三字经树解玉不琢)

三字经什么不琢不成器

原文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译:

璞玉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

评价:

让人自然的生长,不加干预是不对的。所以国家才会有义务教育,要不然大家都无知无识,就会像印度人(底层)或非洲人一样,类似野人而无所成就。但是错误的干预还不如让其自然生长,比如中国封建社会所流行的“缠足”,士人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真是病态的审美啊。

原文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为人子女,在小的时候,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原文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与评论:

在汉朝,有一个叫做黄香的孩童,早早年纪母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十分热爱他的父亲,年仅九岁就已经知道为父亲暖被窝。孝顺亲人,这是应该做的。

我不知道,古人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一个九岁的孩子,不是正处于被父母所宠爱的年纪吗?这正是一个父母应该付出责任的年纪。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老去的时候,才是孩子真正体现孝心的时候。一味地提倡孝,提倡子女的付出,决口不提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恐怕不太恰当吧?父母的责任,除了生育之恩,还要有教育,有感情关怀。举一个最简单的教育例子,在父母会客或去某个地方做事的时候,把孩子也带上,这样孩子就可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进而成长。为什么有很多家庭,老子是英雄,儿子却是狗熊呢?不会教育,大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原文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

意译: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把大梨让给兄长。这种弟弟对兄长的尊敬,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做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敬父母和团结兄弟姐妹,然后才是见闻。

评价: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实在是太出名了!据史书记载:“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意思是说,在孔融四岁的时候,经常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子,每次他都会选择小的梨子。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自己年纪小,自然应该吃小梨子。听到这个回答,孔家族人都觉得很惊奇。

如此可见,孔融的家庭教育非常棒。举个例子,当时一位姓李的名士举行了一个宴会,年少的孔融不请自来,门人问他是谁?孔融说自己和李家是世交,门人搞不清楚便让他进去了,随后便告诉了主人,说来了一个据说是您世交的小孩儿。主人随后便问孔融,他们有何世交?孔融语出惊人,“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是师友的关系,这样算起来我们也算是世交了。”主人听到这样的话,对年少的孔融甚感惊奇,于是便把他留了下来。客人们纷纷转述孔融的话,并惊叹不已。一位客人听到了,不服气道,“这有什么了不起?小时候聪明,长大后未必就能成材。”客人们一听,也确实如此,很多人在少年便是天才,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孔融听到了,脑袋瓜子转得极快,随即反驳道,“想必先生您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吧!”这句话非常巧妙,按照这位客人的逻辑,如果他小时候非常聪明,那么现在的他必然是非常平庸了;如果说他小时候不聪明,那岂不是说他不如年少的孔融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他都非常尴尬。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也确实是有道理的。比如说伤仲永的故事,就是宋朝的王安石亲身经历的事件;再比如《小鬼当家》的主演,少年成名,长大却吸毒,很多年少成名的明星如流星一般,划过天际,从此不再闪耀。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一个人要想获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不断地去努力,去奋斗,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性格,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最终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