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宋 朝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然而,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却无法高枕无忧。
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睡不着觉的赵匡胤来到大臣赵普家中。皇帝冒着严寒突然造访,让赵普大吃一惊。这时赵匡胤说出了内心的焦虑:“我睡不着觉,因为卧榻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来找你商量一下对策。”
赵匡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宋建国初期,领土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天下割据势力林立,北汉和契丹还时常联手对大宋虎视眈眈。于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夜,君臣二人计定天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以荆南、湖南为突破口,开始统一战争。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一)一箭双雕 袭占荆湖
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就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
当然,要出兵,最好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公元962年,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向赵匡胤上书,请求宋军出兵援助,平定兵变。这可让赵匡胤乐坏了,他打着平定湖南叛乱的旗号,先以借道为名,顺手牵羊拿下了荆南;虽然此时周保权已经平息了内乱,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赵匡胤仍以救援为名夺取了湖南。
就这样,宋军一箭双雕,成功收复荆、湖,也在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政权间插了一把尖刀,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知己知彼 攻灭后蜀
紧接着,赵匡胤盯上了后蜀。后蜀皇帝孟昶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消息后,想凭借川陕的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派人去跟北汉相约共同反宋。但孟昶栽到了自己人手里。赵匡胤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后,对蜀军的兵力部署一清二楚,于是立即下令兵分两路,直逼成都。仅用了66天,孟昶就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三)运筹帷幄 平定江南
荆湖、后蜀灭亡后,赵匡胤又将目标对准了南唐。
南唐后主李煜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但南唐君臣都有一些侥幸心理,因为在南唐和宋朝之间有长江天险阻隔,宋军不可能轻易渡河,南唐不会轻易亡国。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赵匡胤为了能顺利灭掉南唐,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寻找可以帮宋军顺利渡过长江的能人志士。最终,南唐人樊若冰肩负起这个重任。樊若冰因为屡次科举落第,背叛南唐、投奔了赵匡胤。他每天坐船在长江中游荡,寻找长江两岸最窄、又有巨石的地方,以方便搭建能让大军通过的浮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真在采石矶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并把最终方案和图纸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根据樊若冰提供的数据下令建造合适的船舰。经过两年准备,公元974年,赵匡胤命曹彬和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准备渡江东进。
宋军出发前,赵匡胤定了个总原则:勿暴略,广威信。并且授以曹彬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违抗命令的人可以临时处决,不用上报。
南唐一战,对平定江南至关重要。按照部署,宋朝大军直接进攻南唐国都江宁。因为南唐是江河纵横的地带,腹地深,如果逐一攻城,会师劳兵疲。所以只用打国都,打下这里,南唐就灭了。
宋军按这个部署打得非常顺利。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同时,工程兵在怀宁石牌口搭了浮桥,曹彬迅速攻破池州、占领采石后,下令将石牌口的浮桥挪到了采石桥,用3天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浮桥,宋军得以迅速过江。公元975年,宋军与十万南唐军在秦淮河激战,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城。十一月二十七日,江宁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出兵征讨南唐之时,李煜曾数次派使臣徐铉出使大宋,乞求缓兵以全一邦之命。赵匡胤“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赵匡胤的霸气回复让他称霸天下的野心一览无遗,而这句话放到商战当中的诠释就是:所谓的竞争,就是消灭所有的竞争对手。
尽管有人认为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合作,但是放眼BATJ,他们大肆的收购其实就是在消灭或明或暗的竞争对手。科幻小说《三体》被很多企业家喜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书中文明之间的竞争完全可以转换为当下各种公司的竞争。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回到商业界,微观到企业层面来看:
1、生存是企业的第一需要2、企业不断增长和扩张,但是市场需求就那么多,消费者口袋里面的钱就那么多。企业都强调增长,而在恒定的天花板之下,全力以赴消灭竞争对手是增长的路径之一。
所以,长大,或者被消灭。竞争就是如此残酷。
,